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 | 宋仁德:草丰牛壮,先锋牛博士

文摘   2024-11-22 18:00   青海  


榜样的力量

为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激励广大党员见贤思齐、对标先进,“青海党建”微信公众平台开设《榜样的力量》学习专栏,分期刊发我省50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展现榜样风采、弘扬榜样精神,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榜样为引领,扎实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立足岗位、争先创优,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草丰牛壮,先锋牛博士

牛博士——这是村民们口口相传的称呼,虽早就通过报道和文章知晓了他的一些事迹,也曾想过日本留学回国的他,会有怎样的意志愿意长期驻守在玉树。一次会面宋仁德后,笔者彻底对他心生敬意。牦牛是牧民的宝,是牧民的半个生命。世世代代的牧民,依靠牦牛维持生计。牛博士(宋仁德)用身体感悟牧民、牦牛、草场的微妙关系,用生命哺育,用情怀坚守。他温和、稳厚,如同平静的海面,内心却有深厚的暖意。谈起牦牛他倾泻了满腹的情怀,对他的事迹若有任何粉饰都是对他在玉树做牦牛工作的亵渎,以下是他的讲述。


牦牛相会之路

牦牛本应该是玉树重要的支柱产业,但因为前几年虫草价格大涨,牧民对畜牧业的重视程度下降。牦牛是牧民的生活资源,可我发现牦牛死亡率特别高,出栏率低。长期以来,牧民们认为这是正常的,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就不正常了。养牦牛收益应该更多,因为牦牛吃了草,消耗了资源,资源一定要换取收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增加收益,直接降低牦牛的死亡率,其次让初产年龄提前,增加连产率,提升牦牛的繁殖率。不仅如此,还要利用好草场资源,更要营养调控,要让牦牛恢复体质,才能发情,增加牛犊的数量。

可以说,玉树州的每个村都遍布过我们的脚印。很清楚地记得,那是1987年6月,我们赴曲麻莱县麻多乡,那时那里道路不畅通,只有浅浅的车轮印子。尽管是6月,但曲麻莱仍未融冻,我们一行7人,乘坐大卡车跌跌撞撞进山。

2020年7月,在称多县歇武乡下赛巴村牧场进行放牧牦牛高效养殖技术培训

等我们干完麻多乡畜牧业资源调查任务,15天后返回时,“路”已融化为沼泽滩。当时老解放车马力小,不时会陷进泥潭。我同4个年轻人下去推车,沼泽地里找不到石头,只好脱下上衣,装到麻袋里,垫在车轮底下推车,卡车脱困后只能一直前行,找个高点的地方等,我们就取出湿透的衣服,拧干水穿上追卡车,有时等追上卡车时,湿透的衣服已被风干。周而复始,短短一百多公里路途竟花了十四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秋智乡时,我们都累得精疲力竭,躺在草滩上无力搭帐篷了。喘气未定,司机喊着:快搭帐篷,待会儿你们更不行了!两个人挣扎着搭好帐篷后,连吃饭的力气都没了。

疲惫未消,又开始一个滩一条沟地去测定牦牛的生产性能。随时测定,随时搬“家”。每两个人一顶的“马脊梁”帐篷,虽是双层,但常常是外头下大雨,里面毛毛雨。晚上冻得全身发抖,只好多点燃几根蜡烛边取暖边整理资料,天亮时,鼻孔里已被熏得跟烟囱一样了。

这是第一次长时间下乡的情景,我仍记忆犹新。


信任的温暖

2010年后,牧区交通情况有所好转,但牦牛的工作仍有些难度。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玉树综合试验站开始选定示范点,需要在玉树州的各辐射县都选几户示范户。走访了好多牧户,但一听到出栏指标时都不接受,最终只在全州确定了11个示范点,其他牧民都在观望。称多县歇武镇赛巴村的一家愿意配合并相信了我们。他们家人口多,收入就靠牦牛。他们家人说了一句话:“你说怎么养,我们就怎么养,你说出栏几个牛,就能出栏几个牛,你们是国家派来的,不会害我的。”当时我们特别高兴,觉得我们跑了很多路,磨破嘴皮动员,都是值得的。见到成果后,当时不愿意的牧民都跑来争选示范户,因为他们看到了示范户家的牦牛又多又壮,每年出生率提高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颠覆了牧民们养牛每年都会死掉几头的认知。结果当然是他们钱也挣到了,牛也壮起来了。值得讲述的是,愿意成为示范户这一家是老妈妈做主,她是传统的牧民妇女。更欣慰的是他们家里的一位开明的僧人所说的话:“我们要相信科学”。这位僧人的开明,让我们的示范工作更加顺利。我们需要采集他们家牦牛的数据,我们忙不过来时,看着我们累,他们家的人就来帮忙牵住牛,全力以赴辅助我们,让我们得以放开手脚开展工作。信任是有温度的,也消除了牧民所说的,汉族人怎么会懂放牛这个想法。但即便我是博士,在牛没有出成果之前他们是不信任的。我的想法是,国家相信我,我就要让牧民相信我。

称多县拉布一家的示范点,直接扭转了他们的家境。他们家有两个年轻人放牧,不但愿意配合,还很积极。原来只能靠卖牛奶和酥油的收入维持生计,牛死亡率很高。他们家的一个年轻人说,以前是爸爸妈妈放牧,他们现在老了,只能靠我们两口子放牧了,我以前跑过大车,现在回来放牧,我得到爸妈同意,愿意听你们的话。我们成为示范户后,年年能出栏七八十头牛,年年有七八十万的收入,而且现在牛也不死了。

到了年底,他们兄弟俩登门,拿着酥油和糌粑说吃这个对糖尿病好,这是爸爸让我们送给你的,说你的话十分灵验,说我们家的牛不死,就不死。


牛语

“每年出生65头牛犊,就要出栏65头牛。”牧民们前来找我们说:“牛博士,你说啥,怎么干,我们绝对照做。”后来,那些不相信我的和观望的牧民都积极争取,前来咨询养牛的方法。养牛的技术我会传播,我也愿意传播。以前他们手里的钱,不舍得买草料。我让他们通过观摩示范户成果,帮他们算账,牦牛过冬时需要用多少草料能维持健康,大家慢慢有了买草料的意识。也传播保护好草场,才能有好的收获,牦牛才能健康存活的理念。我大力地宣传:“过度使用破坏草场,不仅是杀生,更是犯罪。必须把草场留给子孙后代。”

我发现牧民家的牦牛死亡率高,原因多为寄生虫的影响和瘦弱所致。牦牛挨饿,会直接降低免疫力,会有疾病发生,直至瘦弱而死。因此,牦牛必须搞好疫病防控和冬季补饲才能谈得上生产。我们需要推广技术,需要宣讲牦牛的科学养殖知识,把疫病预防控制知识、补饲的方法教给牧民,将不正常的死亡数减少才是基础。长期的宣讲,使牧民慢慢有了囤积草料的意识,这是最直观的改变,我特别高兴看到这一点,而且能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合理利用草场,不能只靠国家,找到牦牛和草场的平衡点才能实现共生共存的良性循环。

为加强玉树牦牛三级育种体系建设,我们去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测定牦牛时,天寒地冻,牦牛野性强,测定速度慢,需要在牧户家住几天。害怕有人冻感冒,晚上不敢让炉子熄火,也怕汽车机器冻僵,次日要行动时打不着火,每两个小时就得加一次煤,还要把车发动加热。下乡时白天干活,晚上普及养牦牛的知识,虽苦点也乐意。路途困难重重,在寒冷的途中车轮被扎破,换上备胎提心吊胆地赶赴下一个站点。起初,为牧民的牦牛配好的饲料是指定喂给牦牛的,但牧民会把它喂给自家的马匹或家里的羊,导致牦牛没能按我的计划成长。我一语点破,牧民也最终按我的计划操作。牛是有语言的,我能听懂——那就是要养活牧民。

我曾对牧民说过:“我一看你这个牛的膘情我就知道,你家母牛产仔的数量,你家的牛死了多少,还剩多少,我都可以说出来。还能说出你家的牛有什么病。”并给牧民指出牦牛身上的寄生虫,牧民信服地回应:“牛博士懂牛语,我养牛一辈子也没看出来”。


一种归途

来到玉树可以说是经常在和死神打交道。4月,我同兰州大学的博士、硕士、学生还有杂多县兽医站站长汪永洲赴杂多进行牧民生活状况调查。途中汽车陷进河沟里,我们不忍让学生们下河,我和汪站长蹚河、垫石头。河水冰凉,我们的腿冷得刺痛,汽车仍没能脱险。当地的牧民见状,主动去拿绳子来帮助解困,我们内心是温暖的,当时还有从日本刚回国的李国梅,也就是我的爱人,她也是日本留学的博士。我感到非常有幸,能做自己热忱的事业,又有爱人的支持和辅佐。再远再寒冷的路,我会用一腔热血将它走完。

我和李国梅在玉树经历了一次死亡的历险,2010年玉树地震时,我和李国梅正在玉树兽医站的平房里。房子晃动时,我刚护住国梅的头,房子便在顷刻间倒塌,将我们压在废墟中。我自救出来后,把国梅从废墟中扒了出来,地震还在持续,我拉出她后,倒塌的废墟中只有我们两个空荡的身影。我们当时只穿了睡衣,两个人的拖鞋早淹没在废墟中,国梅哭了,我知道她并不是害怕,而是在心里牵挂着我们的两个孩子。我安慰着国梅,发现其他平房外面没有人,我说,一定是把人压住了,我们忘记光着脚,就徒手去刨土救人。

我选择的,我毫无怨言,这是一名党员的抉择,更是一个热衷牦牛事业的人的抉择。这边的人需要我。我在日本博士后毕业后,是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外籍特别研究员,日本博士学会的人特别少,当时每年全世界只录取200多人。我婉拒留在日本,毅然决然选择了回国。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老师们也挽留了我,可我选择了玉树草原,大学毕业就来过玉树的草原,因此有了热爱草原的情怀。妻子李国梅最后也愿意随我来玉树共见草原的丰茂。

我喜欢上这片草原了,这是我内心的一种归途。


“牛”转乾坤

玉树最美的风景,我领略过;玉树受伤的样子我也陪伴过,一次地震,几次大雪灾。在玉树下乡期间,要做农牧业资源调查和发展区划工作。牦牛生产性能测定只能在早晚,每天住在草滩上,重复着枯燥的工作,但我依旧坚持。白天还要自学,并自学取得了国家级律师资格证和日语鉴定1级资格。我很珍惜在玉树的时光。

2019年寒冬腊月,我在玉树经历雪灾。我同党员先锋队赴玉树最冷的曲麻莱县调查灾情,曲麻莱县秋智乡灾情较重,山路狭窄、大雪中汽车陷进雪路中无法前进。我们担心汽车油不够,只敢在汽车内开暖风烤一下手便马上下车挖雪,没有趁手的工具,一直挖了四个多小时的雪,车轮太滑只能把两件大衣撕开垫在车轮底下,汽车才慢慢被推出来。到乡上走访牧民,掌握了主要是当晚风过大、牦牛多被冻死的情况。回到曲麻莱县已是大年三十的12点多了。我们又冷又饿,最终在一家饭馆吃了一碗面片作为年夜饭。我们欢喜着一碗面片抚慰路途的艰辛,也为自己在第一时间为受困牧民送去温暖而心安。

次日,我们又到治多县达生村继续调查灾情。雪最深的地方有齐腰高,下车步行,行走艰难。需要调查冻死牦牛的数量。那时正处在防范包虫病的关键时期,需要防止死亡动物尸体被犬类采食发生次生灾害。结合省上应急程序的启动,“突击先锋队”开始了漫长的救灾补饲和死亡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工作。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降低家畜的死亡率,二是进行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现场宣传。一个村一个村地宣传,当时简报就发了68份,及时了解灾区和防疫动态。当我们得知杂多县杂青乡学校附近有几具牦牛尸体时,我们和当地兽医站的人员迅速前往处理。

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一个人对草原恒久的珍爱,对牧民不变的关切,对牦牛亲近的接触,足可以让整片草原“牛”转乾坤。


全省有效衔接工作调度暨考核部署会召开
尖扎,最温柔的青海
【基层动态】海东市以“四个融合”推进党员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习辅导】流动党员党组织建设的3个要求

来源:青海党建

供稿:元旦达吉

本期责编:陈晶



识别二维码 一心跟党走

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官方微信公众号

青海党建网:http://www.qhsdj.gov.cn


先点个,再点个在看

 



乌兰县柯柯镇
柯柯镇党建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