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卷!2024,我们这样作答

政务   2025-01-25 21:59   山西  



砥砺奋进,硕果累累。刚刚过去的2024年,阳泉高新区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按照市委“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深化“五区共建”,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的地位在全市持续强化,争先进位的态势在全省持续巩固。


奋勇争先勇创佳绩

诸多工作亮点纷呈

 “成功推进数据资产入表,不仅是企业数据要素管理的新起点,更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里程碑,释放了数据要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日前,阳泉数科科技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成苗说。

  去年,阳泉数科科技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实施的车城网—车路智行新生态项目入选“2024产业智能化先锋案例”,其“阳泉市城市智慧巡检数据分析应用”数据产品实现全省交通领域首个数据资产入表,并登陆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标志着我省交通领域数据资产入表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阳泉数科科技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有6个数据产品登陆北方大数据交易中心。据第三方机构评估,价值3700余万元。此外,其负责实施的阳泉市源头科技治超信息管理系统入选“交通强国优秀案例”。

  这是高新区在数智新城建设方面的亮点工作。

去年全年,高新区工作亮点纷呈。

示范试点方面,高新区荣登“2024中国省级开发区发展潜力百强”榜,位列第37名;入选2024“一带一路”园区建设国际合作创新发展案例;跻身“中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平台理事单位”;入选“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入选“省级转型综改示范区”;其家电消费品特色园区入选“省级消费品特色园区”,其化工园区通过“山西省化工园区”认定。


产业发展方面,多氟多阳福新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五代晶体六氟磷酸锂成功入选2024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首发(推介)活动;山西启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首条金属陶瓷基金刚石截齿生产线,研发了国内首个破岩硬度达F16级别的金刚石硬质合金头,突破行业壁垒,获得多项专利;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全省最大的泵阀研发中心和检验检测平台,并发布最新产品。


在其他领域,高新区实验小学成为“2023年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阳泉市第十中学校荣获“创建省文明校园先进学校”称号;御康社区荣获“山西省文明社区”称号,东城水岸社区入选“省级完整社区建设试点”。


优先发展数字经济

数智新城加速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数智新城建设是省委赋予我市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高新区以数智新城建设为契机,持续发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推进机制,持续创优政策环境,推动“千兆城市”创建工作取得突破。




数字新基建方面


高新区推动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扩容改造,目前拥有智能算力约4000P,存储能力16EB,已具备百度智能云“云智一体”服务能力;推进云峰大数据智算中心建设,并与商汤智能公司、中尚(阳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运营后可承载智能算力超10000P;建成“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累计建成5G基站325座;累计建设充电桩250余台,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完成建设。

数字产业化方面


高新区依托中国电子、中关村智酷“外脑”,持续提升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承载和运营能力。中电阳泉数字经济产业园(一期)目前已签约企业59家;山西智创城7号入驻企业99家,培育了新石器智航、尤大厨科技等规上企业,信创、大数据、智能终端、“直播+”产业逐步壮大。截至目前,全区拥有数字经济示范型企业6家,数字经济成长型企业12家,分别占全市比重的50%和80%。



产业数字化方面


高新区“线上”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政策、技术、人才、信息及服务,构建“需求挖掘—资源对接—项目洽谈—签订合作—培育孵化—风险融资—发展壮大”的保姆式全链条服务流程;“线下”依托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构建“诊断评估—资源汇聚—供需对接”的全域产业赋能支撑体系,聚焦能源、交通等重点领域,打造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目前,高新区拥有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家,占全市比重80%以上,多氟多阳福新材料有限公司、山西启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两化融合”贯标认定为A级。  

治理数字化方面


高新区持续做深以“城市大脑”为牵引的“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并向其他领域拓展。在智慧交通领域,高新区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启动建设,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建成投用,建成由中台系统、物联网平台、CIM平台、视频汇聚平台等构成的城市大脑信息底座。在智慧政务领域,高新区政务服务网站可办理事项146项,可网办率为98.2%,高新区政务共享资源目录数和资源数分别为2948条和3253条,位居全市第一。以此为基础,高新区积极探索“一网统管”,全力构建数智阳泉场景优势,打造智慧城市实践新示范、新样板。

数字生态涵养方面


高新区建成阳泉数智产业研究院,组建数智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国电子、中关村智酷、赛迪研究院等一流创新机构开展数字创新技术合作与攻关。依托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新区为64家企业培养各类数字技能人才5481人,并与本地高校合作开展无人机、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等专业建设。此外,高新区与北汽产投、前海坤润等机构合作开展基金遴选,深化银企合作,推动金融机构为持有高创新积分的企业提供积分贷,为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传统产业数智赋能

新兴产业成链集群

技改提能、智造焕新是传统制造业发展的“必答题”,华茂制链公司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生产、管理和运营的各个环节,在高新区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的牵线搭桥下,引进数字智能制造平台。如今,企业生产工艺、生产进度等情况均可在公司智能制造平台的大屏上实时显示,这一变革优化了企业生产流程,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为全省首批、我市唯一的区域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去年以来,高新区紧抓数字化转型的“牛鼻子”,致力于巩固数字化转型的基石,加速培育主体、提升创新能力、积聚发展动力,从而厚植新质生产力,不断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


传统产业方面,高新区积极推进“智改数转”全覆盖,去年以来累计投入1.25亿元,重点推动传统建材行业开展智能化改造、煤机泵阀产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经过技改升级,冀东水泥公司、亚美水泥公司2家建材企业已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其中冀东水泥公司荣获“省建材行业2023年度优秀企业”称号;华益机械公司、华茂制链公司2家煤机企业被评为“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百年国企——阳泉阀门公司转型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打造泵阀装备专业镇的头部企业。

  新兴产业方面,高新区坚持“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双赛道布局新能源电池产业,多氟多公司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一期(1号线)已投产,华钠芯能公司已建成1GWh钠离子电芯、Pack电池包生产线;高新区坚持“新型半导体”和“高性能磁材”双产业发展,日昌晶公司推进长晶工艺升级和热场技术改造;依托泵阀装备制造传统优势和数智新城建设先发优势,高新区重点打造“泵阀装备”和“智能终端”2个专业镇,实现高端装备制造“强链提质”。


  未来产业方面,高新区依托航天宏图公司、晶赛生物公司等企业,重点布局“低空经济”和卫星互联网产业,超前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和氢能制储产业,不断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

  此外,去年,高新区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创优提升营商环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方面也亮点频出。今年,高新区将全面升级数智新城建设,积极推进制造业振兴升级,全力推进服务业扩容提质。同时,围绕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产业导入水平,谋划实施基础设施类项目;围绕城市更新等,谋划实施社会民生类项目,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评 论
逐梦数字经济新“蓝海”
桐 羽
在2024年的经济版图中,阳泉高新区以奋进姿态和显著成果,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颗明星。这一年,高新区不仅在传统产业升级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在新兴产业的布局与集群发展上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与执行力,尤其是数智新城建设的加速推进,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的确,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下,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我们已然走入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省委赋予我市建设数智新城的重大使命,建设数智新城是我市构筑差异化发展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作为全市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高新区创新发展思路,细化工作举措,主动对标先进地区,坚持以数智产业为核心,以数智赋能为抓手,以数智基建为支撑,以数智要素为牵引,统筹构建以创新、人才、资本、园区为重点的数智生态体系。
  数字经济新“蓝海”,前景一片光明,赛道也很拥挤。谁出手快、抓得准,谁就能赢得发展新优势。应加强对数字经济的规划和引导,制定更加具体、可行的政策措施,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应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的支撑能力。应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和人才培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顺“势”而为,乘“云”而上,向“数”而行。今后的工作中,应不断丰富数据产品和场景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让数字技术不断拓宽为经济赋能的边界,助力区域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来源丨新闻宣传中心
监制丨郝张莉
审核丨刘梦琪
编辑丨张洁 文字丨吴珊 张蓓蕾 刘梦琪 校对丨张卓一

分享、点赞、在看!为阳泉高新区三连击!

阳泉高新区
阳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官方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