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的12所百年老学校

健康   2024-11-24 08:15   天津  

来源:今日头条号 儒侠

简介:作者儒侠本名王保胜,文化自信践行者•学校文化乡土文化研行者•经典诵读推行者


宁河位于天津市东北部,行政管辖面积1031平方公里,辖2街13镇,人口42万。宁河是个年轻的区县,1731年(清雍正九年)从宝坻县析出置县,2015年撤县设区。宁河是鱼米之乡,民风淳朴,又注重民智启蒙。近代以来,重教兴教之举尤盛,现域内的百年老校有12所。

芦台一小

——中国第一所地方小学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春,清廷礼部主事王照(1859~1933年,字黎青,号小航,清末抗英英雄王锡朋四世孙)回家乡直隶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街)创办了芦台镇小学堂。学校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共有教室4个、教职工8人、学生200人。因校址在三官庙,校舍由“三官庙”改建而成,又被称为“三官庙小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标示“小学堂”的教育机构。翌年3月,王照与徐世昌(1855-1939年,1918~1922年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又在北京设立八旗奉直第一号小学堂;该年5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下谕“废科举”,各省府州县所设书院“奉命”改为“小学堂”。

按通常的小学教育史说法,中国近代小学的开端是1878年张焕纶在上海创办的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中国最早的公立新式小学是1897年10月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四院之一的外院。但不管是正蒙书院小班(1882年改名“梅溪书院”,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改名为“官立梅溪小学堂”),还是南洋公学外院,都不是单独设置的,也没有明确“小学堂”之名。《宁河县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近代天津教育图志》(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人民政协报》2016年7月7日11版《春秋·朝花夕拾》《中国第一所地方小学》均明确表述“芦台镇小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小学”。

2016年7月7日《人民政协报》刊发《中国第一所地方小学》

1930年代,学校已有校歌,歌词为:“绵绵我校,历史悠长。艰难缔造,勿坠勿亡。前程万里,发仞芦阳。孝悌忠信,勤俭是刚。礼义是则,廉耻是方。一本斯旨,勿怠勿荒。完全小学,造福异乡。福颐永护,天地同康。”校歌全词内容厚重,感情真挚;曲调亦流畅、欢快,符合儿童心理特点。首句“绵绵我校,历史悠长”,点出建校年代久远。1930年时,很多地方刚刚有了小学堂,而这所学校已经 “历史悠长”了。其他地方的很多学校办学宗旨一般都说“造福桑梓”,就是培养造福家乡的人。但这所学校的办校宗旨是“造福异乡”——不仅为家乡培养有用人才,更瞩目于为更多的人服务,体现了创校者的博大胸怀。这首《芦台完全小学校歌》已于2019年被教育部关注并记录为“中国第一首小学校歌”。

2014年,学校梳理百余年校史,遵循王照“说真的吧”的朴素思想,依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主张,提炼学校核心精神———真,实施真教育,塑造真文化。学校最著名的校友是1932年~1938年在校就学的“中国氢弹之父”、2014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院士。

1897年芦台镇小学堂平面图(图片源于芦台一小校史馆)

学校经历了15次更名,1次迁址,1次增加校区: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春始建,名为“芦台镇小学堂”,校址在三官庙,校舍由“三官庙”改建而成,俗称“三官庙小学”。

1912年,更名为“芦台镇两等小学校”。

1921年,更名为“宁河县芦台镇完全小学校”。

1940年,更名为“宁河县芦台小学校”。

1943年,更名为“宁河县芦台中心国民学校”。

1948年,更名为“宁河县芦台中心完小”。

1953年,更名为“宁河县芦台第一小学校”,从此简称“芦台一小”至今。

1959年,更名为“天津市汉沽区芦台第一小学”。

1960年,更名为“唐山地区汉沽市芦台镇人民公社第一小学”。

1961年,更名为“唐山地区宁河县芦台镇人民公社第一小学”。

1962年,更名为“天津地区宁河县芦台镇人民公社第一小学”。

1973年,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人民公社第一小学”。

1976年,唐山大地震校舍损毁,迁址芦台镇震新路26号(现址),建单向两层教学楼三栋。

1980年代的芦台一小

1978年,更名为“宁河县芦台镇第一小学”,被确立为市重点学校。

2000年,芦台镇小学布局调整,2001年7月原址重建、扩建四层三区现代化教学楼。2002年 11月竣工启用,占地18302平方米,建筑面积10273平方米,绿化面积 800平方米。

2015年11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第一小学”。

芦台一小正厅

2020年7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芦台街第一小学”。

2021年9月,在原芦台四中院内(芦台街震新路45号)划出一部分,增设芦台一小路南校区。

2023年2月,学校转隶为教育局直属学校,6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小学”,8月升格为事业单位正处级。

2023年9月,学校有教师162人,学生3154人,教学班67个。

芦台三小

1898年,因芦台镇小学堂校舍不足,又在紧邻的铁瓦观音寺开办分校,俗称“观音寺小学”。不久,镇内药王庙庙舍被改建为小学校,称“药王庙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教育体系逐渐规范。1953年,政府对县城小学规划命名,三官庙小学(当时官称为“宁河县芦台中心完小”)命名为“宁河县芦台第一小学校”(简称“芦台一小”),“李公祠小学”命名为“宁河县芦台第二小学校”(简称“芦台二小”)。这是当时芦台镇仅有的2所完全小学,简称“完小”,学制六年。

当时还有“初级小学”,简称“初小”,学制四年。芦台镇的三所“初小”也在1953年被命名为“芦台镇第一、第二、第三初级小学”,简称“一初””二初””三初”。观音堂小学命名为“芦台镇第二初级小学”(简称“二初”),药王庙小学命名为“芦台镇第三初级小学”(简称“三初”)。“二初”还有两处分校,一在路北,与观音寺隔中街相对的“观音堂小学”;另一在古盐母庙。1956年,“三初”更名为“宁河县芦台第三小学校” (简称“芦台三小”)。

芦台三小历史上有多次并校,其校史需细心方能厘清:

1898年,芦台镇小学堂在紧邻的铁瓦观音寺开办分校,俗称“观音寺小学”;不久,药王庙被改建为小学校,俗称“药王庙小学”。

1930年代,有《芦台第三初级小学校歌》,文字简约,意味深长。“诚勤俭洁”的校训、“用心读书”“努力劳动”“严守时间”的勉励,催人奋进;“师生共勉乐融融”倡导了一种平等、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人生趣味真无穷”直抒胸臆,赞美了少年时代求学的美好,令人神往。

1930年代的《芦台第三初级小学校歌》

1945年日本投降后,药王庙小学更名为“芦台第十一保国民小学”。

1953年,命名为“芦台镇第三初级小学(简称"三初")”

1956年 2月,宁河县人民政府制定《普及小学教育(草案)》,计划芦台镇年内完成完全小学的普及;学校更名为“宁河县芦台第三小学校”(简称“芦台三小”)。

1973年8月初,“二初”主校改为“芦台第五小学”,转为完全小学。

1976年唐山大地震,芦台三小校舍全部损毁,在原址隔震新路南面空地——芦台镇震新路91号(现址)建平房校舍;芦台五小师生暂并入芦台三小;“二初”分校“观音堂小学”校舍损毁、校长遇难,师生迁入芦台三小。

1977年,迁入芦台三小的芦台五小师生迁至芦台五小新建校舍——芦台镇育红道幸福路;

1978年,“宁河县芦台第三小学校”更名为“宁河县芦台镇第三小学”。

2000年,芦台镇小学布局调整,平房拆除,原址新建教学楼,占地面积为7815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有教室32个。

2001年11月,教学楼落成并投入使用,芦台五小(原校址在芦台镇育红道幸福路)并入芦台三小。

2015年11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第三小学”。

2018年芦台三小大厅校史墙

2020年7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芦台街第三小学”。

2023年9月,学校有教师76人,学生1197名,教学班26个。

丰台小学

丰台镇丰台小学位于宁河区丰台镇东部,丰李公路西侧。其前身为丰台镇日新文社,建于1900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校址在丰台镇南村天尊阁院内,为当地官绅自筹资金组建的民间私立学校。学校聘请中日教习开办新学,学校事务由董事会负责。

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日新文社更名为丰台镇初小学堂,增设了蒙学馆,学校转为公办,隶属丰润县劝学所。1909年,丰台镇在天尊阁院内又建成高小学堂一所,在东村娘娘庙内专门设立了 “醒坤女校”,专门招收女生入学。

1914年,学校隶属丰润县公署教育科。

1930年,丰润县教育局将丰台镇初小、高小合并为“丰润县立东丰台镇完全小学校”,“醒坤女校”定名为“丰润县立东丰台镇完全小学校女生部”。1930年代学校已有校歌,学校集会、活动必唱,“诚朴敬勤”的校训、“乐育群雄”的办学宗旨以及丰台镇先贤们“提倡新学,育才救国”的崇高理想是校歌的主旋律。1940年,教师周焕章(字绍文)用隶书将此歌写在学校大门内影壁上,并标五线谱。为防风雨侵蚀,还刷上油漆。到1950年代,影壁上的这首校歌还清晰可见。

1946年, 丰台镇划归宁河县,丰台小学隶属宁河县教育科。

丰台小学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毕业证

丰台小学1956年毕业证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丰台小学由天尊阁分散到镇内四个村。

1980年,在丰台镇东村东大街北侧建成新校舍,丰台镇四个村的小学又合并一处。

2005年,在丰台镇中学院内建教学楼,2006年丰台小学迁此至今。

2015年11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丰台镇丰台小学”。

2023年9月,学校有教师29人,学生280名,教学班9个。

板桥小学

板桥小学始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创校人为东板桥村人解殿臣(字连圃,约1863-1933),辟村中三义庙(现板桥镇西板桥村东侧,芦玉公路旁)配殿做教室,名为“板桥小学堂”。

1916年8月(民国五年八月),原址毁庙宇、拆神像,扩建校舍,十分壮观,学校名为“直隶省宁河县板桥区立两等小学校”。

1961年,被宁河县教育局命名为首批“宝塔小学”(全县仅三所)。

1968年2月,板桥小学增设初中。

1971年1月,板桥小学迁出分三址:西板桥村中为一年级,北板桥为二年级,东板桥为三、四、五年级。

1977年,王良、北珠、于三、齐沽、赵学5村三、四、五年级学生到东板桥就学。

1978年,东板桥、西板桥、北板桥、王良、北珠、于三、齐沽7个自然村联办,板桥小学迁至本乡北珠村东、芦玉公路旁,占地3.5亩,房舍两排29间,后又扩建房舍一排15间教室。

1978年,东板桥、西板桥、北板桥、王良、北珠、于三、齐沽7个自然村在北珠村东、芦玉公路旁联办板桥小学

1995年11月,板桥小学迁回最初校址——西板桥村东侧,芦玉公路旁。

1996年4月,板桥小学又迁至北珠村东、芦玉公路旁原校舍。

1997年11月,学校迁入校址东新建教学楼。新建校园占地20亩,建筑面积1802平方米,教学楼1栋3层,教室60间。服务周边11个自然村。

1997年迁至原校址东新建教学楼

2011年9月,盆罐小学并入。

2014年始,教育局聘请北京师范大学学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东娇教授团队为学校做学校文化建设整体规划,提炼学校核心价值观为“有教无类,春风化雨”,梳理、明确了学校大众教育办学理念体系和办学实践体系。

2015年11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板桥镇板桥小学”。

2018年板桥小学115周年校庆

2023年9月,学校有教师25人,学生162名,教学班6个。

潘庄小学

潘庄镇潘庄小学前身为“新民小学”,始建于1906年,校址在潘庄村鼓楼街街北,教师2位,学生40多名。

1917年,迁至潘庄村东头“火神庙”。

1922年,迁至潘庄村后街北庙,有教师4人、学生达百、教学班3个,学校更名“潘庄初级小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占领了潘庄村,人民反日情绪高涨,渴望求知、救国。政府通过特殊渠道派李福汉任校长,学校更名 “潘庄完全小学”。此时已有校歌,校歌唱响了“诚勇勤朴”校训,明确了“智德体育要完成”的育人目标,“青年责任在兴中,奋斗与和平”唱出了抗战烽火和潘庄小学的担当。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事业,潘庄小学不断发展壮大。教师增至8人,生源范围扩大,大贾庄、东棘坨及周边村庄五、六年级的学生均来校就学。

1994年,建北教学楼,改善了办学条件。

2004年,扩建南教学楼,形成占地21446平方米,建筑面积3966平方米。

2015年11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潘庄镇潘庄小学”。

2023年9月,学校有教师42人,学生494名,教学班16个。

岳龙小学

岳龙镇岳龙小学前身为兴隆庵私塾学堂,始建于1911年,位于岳龙村北正中,丰李公路北侧。

1923年,始称“岳龙庄小学校”,办学规模逐渐增大。

1976年大地震后重建两排共31间校舍。

1983年后进行了两次翻、扩建。

1984年,更名为“岳龙中心小学”,下辖于潮小学、四新小学、屈庄小学三所分校,服务七个自然村近5000居民,服务半径3千米。

1996年,于潮村在村中丰李公路北侧、原于潮小学东侧建成1800平方米教学楼,中心校随即迁此,更名为“于潮中心小学”。

1999年,岳龙村投资在村西西大寨路西侧建教学楼,中心校迁此,恢复“岳龙中心小学”名称。院内有一座古井,至今未考证出具体建造年代。据村中老人讲,古井原为吃水井,至少有200年的历史,养育了岳龙村几代人。井深11米,直径1.6米,井口宽0.9米,全部由方石砌成。1966年,岳龙村吃水井建成,该井才停用。该年学校教学楼落成,为保证学生安全,古井封盖。

2001年,屈庄小学并入。

2006年,四新小学并入。

2010年,于潮小学并入。应岳龙村居民要求,学校会同岳龙村委会对古井进行围栏保护。

2014年8月,占地面积12779平方米,操场占地面积5940平方米,建筑面积2456平方米。有200米塑胶环形跑道、人工草坪足球场、标准篮球场地1块、羽毛球场地1块、师生健身场地1块。学校对古井进行加固处理,并把古井作为学校文化“从小做起春华秋实”的源头,提炼“古井甘泉传文化,春华秋实育未来”的发展愿景。

2015年11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岳龙镇岳龙小学”。

2023年9月,学校有教师24人,学生205名,教学班8个。

芦台一中

芦台一中创建于1913年(民国二年)8月20日,初名宁河县中学校”,私立,四年制。首倡者刘彭寿(字壬三),目的是推行“平民教育”,以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首任校长为前清举人张作楷(字世阁、又字石葛)。第一届招收两班60名学生,聘请教员4名。校址在芦台镇北街吴家宅院中。

1919年(民国八年)3月,河北省教育厅派杜书田(1880年-1956年,字心耕,又字莘耕,本县宁河镇人,清末秀才,毕业于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曾任天津警察局局长)任校长。至1948年因年迈辞职,杜校长掌校达三十年。

1924年,经杜校长多次向宁河籍军政要员游说募捐,2月租妥芦台镇东大营蓟运河南岸聂公祠祭地四十余亩为校址(现址);3月开工建筑;8月竣工,统计用费银元三万二千元。平房建筑,坐北朝南,造型庄严朴素。礼堂、综合办公室、教学区、生活区、操场功能分明。杜校长亲定校训“勤慎朴洁”,作校歌词:广厦平开芦水岸,大庇多士尽欢颜。好从实际求生活,不把虚名误少年。勤劳作,苦钻研,准备身心发展。前途努力莫迁延,三载一瞬间!

1920年代的宁河县中学校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校舍被军队占用,学校被迫停课。至1934年十年间学校“三遭兵燹、七次搬迁”。

1925年春,学校被迫迁到宁河镇齐燮元(北洋政府江苏督军,直系军阀,1937年参加伪政府创建,1946年以汉奸罪在南京枪决)家中坚持上课;8月,学校暂时停办。

1926年8月20日,杜校长借用宁河镇高级小学校部分校舍及齐氏义塾房屋宣布开学。

1928年6月,齐氏义塾被直鲁军强占,学校暂借杜校长宅院维持教学。

1928年后,改为三三制,只设初中。

1930年,因杜宅房舍不够用,迁回芦台镇,租赁中街当铺房舍维持上课。

1934年8月,迁回重修后的东大营校舍。

1938年1月,改为县公立;10月,增设高级商业职业班,共四届。

1940年,改为河北省立,更名“河北省立宁河中学校”。

1942年,增设高中班,建成完全中学。

1945年8月,改为县立,更名“河北省宁河县立中学校”。

1948年12月,更名“冀东区宁河县立中学校”。

1950年,改为河北省立,更名“河北省立芦台中学校”(习惯简称“省中”“芦中”)。

1951年9月,更名“河北省芦台中学校“。

1956年,更名“河北芦台中学“。

1958年8月,更名“河北省宁河县第一中学”,已是声震河北的省级重点学校。

1950年代的河北省立芦台中学校

1959年6月,更名“天津市汉沽区芦台第一中学”(从此简称“芦台一中”至今)。

1959年汉沽区芦台一中初中毕业照

1960年,更名“河北省汉沽市芦台第一中学”。

1961年5月,更名“河北省宁河县芦台第一中学”。

1964年,被确定为河北省重点中学中首批办好的“宝塔校”。

1966年,更名“河北省芦台第一中学”;建张子铺农场(今板桥镇张子铺村东,占地一千多亩)。

1971年,建校办工厂。

1973年8月,更名“天津市宁河县芦台第一中学”,基本为四轨三三制。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校舍被夷为平地。秋季开学,师生在防震棚中坚持上课。

1978年,国家投资108万元重建校园。新校园占地6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178.94平方米。新教学区南迁,于原操场一带建成南向并排三层教学楼两幢,东、西教学楼分别与科学馆、图书馆相连。东教学楼左肩建阶梯教室,西教学楼右肩建合班教室。主体建筑形成烘云托月之状。教学楼北侧,在中轴线上建大礼堂。大礼堂西南是学生宿舍区,大礼堂西有甬道直通北门。甬道东是球场,甬道西是教工宿舍和校办工厂。该年,被确定为天津市首批重点中学。

1980年代的芦台一中

1995年,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资和学校自筹,投入2500万元,对原校舍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新建6083平方米主教学楼一幢,3665平方米实验楼一幢,920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两幢,2488平方米大礼堂一座。

1996年,成立公办民助学校——永兴中学,开始招收高一新生。

1997年8月,芦台一中初中停止招生。

1999年8月,完中校变为高中校。

2000年开始示范高中建设,至2003年,自筹资金2000万元,相继建成4000平方米图书楼一幢,4400平方米体育馆一座,20000平方米塑胶田径场一块,4000平方米综合楼一幢,扩建实验楼1000平方米,学校占地面积增加5000平方米。

世纪之交的芦台一中

2003年8月,永兴中学成立初中部并开始招生。

2004年5月,成为首批市级示范高中。

2008 年,永兴中学初中部停止招生,芦台一中恢复初中开始招生,再度成为初中六轨高中十二轨完全中学。

2015年的芦台一中

2013年7月,初中部停止招生,再度成为高中校。

2015年7月,永兴中学高中停止招生;

2015年11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

2017年9月29日,芦台一中新址新建工程动工,新校址位于桥北新区党庄东侧、蓟运河南岸,总投资约5.5亿元。

2021年9月,芦台一中桥北校区全面竣工、投入使用。桥北校区坐落于桥北街滨水东路,占地面积8.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8万平方米,设计容量为60个教学班。

2023年4月,区编委批复同意芦台一中桥北校区为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桥北学校,独立法人,完中校。芦台一中和芦台一中桥北学校党组织关系、人事、财务、管理独立;一条根脉、文化同源,隔河相望、比翼齐飞。组建芦台一中教育集团。

2023年9月,芦台一中有教师173人,学生2055名,教学班42个;芦台一中桥北学校有教师224人,学生2656名,教学班54个。

2023年10月的芦台一中

2023年10月的芦台一中桥北学校

方舟小学

方舟小学前身为俵口小学,始建于1913年,初名“俵口小学堂”,俗称“洋学”,校址在龙王寺大庙处。于方舟(1900~1927,俵口村人,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政治活动家、天津“五四”运动杰出领导者、中共天津党团组织创建者和领导者)作为“全村第一个剪去发辫的人”首先报名入学。
1939年抗战时期,俵口小学堂扩为完全小学,学制六年,三年级兼修日语。
1949年解放后,俵口自然村分为民主、自由、幸福、解放、安全五个村队,校址未变,政府办学,初步完善六年制。
1958年,俵口小学迁至五道沟东面八亩菜园地,进一步完善全日制小学。
1974年,五个村队分别建学校(校址在村委会办公地点),学校一分为五,各村队学生在本村队学校就读。
1977年,五村队学校合一,校址依然在五道沟东面八亩菜园地。
1979年,学校迁至村东南桃园岭,重新规划,占地1924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教室139间, 教学班20多个,学生最多达到1230名,教师近50名,是当时全县农村学校规模最大的学校。

1980年代的俵口小学(校址在村东南桃园岭)

2005年,总投资600多万元的俵口中心小学教学楼在俵口乡幸福村南(现址)建成,学校迁入。学校占地面积2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6282平方米,学生700多名。

2009年,学校通过第一轮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验收,学校附属幼儿园成为独立法人单位——俵口中心幼儿园。
2014年,挖掘学校人文和地域资源,确立“方舟启航,理想扬帆”的核心办学理念,深化爱与理想教育。
2015年11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俵口乡俵口小学”。

2016年11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俵口镇俵口小学”。
2021年12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俵口镇方舟小学”。

2023年9月,学校有教师40人,学生497名,教学班14个。

西塘坨小学

潘庄镇西塘坨小学始建于1919年, 最初校舍是由村东大庙第三大殿的正殿改造而成,有教室1间,教师2人(含校长),学生32人。

1938年~1975年,在村东大庙一间教室基础上扩建翻修,最终建成有8间校舍、建筑面积1033 平方米、占地面积3620平方米的校区。设小学和初中两部,有教师40人,学生612人。

1976年,唐山大地震,校舍全部塌毁。师生分散到各处暂时露天上课,大部分学生分散到生产队办公室上课,一部分学生在村东大沟旁的小树林上课。教师40人,学生699名。

1977年,迁至西塘坨村北头,新建校舍,占地面积18676 平方米,建筑面积830平方米。有小学教师29人,中学教师18人,有21个教学班,学生792名。

2010年,震后所建校舍经多次翻修扩建,建筑面积达1907平方米,但占地面积减至9506平方米。有教师30人,学生366名。

2011年5月,校舍危陋,全体学生搬入学校院中临时搭建的简易大棚上课。有教师29人,学生366名。

2011年10月8日,迁至潘塘公路东、潘庄高中南侧新址,占地面积14912平方米,建筑面积4702平方米。楼体为米黄色“工”字型建筑,坐东朝西,分教学区,办公区和功能区。绿草茵茵,树木葱郁,整洁舒适。

2015年11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潘庄镇西塘坨小学”。

2023年9月,学校有教师39人,学生404名,教学班12个。

岳会小学

岳龙镇岳会小学始建于1920年, 原址在岳会村中央,前身是一座庙宇,名“望海庵”。

1927年,民国政府投资、受益村资助,改建为公益国办小学。初期有6个教学班,4名教师,本村张义堂任校董。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停办,教师积极投身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学校获得了新生。1951年至1952年学校师资力量逐步雄厚,生源遍布岳会、岳龙、于潮、曹道口、蛇麻港等十几个自然村。

1952年下半年,确定为中心小学。

2003年8月至2004年12月,政府和服务区各村队共同投资130万元,建成三层教学楼1座,同期撤并了李麻酆,褚家庄、蛇麻港三所分校,办学力量进一步集中。

2010年6月,政府又投资百余万元对学校进行整体扩建和功能提升。学校占地面积778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

2015年11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岳龙镇岳会小学”。

2023年9月,学校有教师24人,学生200名,教学班8个。

北淮淀小学

北淮淀镇北淮淀小学创建于1921年,本籍人郑恩卿(原陕甘宁三省中国银行总经理)和李在中(字乐天)出资在村中大庙设立完小,有大殿一层,东西耳房和厢房,面积900平方米,学生40余人。

后,迁至村东,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

1980年,原址扩建,全部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

1994年迁到村北,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

2011年,投资1200万元在原址新建的教学楼投入使用,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

2015年11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北淮淀乡北淮淀小学”。

2016年11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北淮淀镇北淮淀小学”。

2023年9月,学校有教师66人,学生804名,教学班20个。

南埋珠小学

丰台镇南埋珠小学坐落于宁河区丰台镇南埋珠村东。

1921年,村民韩继堂、韩如春等人倡导,在村南三官庙推倒佛像,建立学堂,谭伯纯任校长。

1927年,沈怀春继任校长,属私立学校。

1932 年,村民韩作国等人捐款,孙尚兰、韩少先、孙敬宇等人经办,拆三官庙,建成学堂,孙敬宇任校长。

1947年,由民办小学改为国办小学,龚振生任校长。

1954 年,卫继昌接任校长。

1956年8月至1961年7月,赵恩生任校长。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及文革期间,上级未任命校长,仅设负责人。

2004年,原址建单体三层教学楼,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2015年11月,更名为“天津市宁河区丰台镇南埋珠小学”。

2023年9月,学校有教师17人,学生152名,教学班6个。

天津宁河的12所百年老校,11所小学1所中学,3所在城区9所在边远乡村。有的校史详尽,名人辈出,声名远播,几成省市同类校之翘楚;有的默默无闻,校史缺失,但初心不改,坚守杏坛,传承薪火。不管是否显赫,天津宁河的12所百年老校,都是一个多世纪前宁河大地上近代教育的点点星光,凝聚成珠,依然闪亮。

LOOKNH
分享知识资讯,分享美好的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