以法为笔 书写公正良善
——记兴庆法院民一庭法官
在兴庆法院民一庭,有一群甘当“孺子牛”的法官,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用青春与汗水浇筑梦想和信仰,践行为民初心,捍卫司法权威,书写公正良善。
从容不迫保清
办公室里,清脆的键盘敲击声戛然而止,常常伴随着保清那句“不忙,你说”——这是他对来咨询法律适用、讨论疑难复杂问题的同事最常说的话。不论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还是程序问题甚至错漏弥补,保清总能淡定又明了的给“十万火急”伙伴们指出最明确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果自己对案件的看法能和“保哥”达成一致,那这案子就扎实了。
大家为什么那么信服保清?这还得从他十几年如一日深耕审判业务说起。一个案件难易程度从来都不是用案卷厚薄来衡量的,但是一本卷有四五十厘米厚,这案子就简单不了。而保清的案卷,有不少三五本案卷就能顶得上他个高。这并不是说保清矮,相反在同事眼中,面对疑难案件从容不迫、对待繁重压力“力能扛鼎”、对待同事耐心可亲的他特别高大伟岸。
一向淡定泰然的保清,其实也有着急的时候。在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中,原告是靠一把力气挣点辛苦钱的力工,一天的劳务费不过170元。出事那天他与其他工友一同受雇于被告,从货车上将黄豆搬运至仓库,其间要经过一个堆着面粉袋子的过道。谁曾想,在搬运过程中,面粉堆突然倒塌将原告砸伤。这一砸,严重程度是每个人都没想到的——原告腰部脊髓完全损伤,双下肢截,肌力0级,属于一级伤残。家里的顶梁柱被砸倒了,而同时被这场事故“砸伤”的,还有他年近八十的双亲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可叹的是,在这场事故中觉得天塌了的,还有本案的被告。被告是个小生意人,面对可能需要给付的巨额赔偿,他辩称自己也不想事故发生,况且自己没有直接雇佣原告,而是将活给了第三人,由第三人组织人手来干,这个赔偿责任如何也不该轮到自己来扛。
算账不难,迅速作出裁判也不难,但这一纸判决可能影响的是两个家庭未来很多年的生活。为了快速厘清事实,做到定分止争,保清下了不少苦功夫。而在这期间,他内心的焦急和沉重,助理都看出来了。没想到他却反过来安慰助理,说这是法律人的必经之路。眉眼之中流露出的坦然从容,让助理的心也平稳许多。
保清常调侃自己案子越办、胆子越小,其实不全是这样。在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办理中,保清就果断的顶格判了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0元,还在判项中写明“赔礼道歉内容应由各被告自行书写,并经本院审核”,尽显保清的硬朗帅气。最终,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和健康权纠纷案均服判息诉,他的助理对这两案当事人不上诉的结果啧啧称奇,而在保清看来,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逸群之才蒋维国
在民一庭工作13年,蒋维国就办了13年的建设工程案件。每一个案件他都会去勘验现场,爬房顶、下水沟,在烂尾楼里穿梭是常态,甚至在井里弄得浑身脏透,可他根本不在乎。在旁人眼里,他是一个专注眼前,不管满身泥泞、灰头土脸会折损自己的帅气,只管认认真真蹲在地上对图纸、写记录的法官。
有一次,案涉场地是一个老旧建筑改造的宾馆,该宾馆加装了室内电梯,但电梯却一直不能正常使用,导致宾馆无法正常营业。原告作为承租方,要交房租、还贷款,压力很大,情绪十分激动。然而鉴定机构勘验后却没有找出问题所在,案件办理一度陷入瓶颈。
蒋维国面对这种棘手的情况丝毫没慌,而是在现场仔细研究图纸,并在网上咨询其他电梯公司。一个多小时后,他得到有可能是一个设备零件故障的结论,但需要有人从顶楼下到逼仄昏暗电梯井底拍照取样来印证结论是否正确,当事人、鉴定机构工作人员面面相觑。蒋维国见状没有丝毫犹豫,自己下去了。
40分钟以后,“灰头土脸”的蒋维国爬上来,原告从激动变成了感动,连连说:“只要能修好,我不要损失了。”鉴定机构工作人员一边记录蒋维国的描述,一边说“蒋法官这是狠狠给我们上了一课”。
而敬业,只是蒋维国众多优点中的一个。跟了他十年的助理说,蒋维国在敬业之外,曾经因为一件小事,让她特别感动,也很受触动。那起案子只是蒋维国平平无奇众多案件中的一件,可他却注意到了原告的窘迫和难处。没有大张旗鼓,没有居高临下,只是自己默默地拿钱给了开庭时因为无钱医治而伤口溃烂的原告。原本他可以不用管的,但是他用实际行动告诉身边所有人,法官应当是“侠者仗剑、止争为民”。
当然,除了是个对待当事人常怀悲悯之心的暖男法官外,蒋维国的专业和严谨也常让当事人对他既敬又畏。作为院里的“老帅哥”,蒋维国会用深邃的双眼直勾勾地盯着说谎的当事人,用眼神逼着对方放下隐瞒和顾虑,说实话、讲实情。好几次急得助理不停打圆场,告诉当事人:“你骗不了他,他懂,比建筑专业的人还懂。”每每在他眼神逼问下,当事人会说“哎呀,我记错了。”这时候蒋维国都会跟助理会心一笑。
善生和谐王怀成
“你好,我是兴庆法院王法官。”这是811办公室听到王怀成说得最多的话。来民一庭之前,王怀成是速裁审判庭办案标兵,一年审结案件1000余件。2023年初,他作为院里为民一庭注入的“新鲜血液”,为一直办理繁案的民一庭带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办案方式——“调着试试”。要知道民一庭审理的案由,主要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装饰装修合同纠纷、劳务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这类案件因为牵涉主体认定、关系认定,调解难度较大。而他的到来,明显提高了民一庭案件的调解率。
有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原告起诉索要质保金,收到诉状的被告好像被点燃的炮仗一般吵吵起来,紧接着就递交了反诉状,当中罗列了案涉工程诸多质量问题。收到反诉状,王怀成就给被告打去了电话,这个电话一打就是四十多分钟,其中有一半的时间他都在听被告“诉苦”。随后,他翻着卷宗按了一会计算器,又打给了原告。
“王法官,我们不调解,如果对方认为有质量问题不退质保金,我们就走鉴定程序。”司法鉴定是民一庭案件平均审理天数较长的主要原因,而从当事人的角度,还要承担一笔不少的鉴定费用。出于有利于案结事了的考虑,王怀成一直没有给被告的反诉状签字。一个没有庭审的周五下午,他将原、被告约到调解中心,直至下班也没见他回来。第二周周一早晨,他对助理说,那个案子不提反诉也不申请鉴定了,这是笔录,出调解书吧,双方都能够即时履行。
王怀成是一个坚持将调解理念贯穿案件审理始终的人。他常会和助理一起翻阅卷宗,认真筛选出哪些案件有调解的可能,亲自给当事人打电话预约调解时间。当事人接到王怀成通知调解的电话,都会觉得很惊讶也会觉得自己很受重视,即使当事人认为自己不愿调解,也会很积极地来法院见一见王怀成。而通过王怀成耐心细致的调解,再不可能的案件都有可能调解成功。
有一个月,他的结案数中有一半都是调解结案,这让其他法官羡慕不已。而王怀成却表示,自己那么做,无非是想让当事人尽快地从诉讼程序中解脱出来,避免“一案结、多案生”,让当事人双方能更好地往前看、向前走。
虎嗅蔷薇朱敏斌
朱敏斌很少说话,大部分时间都在倾听。他曾经一周内多次接待一名当事人,反复听着重复的诉求,直到当事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占用了朱敏斌很多时间、精力,抱歉地对他说“不好意思朱法官,我耽误你了”,朱敏斌也只是微笑着说没事。如此耐心周到的态度,总能换来当事人的理解和支持。朱敏斌常对助理说,不少当事人到了诉讼阶段,总憋着一口气,你不听他说,他就更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倾听和理解。如果法院都不能让当事人觉得是个说理的地儿,那么积攒在他心中的愤懑就会因为一纸判决激化,这样子就没有办法做到解“案结”更解“心结”了。
90后的朱敏斌虽然比他的助理还小几岁,可他的文书又有一些“得把道理讲清楚”的老道。在一起校园霸凌案件中,原告主张精神损害抚慰金,而被告对此诉求颇有微词。
朱敏斌则在判决书中写道:“学会与人交往,是人生中重要的课题。校园霸凌,如同阴霾笼罩在青春上空,让原本明亮的笑容变得黯淡。这不仅是对个体的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挑战。……反对校园霸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成为一种行动和承诺。法律不应只是冰冷的条文,更应是孩子们的保护伞。”
这份长达十八九页的判决,写清了朱敏斌作为一个法官的信仰、正义和良善,也传递着司法的庄严肃穆与温暖温情。的确,校园理应是孩子们最安全的港湾,青春应该是充满阳光和希望的,而不是恐惧和泪水。朱敏斌关注到虽伤者仅构成轻微伤,但考虑到原告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为保护受欺凌未成年的身心健康,酌情支持了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诉求。
然而内心柔软、言行有礼的朱敏斌不仅很暖,也很果断。在他审理的一起案件中,被告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原告酒后乘车,双方发生口角,原告将被告从车上拉下,后被被告推倒受伤,向法院起诉赔偿。朱敏斌仔细翻阅案卷,认为被告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在判决中,他这样说理:“原告醉酒后,拉开车门并将被告从驾驶座上拉下来,这属采取暴力方式侵害被告的行为,存在明显不当之处。被告被拉下车后未殴打醉酒状态的原告,而是推开。考虑到推搡行为导致受伤的风险较低及时值初春深夜、天寒人稀以及原告醉酒的情况,被告采取的行为应被认定为正当防卫。面对突然发生的不法侵害时,若要求被告既能避免自身受到伤害又要确保原告的绝对安全,实属强人所难,非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朱敏斌用自己的判决为普通人披上坚固的“铠甲”,支持了百姓最朴素的正义观。最终该判决二审维持原判。
岁月无声,转眼又是一年,民一庭四位法官的故事还在默默地继续着。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法官的专业与良善不在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正是有了他们,以公正为笔,以良善为墨,平息世间的喧嚣纷争,书写司法的温暖篇章 ,在人民群众心中点亮恒久温暖的公正之光。
2025年/ 第17期,第47篇
往期视频回顾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嗨,朋友,你还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