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重要要求。11月23日,由四川省水利学会主办、四川省水利学会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四川省地下水开发与保护学术交流会在德阳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180余位涉水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强化地下水监管保护”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会场,6位专家就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岩溶水系统循环规律、四川省地下水刚性约束制度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多角度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具前瞻性、可操作的建议,为促进地下水管理和开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助力水资源管理,开创监测新局面
♦️聚焦污染防治与修复,构建四川地下水保护新格局
四川省地下水资源总体丰富,地下水环境质量良好,县级及以上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情势良好。然而,工业集聚区、养殖场等区域地下水污染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地区个别污染因子超标。省内个别地区发生的地下水污染事件暴露出环境脆弱区地下水保护存在较大困难。当前,四川已建立相对完善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立了16701 个“双源”(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 清单,2020-2022 年新建了3050口监测井涵盖全省595个重点污染源,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四川地下水保护新格局,刘国东教授建议一是尽快制定2026—2035年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逐步将工作重心从预防监测向污染修复转移,并加强已污染区域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二是推动地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护措施落实,特别是在地下水环境脆弱区强化液态输送管道架空敷设和岩溶负地形区废污水管理;三是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分和动态监测机制,制定针对性管控政策;四是探索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多种修复技术组合应用,构建适合四川省情的地下水保护与修复体系。
♦️探究岩溶水循环规律,破解隧洞施工环境挑战
♦️工程选线详析,聚焦地下水安全
♦️深化地下水刚性约束制度,夯实水资源科学管理根基
♦️科学规划地下水储备,筑牢供水安全屏障
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来源自网络,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本站转载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切勿用于任何商业活动。
2、本站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失或伤害。
3、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