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博议】“土特产”如何带动共同富裕?

旅行   2024-12-27 18:03   浙江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从《周礼·天官冢宰·小宰》提到“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到《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有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印发。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刚刚结束的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更是强调,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作为山区海岛县,武义该如何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将“土特产”变为致富增收的“点金石”,从而“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中展现更大作为?


“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浙江时的殷殷嘱托,也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锚点。

对武义而言,共同富裕是检验忠诚本色的政治任务,是彰显发展成色的鲜明标识,也是擦亮民生底色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武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市委有关部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和强村富民集成改革,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走深走实。

看工作抓手。围绕“1311”体系,武义深入实施武川共富攻坚行动,打出“强村十法”“富民增收20招”和“武”团相助·“义”齐共富行动等组合拳,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方法路径、载体抓手越来越清晰。例如,俞源乡后陶村全资控股成立武义后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同步注册了“后陶”牌农产品商标,2024年,营业收入达140万元,净利润38万元,该案例还入选了浙江省强村公司典型案例。



看共富基础。一批产业项目、强村项目、民生项目落地见效,主要指标总体保持争先进位的良好态势。今年前三季度,武义农村居民、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三、山区县第一。武义谋划实施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项目10个,完成投资26.25亿元,实施飞地抱团项目19个,累计发放项目分红1089万元;全县集体经济年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到99.61%,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60.08%。


看创新成果。大力推进“土特产富”改革,形成了一批具有武义特色的经验典型,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媒体的关注。例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通过中期评估,该产业园将以茶叶和食用菌作为主导产业,通过实施一系列提升工程,打造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样板区、数字赋能农业转型标杆区、产业引领共创共富示范区。

在全县上下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当下,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想明白短板在哪。比如,尽管我县城乡收入倍差缩小幅度居省市前列,但绝对值差距依然明显;农业特色产业链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多数农业主体仍侧重于传统生产,经营层次较低、经营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较弱;强村公司整体运营水平还不高,业务拓展困难,联农带富能力较弱;有的部门和乡镇对共富项目主动谋划不够,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统筹等。

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动力在改革创新。唯有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厘清每个时间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创新思维不断探究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知不足而后进”,我们才能答好时代的答卷。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特产”看似普通,实则大有乾坤,“土”可稳固产业根基,“特”能发挥竞争优势,“产”又为发展持续助力。

武义又该如何念好“土”“特”“产”三字经,助力共同富裕?县委书记帅朝晖强调,要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


扎根“土”资源,念好“土”字诀。城市化的进程往往伴随村落空心化,武义山区许多村庄出现了大量的“沉睡”资产。抛荒农田、山林资源、老宅旧房等,这些都是乡村振兴可以利用的资源,也是促进乡村“破茧成蝶”的本钱,可以让“寸土”再生“寸金”。俗话还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不同的气候、土壤、水源,滋养了不同的自然物产,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乡村振兴的“支点”。例如,有专业机构出具报告,武义是全省最适宜种植中药材的县之一,发展中药材产业条件得天独厚。如何利用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等机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更大力度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和物业资源,做优“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这些问题有待攻坚破局。


突出“特”优势,打好“特”字牌。“特”是地方特色,是与众不同,是地区产业振兴的致富密码。“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使把好资源转化为好产品好产业,也怕销量不足、影响力不够、后劲力量不强。在“特”上下功夫,既要扎根本地,找准最能体现地域特点、当地风情的产业,又要做到人无我有,靠品种取胜,人有我优,靠品质争先,人优我精,靠品牌出彩,让土特产提升竞争力,提高附加值。“武阳春雨”“武养拾光”“宣平小吃”等区域公共品牌,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平台共建、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美誉度。桐琴蜜梨、坦洪粉干、大田蓝莓、宣平豆腐等有市场认可度的产品,也要通过走品牌化、高端化、产业化道路破解“小”“散”“弱”的问题,走出“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困境。


延伸“产”链条,唱好“产”字歌。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让特色产业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关键在增强忧患意识,下好“先手棋”,在“链”上多下绣花功夫,强化“链式思维”,更要守正创新,着力打通精深加工、市场销售、产品研发、功能拓展等方面的难点堵点,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全价值链提升,让“土特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得到充分释放,成为“摇钱树”。骆驼九龙的黑茶冰激凌、大角双岩绿茶啤酒、熟水茶业的桂花红茶等,这些新产品之所以深受年轻人的追捧,就是产业链创新延伸的结果。


“土特产”是乡村振兴“富矿”,越挖越有、越挖越多。榨出“土特产”最大价值,要政策助力、项目给力、部门合力,群策群力谋创新,集思广益促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从义乌李祖村、兰溪游埠古镇、履坦坛头村等成功案例来看,推动共同富裕关键因素还是在“人”。只有让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鼓励年轻人、知识分子、有为之士在城市和农村双向流动,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活力。


党建是龙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硬道理,没有创富带富能力,村干部说话没底气,村民就不认可。要选优配强村社班子,精准培养后备力量,建强村社“领雁”队伍,提升村社党组织创富带富能力。村干部会思考、会谋划、会经营,才能带领村民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振兴之路。

思想要解放。农民是“千万工程”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不能成为主流,敢于突破、不断进取才是赢得更美好生活的前提。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要让目光不再局限于“一亩三分地”,只关注眼前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而应着眼长远规划和有效投资,向着更加开放、合作和市场导向的方向转变。

人才要引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围绕“产业链”“项目链”打造“人才链”,推动更多企业家、在外武义籍人才、农创客、乡村CEO等实用人才向乡村流动,以“能人”返乡唤醒乡村发展潜能;还要用好科技特派员、文化特派员等制度红利,培养壮大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时代农民队伍,支持帮助新农人创新创业,提升人才集聚度和获得感。

经营要创新。要用好“强村十法”“富民增收20招”,搭好人才回乡干事创业平台,扶持发展一批党群创业共富项目,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解码抱团共富集成打法,用好“山海协作”“百镇共建”等平台,大力推动“武川惠民共富工坊”建设,打通山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要充分发挥“后陈经验”制度优势,推动村务监督提质增效、走深走实,让乡村善治“看得见、摸得着”,为乡村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

道虽远,行则将至。推动共同富裕,既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圆梦工程,也是一场久久为功的实践探索。我们要强化使命担当,加快走出有武义特点的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之路,为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稿:黄盛 郑丽佳
部分图片:武义旅游 包侃
编辑:朱嘉谡
二审:项玲慧

三审:许军 吴景阳

终审:吴   艳

往期回顾


【武川博议】大潮奔涌逐浪头
【武川博议】徐邦宪何以载入《宋史》

【武川博议】改革路上,武义如何当好先锋闯将?

武义发布
“看武义”最主要的展示窗口 ,“知武义”最权威的发布平台。这里有您“想找的”民生咨询,“想到的”美丽武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