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冲锋在新闻现场
用镜头传递最新资讯
她们耕耘在屏幕背后
用文字温暖读者心灵
她们
触动时代的脉搏
洞察岁月的变迁
传递社会的温度
共情人间的百态
今天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
让我们把聚光灯转向“她们”
致敬每一位女新闻工作者
黄薇
1912年出生,龙岩龙门人
是一位对中国新闻工作
作出杰出贡献的著名记者
也是一位斯诺式的国际新闻战士
前排中为黄薇。
1930年
黄薇随兄长前往印尼
1932年考上日本明治大学
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学生的进步活动
1938年4月
黄薇作为一名华侨记者
以新加坡《星洲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
参加武汉新闻界组织的记者团
前往徐州抗战前线采访
1938年6月
世界学生联合会代表团赴延安
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安排黄薇随团前往采访
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里
黄薇以笔为剑
驰骋抗日救亡战场
1949年9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黄薇向毛泽东、朱德献锦旗。
在延安时
毛泽东与她多次进行亲切随和的谈话
她遵照毛泽东的指示
开始了华北敌后抗日的新历程
在三个月时间里
她的足迹遍及40多个县
采访了聂荣臻、贺龙、萧克、左权等
八路军著名将领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
地方政权负责人
抗战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等
这些通讯结成集子出版时
萧克将军这样题词:
“以笔为剑,当得三千毛瑟枪。”
《黄薇纪念集》《回到抗战中的祖国》
1998年
李白蕾进入刚刚创刊的《福州日报》工作
从此扎根新闻采写一线
认真采写人大、工会、共青团、
妇联等部门的新闻稿件
努力成长为“专家型”记者
从业26年来
她以纸为媒、以网为介
见证非凡新时代
记录巨变新榕城
李白蕾在红庙岭垃圾场采访一线工人
李白蕾曾在温度高达50多度的炼钢炉前采访炉前工
在深山乘坐窄小工程电梯
到近百米高的桥梁施工点采访路桥工人
在凌晨收车后到地铁车辆基地采访“地铁医生”……
这些采访强度大、耗时久
她挖掘了每个受访者的闪光点
报道写得篇篇精彩
李白蕾平均每年发稿600篇、30万字
曾获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
福建新闻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
荣获福建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李白蕾说:
“我是追光者,追光也在发光。
身边的榜样深深感染了我,
让我能够用笔感悟社会,
传递正能量。”
三明市融媒体中心音视频部副主任陈诗
是三明市妇联“明姐姐故事会”巾帼宣讲队骨干成员
从业十二年来
她始终坚持创作
“有态度、更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持续唱响巾帼好声音
网聚巾帼正能量
2023年
陈诗推出“诗和远方·主播说新思想”
微宣讲视频融媒产品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将新思想的阐释娓娓道来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微宣讲视频一经发布后
点击量达100余万人次
陈诗将镜头聚焦
高速卡口由巾帼志愿者组建的“深夜食堂”
记录她们为值班值守的工作人员
送去食物的温暖瞬间
将镜头聚焦
凌晨为城市正常运转而忙碌的劳动者
她以新闻的视角
让一件件感人的小事
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
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累计采编播发各类新闻作品超万条
连续多年获得
福建省“新春走基层”优秀新闻作品
她的故事入选
第四届“百个巾帼好网民故事”
暨“十大争做巾帼好网民优秀案例”
她用脚步丈量岚岛版图
用镜头记录古老渔村
用笔记录民俗风情
向世界讲好平潭故事
传播独特的海岛文化
她就是平潭时报专副刊部主任
余小燕
“以前大家都叫我 ‘四川婆’
现在叫‘平潭阿姨’”
扎根平潭二十多年来
她通过平潭时报专副刊
“文旅周刊”《平潭蓝》
策划开设《岚岛旅拍》《百屿风情》
《行走海坛》等多个栏目
多次获得福建新闻奖
在余小燕看来
做媒体人很幸运
可以深入海岛最基层
以自己手中的笔
报道“第二故乡”的历史文化
向世界讲好平潭故事
余小燕说
媒体人这份工作
让她更热衷于行走
她认为,作为一名记者
只有走出去
才能发现更好的新闻
更好地提升自我
高山仰止
见贤思齐
动荡岁月
她们以笔为刀
于暗夜中找寻微光
新时代新征程
她们坚守新闻初心使命
做伟大时代的记录者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她们,一直在路上!
今天是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
让我们向有理想、有担当的
女新闻工作者
致敬!
来源/闽姐姐综合自福州晚报、三明女性之声、闽西姐姐、平潭时报等
编辑/薛莞馨
校对/陈佳颖
编审/颜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