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绪十一年(1884),年仅15岁的光绪皇帝提出要到峨眉山祭祀。至今人们仍不清楚当年光绪帝为何有这一要求。但自古来,皇帝郑重其事地祭祀名山都不是小事,何况要祭祀的是位于中国西南的峨眉山。因为古人认为,群山之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人间的帝王应该到泰山祭祀过天地,才算受命于天。而且这种祭祀泰山有一个专有名词“封禅”。具体而言,在泰山上筑土为坛察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或云云等小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光绪帝统治时期,是清王朝急剧衰亡的时期,是西方列强加紧宰割中国的时期,也是国内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时期。就在他登基的那年,英国借马嘉里教案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光绪九年(1883)五月,法军进攻越南河内,挑起中法战争。次年八月法国海军炮轰福建马尾造船厂,挑起马尾海战。正是在这一年,15岁的光绪帝提出了要去峨眉山,祭祀这座远在西南四川的普贤菩萨应化道场。
为了迎接光绪帝的到来,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四川道台黄绶芙立即展开工作,一方面加快峨眉神庙的建设,一方面组织人员摸清登山的沿途情况,以备皇帝驾临时安排接驾,同时仿照五岳神庙,以行祭祀。
老书记载:山神旧无庙祀。至清光绪十有一年,四川总督丁文诚公宝桢,以峨山为镇,水旱疠疫,祷求辄应,有功德于民。奏请春秋致察,部议奉旨谕允。其明年,护理总督游,谦访智,开捐建峨神庙于县南城外学堂山,并制祭器。岁遣望公祀,咸于斯庙。门外有泮池故址,井研胡世安,登峨道里纪云:圣宫外,合三流为泮,澄波千顷,鳖乐莲香,亦多雅致,即兹地矣。前瞻古塔,后倚崇山,嘉树丛篁,映带左右。游人至此,远观近瞩,苍翠纷来,飘飘然,不啻置身兜罗云表也。
另一主政四川官员也颇为传奇,他就是四川道台黄沛翘。黄沛翘,字绶芙,湖南宁乡人,近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光绪十一年(1885)秋,他有感于英国人对中国西藏、云南的蚕食与侵略,决定悉心研究中国西南边疆史,经过多年努力,完成八卷巨著《西藏图考》。在得知光绪帝要祭祀峨眉山后,他立刻发挥自己在历史地理方面的专业才华和人脉,推举自己的老乡,湖南籍举人、诗人兼画家谭钟岳前往峨眉山开展实地调研,主要工作就是为皇帝到峨眉山踩点,熟悉沿途详情,做好旅行线路规划和相关导游准备。半年以后,谭钟岳的《峨山图说》问世,成为历史上介绍峨眉山最全面、最详细且图文并茂的珍贵资料。
然而遗憾的是,峨眉山最终没有等到光绪帝的到来,或许他那句“到峨眉山祭祀”是要模仿历史上的千古一帝,来一次改变帝国命运的名山封禅。但时局危难却容不得他有闲暇远赴四川,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接踵而至,戊戌变法功败垂成,他自己也被囚瀛台,遗憾故去。但因他未了的夙愿而留下的《峨山图说》,将永载中国名山史册。
- END -
来源/《震旦第一山——峨眉山》
推荐阅读
点“在看”的瘦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