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 厚植底色——武威市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系列报道之四

时事   2024-11-15 09:32   甘肃  
【牢记嘱托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这是一幅生态秀美的画卷——

青山绵延,碧水长流,花草繁茂,山地树满坡,平原尽绿荫。

这是一幅生态宜居的画卷——

推门见景、开窗见绿,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绿意满满、生机盎然。

近年来,武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体化推动“扩绿、兴绿、护绿”,持续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林草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存量不断优化、效益逐步突显,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持续“扩绿” 国土绿化增量提质

沿着S308线来到南部山区,树多了,山绿了,景美了,山坡上一排排山杏、云杉、樟子松等苗木错落有致、生机盎然,整齐地爬满整个山坡,昔日黄土滩,如今已换上新装。

“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凉州区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倍增行动,全力做好“向南部山区要绿”工作,在祁连山浅山区适宜造林区域,大力开展“三北”防护林、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项目,在草原退化区开展草原植被恢复、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项目,绿色总量不断增加,绿化结构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效,绿色已成为凉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国土绿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武威市持续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把科学绿化理念和要求贯穿生态建设全过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坚持以水定绿、适地适树、落地上图、造管并重,分年度制定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方案,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十四五”以来,完成人工造林125.71万亩,封育30.2万亩,退化林修复19万亩,不断描绘绿水青山新画卷。

走进乡村,也能畅享绿色。武威市以乡镇驻地街道、居民小区、村庄、房前屋后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绿化美化,累计完成镇区绿化94个,农村村庄绿化788个,农村社区绿化100个,新建乡村森林小游园295个,完成景区景点绿化82个,产业园区绿化114个,完成通道绿化9267公里,建设农田林网7.2万亩。武威市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天祝县天堂镇、古浪县黑松驿镇被授予“省级森林小镇”称号,全市11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一手抓“绿量”增加,一手抓“绿质”提升,武威市严格落实“三分造、七分管”营造林要求,以通道绿化、城市行道树、农田防护林等为重点,持续推进对缺株断带、林相残破、病虫危害的林带、林网的补植补造,及时跟进浇水、扶正、抹芽、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护措施,扎实开展国土绿化提质增效行动,推动国土绿化由“大规模”向“高质量”发展,建设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国土绿化体系。“十四五”以来,完成以国省干线公路、水涵水保林、绿洲防护林、防风固沙林、退耕还林等补植补造为主的国土绿化提质增效57.59万亩,以国道、省道、乡村道路、田间道路等为骨架的绿洲防护林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森林和草原对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武威市持续加强草原修复,大力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草原植被恢复费项目、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等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项目,“十四五”以来,通过围栏封育、补播改良、草灌结合、黑土滩治理等方式,综合治理退化草原270万亩,完成退耕还草5.18万亩,全市草原植被盖度达51.14%,草原植物群落结构持续改善,草原生态整体趋好。

大力“兴绿”  多元效益逐步凸现

在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民勤治沙综合实验站,草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稻草集束直立式沙障、尼龙网沙障等,按线性、间隔多行交错排列,犹如整齐的“魔方”,将一个个沙丘分割、锁住。

“气流经过沙障时,在高度为20厘米范围内,沙障的前后、障顶、障中形成风速地增减,减速区消耗了风的动能,加速了能量的损耗,达到了固、阻沙的目的。”实验站工作人员逐一测量沙障宽度、高度后,依据自然场地条件,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在沙障内低覆盖度点栽梭梭、毛条、沙拐枣等抗风沙、耐干旱的造林树种。

以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为遵循,从“要数量”向“要质量、要效益”转变,因地制宜选择树种,以本地化体现特色,以多样化实现多功能……武威市解答“在哪种”“种什么”“怎么种”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我们不能光治沙,还要想怎么把沙子用起来,让沙区的群众富起来。”这些年来,国家卓越工程师徐先英和团队一直在沙区围绕沙地综合治理、沙生植物开发利用等课题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研究出利用沙地进行沙葱、甘草等沙生植物的人工培育,实现了从防风固沙到经济创收、从治沙到致富的转变。

“光伏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养殖的治沙模式,使沙产业发展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推进沙区美、百姓富。”徐先英说。

沙葱、文冠果、黑果枸杞、中麻黄、中华钙果……一种种沙漠奇珍变成沙农的致富宝贝。

逐绿前行,既要守护绿水青山,也要赋值绿水青山,用生态价值转换,换来产业长兴、百姓长富。

近年来,武威市积极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加速释放森林多重功能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高原冷凉”“绿洲水土”“沙漠光热”优势,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沿沙区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锁阳、甘草等沙生药用植物16万亩,发展以酿造葡萄、优质梨、枸杞为主的经济林果8.86万亩,形成了古浪“大漠红宝”“杞漠红”和“杞优”等枸杞品牌,“凉州皇冠梨”“民勤红枣”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保护,武威也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

紧盯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勇担生态报国之责,充分利用林草资源优势,积极稳妥推进林草碳汇交易,2020年以来,凉州区和古浪县主动对接碳汇交易市场,将符合条件的人工造林项目开发成为核证碳标准下的自愿减排项目。2023年4月,林业自愿碳减排项目完成交易,实现碳汇收益215.2万元,实现了全市林业碳汇交易“零”的突破。

全域联动、多业融合的生态共享统筹保护发展模式,为锻造“绿色引擎”,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

加码“护绿”  资源管护全面加强

跟随第二代治沙人、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走进八步沙林场深处的眼窝子沙,目光所及,满眼绿色,几乎找不到一块裸露的沙丘。

为了保护好这片“绿海”,无论酷暑严寒,每天天蒙蒙亮,巡逻管护成了八步沙治沙人的必修课,他们带着铁锹等工具出发,一步一步,一米一米,一棵一棵,为林木浇水、修枝、打药,像呵护孩子般呵护着来之不易的绿色。

“在没有治理之前,这里沙丘裸露、植被稀少,春天一刮风,黄沙弥漫生存条件差。在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现在树长起来了,环境越来越好了,风沙也小得多了。我们将不懈努力,把这片绿洲维护好、管护好,让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第二代治沙人、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副场长石银山说。

建好林,更要护好林。武威市坚持造林与护林并重,全流程、全周期加强林草资源保护,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守护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全面推行落实林长制,制定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4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责任体系,设立四级林长4247名,实现林长责任区域全覆盖。

进一步健全完善林草资源监管体系,武威市严格林地草地用途管制和林地定额管理,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和凭证采伐林木制度,严厉打击毁林毁草违法行为,严格落实森林草原防火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各项措施,完成森林有害生物防治51.14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318.15万亩,森林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8‰以下,未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

从“植绿”到“护绿”,武威市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不断从追求数量规模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制定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市片区建设两张重点任务清单,编制天祝马牙雪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预案,祁连山国家公园武威市片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国土增绿,山河添彩,这片绿镶嵌在祁连之间,绘就在石羊河畔,挥洒在浩渺沙海之上,也扎根在百万人民心中。现如今,行走在武威大地上,随处可见新添的一抹抹绿色,遍地焕发着勃勃生机与活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蕴更加深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照片均为资料照)

记者韩筱蓓 陈志鑫

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张尚梅 张福民   编 辑:毛梦杰



武威:奏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华章
武威1集体荣获“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称号
组图丨穿越时空 体验武威新魅力

阅读好文,点击“在看”

武威日报
欢迎关注武威日报微平台。武威日报创刊于1985年5月1日,是中共武威市委机关报,也是武威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主流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