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镇及其各村地名的由来

民生   2024-11-07 09:27   福建  

码头康安土楼



 码头镇及其各村地名的由来


码头地名的由来:

宋代,境内的诗溪为南安北部的一条内河水道,有舟楫通往丰州、泉州。位于诗溪口的土皮芸是南安北部最大的内河深水港,建有驿站,称汰口驿。诗溪航道的起点就在如今的中心镇区附近,当年是水陆转运码头,称为"鳌头"(河运装卸的码头),成为泉州北部海货、山货交流的集散地,南安东溪河流最繁荣的内运港口。《南安县志》记述清乾隆间的码头街为“南、永要冲,舟车辐辏,亦积居逐时之所”。

唐属山头社管辖,宋分别隶于德教乡崇和里,怀德乡太平里和清风里。元、明、清分别属于第十、十一、十二都管辖。民国期间区域几经变更。1941年在码头设置南安县第二区,管辖码头镇及高盖乡,並诗山、金淘、蓬华共13个联保。1949年8月14日解放,成立南安第七区,1958年属于诗山红星人民公社,1961年属诗山区管辖的四个小公社之一,1965年从诗山区分出,成立码头人民公社。1985年,改为码头镇。

码头社区

此地宋时是泉州北部海货、山货交流的集散地,南安东溪河流最繁荣的内运港口。经泉州溯金溪而上的蓬船,满载海货于码头卸下,并沿永春、大田方向向福建腹地辐射,而内地的货也在码头聚集上船发往泉州。社区与镇同名。

诗南村

诗南景色旖旎,是登高盖山必经之地。自唐欧阳詹高中进士之后,名士诗人纷纷登游高盖山,至此皆停留吟诗胜览,故名“诗览”。又因位于码头南部、诗溪南端,后又称“诗南”。解放前属码头镇,1949年解放后改称诗南乡,公社化时期改为诗南大队,1984年改为诗南村委会。

内柯村

原为柯氏族人聚居之地,故名。民国年间属内柯保,解放初属金吾乡。公社化时期称金吾大队,1979年拆队改为内柯大队,1984年为内柯村委会。

金中村

地处大湖山北麓,诗溪西畔丘陵谷地上,1976年从内柯村分出,因地势居中,故名金中。1984年改称金中村委会。

铺前村

此地早期曾开设店铺,村民建居于店铺前,故名。民国时期属南铺保;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诗南乡;公社化时期属南冬大队;1979年成立铺前大队;1984年改称码头镇铺前村,设铺前村委会。现为码头镇四个畲族村之一。

铺前土楼是清乾隆年间聚居于此的畲族雷氏先祖雷大经建造的,现为泉州市畲族文化展馆。

南冬村

以境内南西村、冬磜川各取首字合称南冬。民国年间属南埔、东川保,1949年解放初属诗南乡,公社化时期称南冬大队,1984年称南冬村委会。

南冬村有个自然村称“军仓”,古时因作为漕运之军粮储运处而得名。

丰美

相传丰美村原名苦田,耕地多数滨临诗溪,早时因河道淤塞,每逢暴雨,泥沙冲压田园,苦劳终年无所收获,村民常在田里唉叹苦恼,故把这片田地称为“苦田”,村名沿用。解放后,经过改道,疏通河流,免除水灾,取得丰收,人人过着美满生活,便把“苦田”改称“丰美”。民国期间属刘林乡美田村。解放初属丰城乡。1958年公社化时称丰美大队。1984年改称丰美村委会。现为码头镇四个畲族村之一。

坑内村

相传古时有一条小溪发源于红林山,流贯本村,溪畔有一石门,称石门坑,从石门坑至小溪源头称坑内,村名由此得来。1953年,属码头乡。1958年公社化时期,改为卫星公社成立坑内大队。1962年,更名为码头公社坑内大队。1984年改为码头乡坑内村,成立坑内村委会。现为码头镇四个畲族村之一。

丰联村

取村村连通,五谷丰登之意,故名。1965年洪山、锦林、霞瑶三村合一大队;1984年改称丰联村,设丰联村委会。现为码头镇四个畲族村之一。

洪山是丰联村所在地,因境内山坡均为红壤土层,始称“红山”。这里又是洪氏所居,故把“红山”写作“洪山”。

新汤村

因境内有一温泉,似滚滚浓汤,故名。民国时期属汤上、汤下二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新汤乡;1958年公社化时期称新汤大队;1984年改称新汤村,设新汤村委会。

高山村

位于高盖山东麓,故名。民国时期属亭头、歧庭二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圳林;公社化时期分属亭星、向荣二大队;1958年与圳林合一大队,后与圳林分开,建高山大队;1984年改称高山村,设高山村委会。

刘林村

因此地为刘氏族人居住之地,又有个刘甫林山,故名。民国年间属依仁、锦岭2个保,解放初属刘林乡,成立高级社时为群联、锦联高级社,1958年合并为刘林大队。1960年拆为群联、锦联2个大队。1965年合并为刘林大队,1984年改为刘林村委会。

码头村

古时这里是诗溪船运的停泊点,傍溪结市,木帆船在此停泊装卸,故称码头。民国年间属新街、旧街2个保,解放后亦称码头镇新街村和旧街村,1958年公社化时为码头大队,1960年划为码头、美岭、码四3个大队。1984年由划分的码头大队改为码头村委会。

美岭村

因境内有一座小山,地处刘氏村落尾端,故名尾岭,后雅化为美岭。民国年间属美岭保,1949年解放后属码头镇美岭村,1958年公社化时属码头大队。1960年与码头、码四拆队后称美岭大队。1984年改为美岭村委会。

康安村

康安原名苦鞍,又名初安。过去人丁稀少,是个弱角小姓的地方,常遭土匪搜扰,苦劳终年,被劫一空。取名“苦鞍”,有着受人劳役如鞍马之意。清嘉庆年间,陈氏先人建一圆形土楼,形如香炉,又似灯盏,祈求皇天保佑平安,人丁兴旺。土楼建成后抵御了匪侵,族人安居,故又名“初安”。解放后,人民康乐,社会安宁,改“初安”为“康安”。民国年间属康安保,1949年解放后属大康乡,1958年公社化称康安大队,1984年改称康安村委会。

码四村

1949年解放后,码头分为四个乡,此地编次第四,故称码四。民国年间属旧街保,解放初属码头镇码四大队,1960年码头、美岭拆队后称码四大队,1984年为码四村委会。

大坝村

因村子有一个大水坝,故以坝取名。民国年间属内洋、大坝保,1949年解放后属大康乡。1958年公社化时划分为内洋、大坝二队,1965年合并为大坝大队,1984年为大坝村委会。

大坝村所在地丁埔,为方姓所居,族内规定凡生男孩,每逢正月十五日要到祖厝点灯,后子孙兴盛,灯数增多,祖厝容纳不下,改在祖厝旁边草埔上点灯,灯满草埔,故名“灯埔”,又称“丁埔”。

杏东村

相传古时高盖山下有一大片杏林,该村因位于杏林之东而得名。民国时期分属大东、杏林二保;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杏东乡;1958年公社化时期,划归杏一、杏山二大队;1965年合并为一个大队,称杏东大队;1984年改称杏东村。

高盖村

因位于高盖山下,取名山高盖为名。民国年间属高盖乡大南、大东、枫树保。1949年解放后称大庭乡,公设化时转属枫树、东大大队。1965年合并为高盖大队。1984年改称为高盖村委会。

大庭村

宋末元初,戴氏迁居此地,人口逐渐增多,遂成村落,村中心有一座古式大厝,门口铺砌乌砖晒谷埕,俗称大埕,逐渐演化为村名大庭。民国时期属东房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东房乡;1958年公社化时期成立大庭大队;1984年改称码头镇大庭村,设大庭村委会。

仙美村

位于码头镇西南部,与诗山镇交界,是由仙都、丁科、锦美村合为一个乡,取仙都、锦美首尾一字命名仙美。民国年间属丁科、仙美2保。公社化时期,丁科、锦美另划为一个大队,取名仙美大队。1984年改称仙美村委会。

仙都村

地处高盖山麓,原称山兜,后以方言谐音称仙都。清朝时期属南安县诗山十二都清乡里,称山兜保;民国时期属仙都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仙都乡;1984年称码头镇仙都村,设仙都村委会。著名爱国华侨、慈善家黄仲咸先生故里。

东大村

取东房、大岵首字而命名。民国年间属东房保,解放初称东房乡,1958年公社化时改为东大大队,1984年改为东大村委会。

宫占村

取下宫和簪佩各一字为名,称宫簪,后因谐音改称宫占。民国时期属宫下保、占坎保;1958年成立宫占公社;1964年成立宫占大队;1983年称码头镇宫占村,设宫占村委会。

枫树村

相传历史上祖宇北面枫林满坡,郁郁葱葱,多姿多彩,景色宜人,故称“枫树村”。明清隶属怀德乡清风里十二都,民国时为高盖乡枫树保,1951年“土改”时期成立枫树村,1964年“社教”时期合并为高盖大队,1994年恢复为枫林村。

来源:南安历史文化

海丝南安
4万+好友关注 | 千年南安,万代成功,一起更成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