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贵池,历史悠久、山水清毓
孕育了丰富的传统非遗资源
非遗研学游
一场深度触碰历史与文化的心灵之旅
一次对话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的奇妙探险
我们聚焦非遗戏曲、非遗手工
带你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研学路线
秀山门博物馆→池州市民间文艺馆→墩上街道(贵池民歌、杜氏宗祠、墩上民间剪纸、茅坦杜文化研究会)→梅街镇(傩文化展示馆、乌石村村史馆、梅街长垅目连戏)→殷汇镇(贵池十番锣鼓、贵池龙灯)
研学点:市区秀山门博物馆
秀山门博物馆,是一座镶嵌在池州的一块文化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探访。秀山门博物馆的入口,便是一座五层高的秀山门古城楼,明清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仿佛一扇通往历史的大门。走进斑驳的城门,仿佛步入了一条“时光隧道”,瞬间将人从现代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馆内藏品丰富,质量精湛。以木雕、石雕、砖雕等文物为主,以及瓷器、字画、刺绣等与建筑文化相关的艺术品,集中展示昭明文化为特征的池州地域文化,以及徽州民间艺术为特征的民俗文化。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展示着古代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的精髓。
研学点:池州市民间文艺馆
坐落在平天湖风景区莲花台景点,是平天湖风景区管委会与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携手打造的公共文化设施,展出民协会员作品300余件。墩上民间剪纸技艺传承人杜小红老师的工作室也在这里,艺术馆二楼陈列着很多剪纸作品,《敦煌壁画:飞天》、《鹰击长空》、《水浒英雄人物》、《红楼梦》、《招财进宝》、《福娃》等不仅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寓意,让人爱不释手。时间允许的话,还能跟杜老师学习一下简单的剪纸,参与感十足。民间文艺馆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非遗魅力,接受了传统文化熏陶,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研学点:贵池区墩上街道
墩上,又名墩上叶,原是叶姓人聚族居住在一个自然形成的山墩之上,1950年建立村政权后,乡驻地墩上叶,故名墩上。“墩上”之名,历史并不悠久,其境内文化底蕴却深厚无比。有名列国家级非遗项目——池州傩戏(山湖傩戏);有省级非遗项目——罗城民歌;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氏宗祠;有区级非遗项目墩上民间剪纸......
位于茅坦村,是杜姓迁居贵池的祖祠。茅坦杜氏家族乃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后裔。茅坦杜人有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祭茅镰”,相传杜氏祖当年定居茅坦时,这里还是一片滩涂、遍地都是茅草芦苇,先祖们凭着坚强的生存毅力,硬是用茅镰刀开出了一片丰饶的土地,为缅怀先祖们的创业功绩,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精神,杜氏后裔们将当年祖先们割草用的七把茅镰刀供奉在祠堂里,每年腊月二十四小年夜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茅镰”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研学点:梅街镇傩文化展示馆
该馆是贵池区首家集“存史、展览、传习”功能为一体的傩文化展示馆,与傩文化内涵相得益彰,恢弘肃穆。每年正月,都吸引世界各地的大批戏曲文化研究者和游客慕名而来,研究、欣赏这一中国戏剧活化石,游览观光当地民俗民情、独特风光。在文化展示馆的三楼,设立傩面具雕刻工作室,由贵池区傩面具雕刻“非遗”项目传承人姚维耘传承这一技艺,培养新人。
研学点:梅街镇乌石村村史馆
乌石村内建有村史馆,馆内陈设内容丰富,从农耕文化到非遗文化应有尽有,打开村史馆的大门,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与李白同游车水岭,与非遗传承人共舞手狮舞,肆意洒脱!村史馆墙壁上悬挂的资料照片,向前来观赏的游人展示着乌石村的历史变革和村容巨变,弘扬传统美德,增强乡土情谊,来到乌石一定要来这里看看,必有收获。
乌石手狮舞是一种民俗舞蹈,在当地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每逢正月初三到十五,当地都有手狮舞的习俗,清末最为盛行,经吴氏家族世代相传至今。
手狮由老艺人手工扎制,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形象逼真;舞者须是具有武功基础的青壮年,表演时翻滚舞动,三狮出动工抢一球,是驱邪避凶、祈福纳祥的一种民俗舞蹈。
研学点:梅街镇长垅村
梅街镇长垅村地处九华山脉,境内古道是香客上九华朝圣拜佛途径之一,随着九华山佛教的兴盛,儒释道文化相互交融、浸润、滋养,长垅村不仅出现了客栈、商铺林立的景象,也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目连戏的流传。
长垅目连戏演唱的就是郑之珍目连戏剧本,唱腔中渗有梵音、傩腔、青阳腔和地方小调,形成了独有的曲牌唱腔风格,清代乾隆年间已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当时还成立了专演目连戏的班社,后因战乱而中断。至上世纪二十年代,长垅人组建了“高升班”,请来了老艺人潘双贵,既传目连戏,又唱京剧,且水平较高,故而享誉青贵两县,长垅目连戏逐渐呈现繁荣发展态势。
研学点:殷汇镇十番锣鼓、贵池龙灯
殷汇镇地处贵池西南,依山枕河、水陆通达,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商贸重镇、文化名镇。文献记载的历史已逾两千年,素有“日望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的赞誉。
十番锣鼓是早在民国时期就流行于殷汇、涓桥、唐田一带的传统民间鼓乐。大约有近百年历史,当时有灌口佳山、青山等十番锣鼓演奏班子。十番锣鼓的演奏主要用于宗教的超度、醮事与传统民间的各种风俗礼仪活动。贵池“十番锣鼓”的演奏,一般由十人组成。乐器主要有锣、钹、鼓等打击乐器和锁呐、竹笛等,因只用打击乐器演奏,故又称为“清锣鼓”。
贵池龙灯主要流布于涓桥、殷汇等地,现全区各地均有开展在乐山村。舞龙灯已有近百年历史,区境城乡每年春节都盛行舞龙灯。龙灯用竹篾和木板分节制成,多至13节,少则7至8节。用彩绘的布帛蒙裹矩形篾笼,连接起来作龙身,另扎龙头、龙尾。各节均在腹中燃烛,腹下有一木柄,舞龙人每人持一节。表演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龙头随着舞龙人的起舞,上下翻腾场面热烈壮观。
这个春节就留在贵池
亲手触摸非遗剪纸的细腻与精湛
聆听傩戏那独特的唱腔,欣赏舞步的粗狂
感受龙灯上下飞舞的喜庆祥和
与传统文化进行一场亲密无间的对话
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非遗研学线路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机会,走进非遗文化的世界,感受其独特魅力。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END-
文/彭三仟、编辑/陈笑
审核/韩谏、监制/王丽倩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