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上午,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开幕。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开幕
共享时代机遇 共创美好未来
袁家军讲话并宣布开幕 丁仲礼周强致辞
胡衡华主持 李晓红王炯程丽华出席
11月23日上午,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开幕。市委书记袁家军讲话并宣布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会长丁仲礼,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主持,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炯,市政协主席程丽华,塞尔维亚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部国务秘书米罗斯拉夫·特拉亚诺维奇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兼代表夏泽翰,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皮特·萨赫逊,四川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于立军致辞。
市委书记袁家军讲话并宣布开幕。记者 苏思 摄/视觉重庆
开幕式上,部分嘉宾为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兴渝杯”国际创新创业项目大赛获奖代表颁奖。
外国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全国政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侨联、欧美同学会有关负责同志及相关司局负责人,重庆市委常委、有关市级领导及各区县、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西部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负责人,中央组织部、团中央赴渝博士服务团代表,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家代表,在渝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负责人等参加。
11月23日,在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开幕式上,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约翰·劳赫德,围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作主旨演讲。
“重庆这座美丽的城市和它的一些科研机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约翰·劳赫德说,他认为开放创新让重庆未来可期。
人才是第一资源。重庆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如何让人才来到重庆,又和世界建立联系?
“这是建立开放创新体系能够实现的。”约翰·劳赫德现场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认为,越开放可获得的外部资源要素就越多,就可以实现内外知识和技能的联动、互动,加快创新的速度,以创新的方式跨学科跨领域解决挑战。
在构建开放创新的生态系统上,约翰·劳赫德有所思考。
第一就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就是建立战略性的伙伴关系,战略性可能就不是说某个领域,要关注更加战略的方向。
第二是创建创新中心,让伙伴关系可以聚在一起相互分享、共同合作、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实现项目的进步。
第三是加强新工具的应用,各种各样技术的融合以及数字技术和新技术的赋能,能够加速科研创新,也能加密我们的伙伴关系。就像云计算、AI等等,它不仅仅是创新本身,同样是生产力工具,能够促进合作的创新、协同的创新,让创新更有效率。
第四是营造创新文化和氛围,鼓励人才发挥其最大的潜力,让人才在开放的环境中高效地进行科研工作创新。
11月23日,在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候任主席陈成川围绕“全球工程人才发展趋势与挑战”发表了主旨演讲。
当前社会对高技能工程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地迫切,随着人工智能AI和先进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工程工作的实践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同时,气候变化也加剧了对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基础设施和环境技术领域工程师的需求。
“资深工程师逐步退休,急需制定传帮带计划,将技术传授给年轻一代工程师。”陈成川说,这一代新工程师掌握了自动化、数字技术等前沿技能。
在陈成川看来,全球工程人才的自由流动是当前的一个关键趋势,许多工程师选择跨国流动,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品质。为了抓住这一趋势,企业和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战略,支持全球流动的工程人才队伍。
“这些全球趋势和挑战正在重新塑造和重新定义工程人才的发展格局,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陈成川说,对用人单位和城市来说,积极应对这些变化,营造支持工程师创新和追求卓越的良好环境至关重要。
重庆在工程人才交流和国际合作方面采取的具体举措,就是在“筑巢引凤”。为了扩充人才库和储备,重庆设立了海外人才工作站,促进国际合作、支持人才交流,并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来重庆安家落户。
“这些举措与重庆打造国际人才高地的目标高度一致。”陈成川说,特别是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重点发展领域,进一步巩固了重庆作为创新中心和产业高地的地位。同时,重庆还在高技术领域发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高地,专注于数字技术、生命与健康、新材料以及绿色低碳产业。“这些举措引来顶尖的科技创新人才,将为重庆的持续繁荣和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第一次来到重庆,非常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来领略他的大美河山!”11月23日,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渝开幕,主旨演讲环节,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围绕“保障科研无忧,人才驱动发展”作演讲,开场时,她也特地“表白”重庆。
现场,她以深圳湾实验室建设为例进行了分享。她表示,该实验室通过构建医教研产贯通的体系,探索一体化融合发展科研机构改革新机制,推动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科技、人才高地建设。
“在临床研究医学研究,其实深圳是要向重庆来‘取经’的,我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来与大家交流。”颜宁说,重庆的生物医药发展在全国来说是非常好的,希望大家关注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希望未来我们能有更广泛的合作。
演讲中,她也建议,科研人员要将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应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再回来重庆,发现重庆的城市面貌已大不相同,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作为重庆人,我非常自豪!”11月23日,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出生在重庆江津的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蹇锡高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多年来,蹇锡高教授一直致力于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科学研究。在谈及重庆与他的研究领域的结合时,他表示,重庆在造车、造船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基础优势,特别是汽车行业的发展在国内尤为突出。他指出,高分子材料在汽车减重轻量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重庆可以充分利用其现有基础和优势,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蹇锡高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如果我们的高分子材料能被应用于汽车制造中,实现汽车减重,那么汽车将能够跑得更快、更省油。不仅如此,船舶行业同样需要高速、轻量化、远航程的技术支持,有机高分子材料在这些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他强调,作为重庆人,在家乡建立有机高分子材料基地他责无旁贷。
“重庆是个工业重镇,有非常多的人才资源!”11月23日,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现任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时空组学首席科学家陈奥接受上游新闻采访时,谈起他对重庆这座城市的印象。
陈奥表示,借助华大集团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他们正在与重庆金凤实验室紧密合作,旨在将前沿技术与金凤实验室在病理和临床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相结合,共同推动重庆在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领域取得更深层次的突破。
人才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奥表示,生命科学领域目前急需几类人才,在科学领域,需要更多年轻的科学家围绕临床、动植物等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在技术领域,需要更多跨学科的工程师,包括软硬件工程师、AI工程师以及生物化学相关工程师,共同推动全球顶尖科学技术的研发与突破;在产业方面,需要更多产业人才,将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转化为全球可用的产业核心基础,从而带动产业发展。
对于如何培育人才团队并激发其创新活力,陈奥建议,需要有更多、更大、更好的科学项目,不仅在重庆,还要在全国范围内乃至全球范围内与顶尖科学家合作,通过这些项目带动更多人才的发展。
此外,从体制机制层面来看,需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和上升通道,使他们在重庆这个平台上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和未来。
来源 新重庆 上游新闻 编辑 蔡海燕 责编 谢聘 审核 戴宇
更 | 多 | 新 |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