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本科生“竺奖”获得者与其教授母亲同发论文引质疑,其母所在大学:将调查,会公正对待

学术   2024-11-19 20:00   广东  


【做计算 找华算】理论计算助攻顶刊,50000+成功案例,全职海归技术团队、正版商业软件版权!

经费预存选华算科技:双十一重磅加码,高至30%预存增值!

来源 | 来研王书叔

一则引发深思的获奖宣传

近日,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本科生宋某某荣获“竺可桢奖学金”的消息在校内外广泛流传。作为浙大最具认可度的奖项之一,“竺可桢奖学金”以表彰品学兼优、勇于创新的学生为宗旨,每年仅有12名本科生获此殊荣。
此次宣传中提到,宋某某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一篇题为《海藻酸钠接枝聚丙烯酰胺/介孔硅复合水凝胶去除水中亚甲基蓝的研究》的论文,文章署名中第三作者是其母亲——鲁东大学教授李某某。
起初,这一消息被视为学术家庭的优质教育典范。然而,网友很快注意到了一些细节:宋某某是浙大本科生,而论文的第一单位却是鲁东大学,这引发了学术署名是否符合规范的讨论。
更让人感到疑惑的是,这篇论文在宋某某大学一年级时已中稿,而这一类专业论文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实验室进行研究,涉及复杂的实验过程和长时间的投稿评审周期。这些矛盾点促使网友进一步深扒背后的真相。



网友深扒背后的家庭关系与资源
网友首先发现,宋某某的母亲李某某是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教授。进一步调查中,有人找到了李某某的博士论文,其中致谢提到“丈夫宋森”。顺藤摸瓜后,网友找到了宋森的硕士论文,其致谢中明确提到“妻子李某某”和“女儿宋艺凡小朋友”,从而实锤了母女关系:宋某某即宋艺凡,而论文中的李某某正是她的母亲。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论文的第二作者是李某某指导的研究生,而第一单位为鲁东大学。对于一名浙大大一学生来说,如何能够同时参与跨校实验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高水准的学术成果?这种合作模式是否合规,尤其是在学术署名和研究贡献上的分配,引发了网友们对公平性和透明度的质疑。
在更多资料被挖出后,网友还发现宋某某的高中母校烟台一中与鲁东大学地处同一城市,而宋某某也有志愿服务经历。虽然这些信息并非直接证据,但在许多人看来,这些巧合的叠加进一步加深了对学术资源分配是否公平的怀疑。
此外,进一步的证据链显示,宋某某的父亲宋某,却在宋某母亲李某某一作的文章中宋某名字赫然在列。难道作为法律专业人士的宋某,却参与了化学领域的研究?

03
高校“造神”式宣传是否有必要
这次事件除了引发学术伦理讨论外,也让高校的宣传策略成为众矢之的。尤其是今年竺可桢奖学金的官方宣传文案标题“24/67656”,即24名获奖者对比全校67656名学生的数字对比,让许多普通学生感到自己成为了“竺奖的分母”。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学生直言这种标题让他们倍感失落,“普通人的努力似乎根本没有被看见”。

类似的宣传策略,虽然意在突出精英教育成果,但“超级英雄”式的过度包装却可能导致受众的情感疏离。在越来越多质疑声中,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宣传是否真正达到了树立榜样、激励学生的初衷?还是让普通学生在“人上人”的形象面前更加迷茫和无力?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种过度包装不仅可能让榜样失去公信力,还会让学生群体逐渐对“精英”失去认同。尤其是在“超级英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资源差异时,宣传所塑造的形象与普通学生的现实割裂感更为强烈。
对学术伦理的拷问
事件曝光后,社交媒体热议不断。不少人质疑,宋某某的母亲作为第三作者,是否在研究中实质性参与;论文署名的单位为何与宋某某的学籍不符;以及“竺可桢奖学金”的评选是否受到了学术背景的影响。一些网友表示,这种家庭资源参与的学术合作如果没有明确的贡献界定,可能会冲击学术伦理的底线。
对此,红星新闻记者尝试联系李某某教授,但未获回应。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则回应称,已关注此事,正在调查中,会“客观公正对待”。浙江大学方面也表示,尚不了解具体情况,相关部门会跟进核实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对个例的关注,也将学术署名规则的透明性与公平性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有网友认为,这类事件的曝光在提醒高校:如何保障学术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署名规范,如何让奖项的评选不被家庭背景或资源影响,仍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做计算,找华算

🏅 我们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
🎯我们的理论计算服务,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

👉 点击阅读原文加我,探索更多优惠💖


诠释干货
科研、干货、有趣、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