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双腿一跪,包教包会,给我五分钟包你会救命,关键是全免费!”
地摊一摆,群众自来;喇叭一喊,群众围满。
一个小喇叭,一对模拟人,一个队旗,一个条幅,一块展板。每当夜幕降临,居住在二七区嵩山路街道的李中洲和红十字志愿者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出摊了!
他的这个地摊不卖货,而是免费教市民急救技能,被群众称之为“急救地摊”,这个地摊已然成为二七城市夜空中最闪耀的星。
李中州老师是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的副队长,也是二七人熟悉的夜市明星“摊主”。从2018年开始,他就在夜市街面上摆摊,免费教人急救知识。
李老师是1999年9月12日,为了响应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偿献血法》第一次参加了献血。那年他还是一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看到献血相关的新闻媒体报道后,在绿城广场遇到了献血车。第一次接触献血的李老师有些忐忑不安,现场的护士很耐心地给他讲了很多专业知识打消他的顾虑,坚定了他献血救人的决心。李老师第一次献血时,还有点晕血,那次李老师得到一个小纪念本,这个本子被他珍藏至今。
第二次献血,是单位组织献血,李老师第一个报名。之后,李老师每年都要献一次血,直到参加了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在微信群里看到王胜涛队友隔三差五就去献血,李老师才了解到,原来献血不光可以献全血,还能献血小板,血液抽出后通过离心机分离,治疗用的血小板留下,其余血细胞又循环回去了,虽然献血时间长,每次要一个多小时,但身体恢复快,由原来的只能半年献一次变成了两周就可以献一次。李老师想,献全血每年可以献两次,救两个人,但是献血小板可以救24个人,救人的信念让他开始了持续献血的生命之旅。
如今,李老师已经献血100多次了,与妻子情人节一起献血,影响儿子将献血作为18岁成人礼,让儿子成为了“献二代”。李老师每次熟练地坐在机采椅上时还是会有些紧张,献血的过程是松弛的、安全的,但他在每次献血前体检的时候都会很紧张,生怕自己的健康情况会影响献血,每当听到检测人员对他说:“李老师,你的血液合格了,可以献血了。”他都忍不住一阵激动。为了能够持续献血,他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作息规律、清淡饮食等,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
“想学无处学”、“想救不会救”、“会救不敢救”是当时的社会现状。
身边人倒下,更多的人会拔打120电话求助,而很多时候就是那黄金3-5分钟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社会需要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队长冯海河对队员们说:“群众需求在哪里,我们就服务在哪里,不管上级有没有给我们任务,我们都要尽全力做好这一件事!”
最开始,志愿服务队一家单位一家单位联系上门讲课,社会普及速度还不够快,他们便撰写各种文章积极普及急救知识,志愿服务队伍逐渐从1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2000多人,仅应急救助师资就有80余名。
李老师和志愿者们创新搞起来“急救地摊”,就是利用市民下班休息,出门遛弯纳凉的机会,用摆地摊这种接地气、亲民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给群众传授应急救护技能和法律保障知识,让普通群众在家门口就有机会学习和练习。“急救地摊”从刚开始一个人一个摊,到现在一群人共同维护的3、4个固定地摊,从开始用嗓子喊,到现在的横幅旗帜小喇叭,不断受到市民和媒体的关注。
长期坚持专业志愿服务需要更大的毅力。志愿服务队自筹模拟人、AED教学机等昂贵的设备,发动志愿者联系安置设备的场地,向社区申请会议室开会议事。刚开始志愿者没有经验,跪在地上教群众教到夜里12点,影响第二天正常本职工作,后来他们通过发展不同地方的讲师就近、就便、定时出摊解决问题,一个摊位需要至少3名专业讲师,李老师和志愿者们的业余时间几乎都奉献给了“急救地摊”,他开玩笑地说,别人有“酒友”,他有“救友”。
根据不同群众的需求,志愿服务队已不满足通过固定地摊传授单一心肺复苏和气道异物梗阻急救知识,他们探索“固定地摊+流动地摊”相结合的模式提供上门服务,增加市民覆盖面,如今又整合出综合性“急救超市”,把急救技能分为心肺复苏摊位、气道异物梗阻摊位、意外伤害摊位、法律保障知识摊位等不同的功能区域,集中开展活动。
下一步,志愿服务队还想开办“急救夜校”,让知识的星火稳定地传播。
经过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全国省市众多媒体的宣传报道,越来越多的市民从各个地方来到二七夜市这个明星地摊学习,营造出“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人人敢施救、人人得急救”的良好社会氛围。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二七发布视频号,欢迎关注~
点赞、分享、在看安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