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我与共和国同龄

时事   2024-10-01 11:04   陕西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与共和国一起出生,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他们是新中国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
值此举国同庆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
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心声
看看他们想对祖国说些什么?


张明哲:坚定跟党走 幸福日子长


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天对于1949年出生的张明哲来说更是意义非凡。“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共和国几岁,我就几岁,最好记不过了。”9月21日,兴平市店张街道韩村村民张明哲说。

张明哲说:“我在家里排行老二,1949年8月9日出生没多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成立了。”与其他农民一样,张家分了田、得了地,日子越过越舒坦。“小时候,我帮父母种庄稼、挣工分。”他笑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张明哲6岁那年,家里过上了吃得饱、穿得暖的日子,父母把他送到学校,读书识字。“旧社会,穷人想上学堂,门都没有,现在有了机会,必须去。”父母告诉他。

“从目不识丁的穷娃娃,到能写会算的‘秀才’,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张明哲说,上过学的他还在生产队被委以“记分员”的重任。他解释:“当时为了鼓励农业增产增收,全国农村实行‘工分制’,也就是根据每个农民出工多少打分,工分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

1969年,20岁的张明哲踏上了从军的征程。“参军保家卫国,是我一生的梦想。”他说,自己被分配到辽宁,当上了基建工程兵。长期的部队生活让他养成了军人特有的素质,雷厉风行、敢想敢干、无私奉献。时隔55年,回忆起当兵时的岁月,他仍感慨万千。

如今75岁的他,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虽两鬓斑白,但丝毫不减当年的飒爽英姿。说到人民生活的提升和改善,张明哲颇有感触。2020年,张明哲心脏不舒服,去医院进行治疗,做了8个小时的手术,原本4万元的治疗费用,因为医疗保险和大病住院医疗保险的报销,个人只交了1万多元。“这个要是放在过去,没有保险,没有报销,老百姓自己承担,那不得东家借西家凑,欠好多账。”张明哲说,“国家有了这个政策,你说老百姓得多幸福。”

“幸福都是靠自己努力打拼出来的。经过75年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健康水平等都得到不断提高,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我每时每刻都感到骄傲和自豪!”张明哲笑着说。




魏芹芳:传承老手艺 日子有奔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来临之际,记者走近共和国的同龄人魏芹芳,听她讲述几十年来餐饮业发生的巨大变化。

9月2日,12时许,兴平市南西南巷,魏芹芳红肉码子泡店正是“上客”时。厨房内,灶台上,汤锅热气腾腾,切肉片、搁丸子、放粉丝,老伴魏芹芳将搭配好的食材倒入汤锅内,一会儿的工夫,几番烹饪,一碗香气扑鼻酷似陕西名吃“葫芦头”的红肉码子泡被端上餐桌。

魏芹芳是兴平市南街村村民,她和老伴王志发均年过七旬,作为南西南巷的第一家餐饮店,已开了40年。

1971年初中毕业后,当时20岁的魏芹芳经城关镇红星大队书记介绍,进入兴平国营食堂——工农兵饭店上班。“现在不招工了,能有这样的机会不容易要珍惜。”在国营饭店端饭、洗碗、打扫卫生,每月38元工资,购买8元的粮票,还能有富余的钱采购日用品和零食,一算账这待遇不错,她欣然应允。

据她说,那时偌大的县城,只有6家馆子,两家副食店和日用品门市部,工农兵饭店、人民饭店、包饺馆、回民食堂、五一商店和东方红商店。

改革开放后,街面上“活泛”多了,酒店、饭店渐渐增多,国营饭店生意日渐萧条。

“饭店改制后,我失去了工作,考虑到当时有‘接班’政策,老伴也从燃料公司提前退休了,我们一商量,干脆自己也开一家饭店,我是南街村村民,家里房屋一改造,正好用作门面房。”魏芹芳说,不掏房租经营成本低,尽管如此“下海经商”,这在当时也算是家庭的一个重大决定。

“工农兵饭店的那碗‘码子’,我俩都印象深刻,它是兴平老一辈人的一种记忆。在那个年代,家里过年时才能吃上一碗臊子面,更不要说吃‘码子’了。但‘自备馍’的时代已经过去,老伴在饭食上进行了创新。”她说,如今他们自己烙饼,在过去“码子”的基础上,加入蒜苗、木耳等食材,熬汤时增添了许多佐料,形成了现在的红肉码子泡,汤更鲜、味更美。

1984年兴平南西南巷有了第一家民营饭店,如今街道两边已遍布大大小小40余家,这里已经成了兴平著名的美食一条街。

魏芹芳说,如今消费者选择余地越来越大,曾经的老手艺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吸引顾客。




孟凡林:享受快乐的退休生活


9月23日,秦都区古渡街道玉泉社区活动室里,75岁的孟凡林正与书画爱好者交流书画心得,享受那份独有的宁静与乐趣。

“1949年2月,正值寒冬腊月,我出生在甘肃庆阳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不久后,新中国成立,一切百废待兴,我仿佛与这个新生的国家一同降生,共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孟凡林的眼神中闪烁着激动与自豪,他的话语仿佛带着岁月的沉淀,缓缓流淌。

1968年,年仅19岁的孟凡林,毅然参军入伍。16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忍耐、坚持、奉献的军人素质,这成为他日后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1984年,孟凡林从部队转业,来到了咸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多个部门历练后,他于1988年在市政府土地管理局工作,认真负责的孟凡林,因工作能力突出,多次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

“那时候,我们的办公条件很艰苦。写材料都是用墨水写在本子上,多次修改完成后,还要用油印设备打印出来才行。谁能想到,现在可以直接用电脑打字办公,方便快捷,省心不少。”孟凡林回忆起自己刚来到咸阳时,住宿条件十分艰苦,好几个人挤在筒子楼的房间里,冬天还要靠烧蜂窝煤取暖。“现在的幸福生活,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孟凡林感慨道,祖国75载岁月芳华,我们的生活水平节节高!

退休后的孟凡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和老伴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他们外出旅游,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北国的雪域风光到南疆的雨林美景,从东部的繁华都市到西部的壮美山川,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多个角落。孟凡林不禁感叹:“祖国河山,千千万万。当阳光普照在整个中国,照耀着整个山河,那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属于我们的骄傲。”

在孟凡林看来,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条件的改善上,更体现在人们精神面貌的提升上。“现在的人们更加自信、开放、包容,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气象。”

展望未来,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人,孟凡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与繁荣,他对祖国的明天充满了信心。“我深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刘志刚:农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能和祖国同龄,我感到无比荣幸。”今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刘志刚最得意的就是自己与共和国同龄,每每提起,他都自豪不已。

在秦都区双照街道庞南刘村村委会见到刘志刚老人时,笔挺的腰板、矍铄的精神,让人很难想象他已年过古稀。回首过去的岁月,他经历了从招工进厂到退休回村的转变,也见证了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

1969年高中毕业后,刘志刚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成为咸阳纺织机械厂铸工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翻砂工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了35年。那些年,他见证了祖国的工业体系逐渐完善,也感受到个人生活的日益改善。

“那时年轻力壮,学啥都快,作为班长,我带领的班组成员总能第一时间高效完成任务,每当有新工艺推广时,我总是第一个学习并掌握,然后传授给其他工友。”说起以前的工作,刘志刚老人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凭借着多年的经验积累,他从一名普通的工人逐渐成长为车间的技术骨干,并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他的每一步成长,都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

20世纪70年代,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工厂里的设备相对简陋,工作环境也比较艰苦。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而来,一切都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

如今,刘志刚退休回到农村,享受着宁静的乡村生活,也让他感受到了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农村和城里没有什么区别,家家都有车,村村都通马路,每家每户盖起了崭新的楼房,这几年来,村里也有了健身器材和文化广场,每天早晚都有村民在这里锻炼身体,还有跳广场舞的,热闹极了……”对于这一切的变化,刘志刚既惊喜又感慨,他惊喜于农村的发展速度,感慨于时代的变迁。

“我热爱我的祖国,祝福我们国家繁荣昌盛。”一句真诚的话语,道出了刘志刚老人心底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更表达了“共和国同龄人”对祖国最美好的祝福。




房栓民:为村民办实事的老支书


“我和祖国同岁,祖国多少岁我就多少岁。”1949年出生的房栓民告诉记者。9月20日,记者在旬邑县底庙镇房家村见到这位75岁的老支书,他身材面容皆清瘦,但精神头却很好,正在村头和邻居拉家常。

房栓民告诉记者,1970年高中毕业后,他陆续在林场、生产队等地工作,1973年9月16日入党,因为工作中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曾任房家村党支部书记。“当了村里的书记,就要对得起大家的信任,尽可能地为大家做一些实事。”房栓民说。

建学校、修路、修水利……在任职的6年时间里,房栓民带领村民建设家乡,先后建起了村里的学校,维修了4条路,彻底解决了儿童的教育难题,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

随着国家一天天强大,房家村人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转。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村里的土坯房渐渐换成了砖瓦房,日子越来越好。过去盖房砖瓦房算不错,如今村里一幢幢二层小楼盖起来,琉璃瓦都过时了,条件好的用上了大理石,城里人都羡慕。

“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文化娱乐生活也丰富起来了,去年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让大家傍晚的闲暇时光有了去处。”房栓民说起近年来村庄的发展如数家珍。村里还置办了乒乓球桌、篮球架、健身器材等供村民娱乐健身,闲暇时间,房栓民也会去锻炼上一番。

“吃得好穿得好,看病有医保,道路变得宽敞平整,百姓钱包也鼓了……”房栓民老人说,现在年轻人这一辈,日子过得幸福多了,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真是打心眼里为祖国的强大自豪,也衷心祝福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




土金有:当好红色精神传承人


“能与共和国同龄是一种幸运,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要当好红色精神的传承人。”在咸阳这片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土地上,有一位令人尊敬的共和国同龄人——土金有。

1949年10月8日,土金有出生在淳化县润镇东庄村一户农家。1965年,他怀着满腔热忱参军入伍。那段军旅生涯,不仅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更让他深刻领悟到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1980年,土金有退伍转业,进入淳化县农业部门工作,他将部队中的严谨作风和奉献精神带到工作中,继续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1986年,他回到咸阳,从市氮肥厂退休。

尽管已经退休,但土金有始终心系家国,积极参与社区各种公益活动、参加党员会议,主动为大家讲党史,以亲身经历和深刻感悟,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激励更多党员不忘初心,奋勇争先。

土金有不仅以身作则,而且还积极鼓励孙女土欣悦入党。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土欣悦深受启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光荣入党。土欣悦也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一级裁判员、一级教练员,并在省级柔道比赛中荣获亚军,为咸阳争得荣誉。

土金有常说,自己生在幸福时代,见证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土金有身上,让人感受到老人的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他是共和国的见证者,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对祖国的热爱。













海报轮播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晶 李石 景东旭
实习记者:张洋 狄祎婷/文图

编辑:庞茜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声明:我们重视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图片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侵权的,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往期回顾

大事记丨见证咸阳75年!这是条不平凡的时间轴→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我的名字叫“建国”!我的名字叫“国庆”!

75年75米 航拍咸阳|咸阳市城区

小咸穿越丨75年,咸阳人从只能步行,到咋都能“行”→


咸阳日报
传播党的声音 反映群众意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