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安福,人杰地灵的宝地、英才辈出的福地,孕育了中国民盟领袖罗隆基、“七君子”王造时等历史名人,一批批优秀人才在这里成长,或扎根本土服务家乡,或闯荡各界建功立业,或走向世界为国争光。
今天,【安福英才故事】专栏带我们走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寻访一位杂交水稻专家——王丰。
初识水稻,种下一粒种子
1976年,杂交水稻制种试验首次落户他的家乡,看见制种田里男女老少都在用手剥开包裹稻穗的叶鞘,他感到十分好奇,便情不自禁地帮忙剥穗。也正是那一粒粒稻穗,让他从此与杂交水稻“缘定终身”。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深知农业生产的辛苦和粮食安全的珍贵,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所有人都能吃上饱饭。1981年,王丰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农业大学,开始系统学习农学知识。在专业系统学习中,他发现杂交水稻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让他的研究兴趣进一步被激发,那颗从小种入他心中的种子渐渐开始发芽。大学毕业后,王丰并没有停下对杂交水稻探索的脚步,他选择到西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继续深造,在繁忙紧张的研究之余,他始终关注着杂交水稻的研究进展。之后,王丰在华南农业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这一待,就是三十多年。
精心耕耘,收获阵阵稻香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丰团队通过塑造有利于全期群体光能高效截获与利用、中后期群体不隐蔽的理想动态株型,进而创制出光能高效利用的多穗型优质、抗病、高配合力恢复系“广恢122”“广恢998”“广恢308”“广恢128”和“广恢1002”等高产高质品种,以此为基础组配育成“122”系列、“998系列”等多个系列的杂交水稻优良品种,系列成果在生产上迅速推广应用,累计种植面积近2亿亩。
优良不育系是杂交水稻育种的“芯片”。针对当时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普遍存在粒型短、心腹白多、异交结实率低、株型较差等问题,王丰又带领团队根据三系杂交水稻恢-保关系和杂种优势组配模式,制定出三系杂交水稻的保持系改良计划。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最终成功培育出株型好、高异交率、高配合力、粒型、品质和抗性协调好的野败型、印水型和红莲型等不同类型的新不育系,在通过省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技术鉴定后,他们将这些不育系提供给全国育种同行广泛用于杂交水稻的测交配组。截至目前,利用其已组配育成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超过200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亿亩。
坚守初心,逐梦广袤田野
多年来的科研和实践经历,让王丰从一名研究实习员迅速成长为我国顶尖的水稻科研机构带头人。他的研究成果丰硕,培育出的杂交水稻通过国家省级各类机构检测认可,系列成果已在生产上迅速推广应用,各种荣誉和奖励也随之而来。但是面对各种头衔和荣誉,他依旧脚踏实地,保持学者心态,继续在水稻育种研究工作中砥砺前行,不断在水稻育种技术、育种效率上取得新突破。
由于当时分子育种技术逐渐成为世界作物育种的主流,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2000年,年近不惑的王丰再次走进校园,开始系统学习水稻分子育种新技术。当时的他已是水稻所杂交水稻研发中心主任,既要做科研、搞管理,还要像年轻人一样上课学习,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有志之人,事竟功成,王丰用4年时间成功摘取博士学位。在这之后,他的育种道路越走越宽,已从水稻传统的常规育种拓展到了分子育种,并将二者综合应用。他成功地将抗病基因、抗虫基因、品质基因等导入聚合至杂交水稻的重要亲本中,培育出多个抗病、优质不育系和恢复系,由此组配育成20余个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各级品种审定,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迄今为止,王丰团队育成的杂交稻在我国南方稻区大面积生产应用,累计推广应用超过6亿亩,增产稻谷超过24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虽然一直在外工作,但王丰时刻关心着家乡安福的发展,关注着家乡农业种植生产。2024年,王丰博士与江西兴竺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携手共建竹江乡兴竺农事服务中心农业项目、水稻新品种繁育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把他30年多来在水稻领域积累下来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为推动家乡水稻产业发展的有效力量,竭尽所能地在水稻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优质新品种选育、引种试验示范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帮助提高作物生长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增收,为我县水稻增产增收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供稿:山庄乡党委
一审:王政军
二审:曾 辉
三审:邹元憬
更多英才故事,欢迎踊跃投稿至afxwrcb@163.com 。
共绘新时代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