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战红色家谱丨大庆老会战于连贵:肩扛200多斤阀门,登上30多米高炉顶

政务   2024-10-13 16:25   黑龙江  


老会战于连贵




“大力士”的称号,可不是浪得虚名。即便在今天,从82岁于老的肩背上,仍能显露出他当年的强壮。


他对记者说,年轻那会儿,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也没练过举重什么的,就是有个特殊的癖好,看到重的东西,就想把它抱在怀里,举过头顶,一来二去的,还真没碰到他举不起来的东西。让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这副天生的神力,让他在工作中立了件大功……






肩扛阀门上炉顶


于老是1963年5月,从锦州石油技术学校毕业,来到大庆炼油厂的。因为学的是钳工,被分进了锅炉车间。


当时,炼油厂的裂化、常减压等装置正在试车,各项工作紧锣密鼓。


就在这个当口,锅炉车间一台30多米高的锅炉顶端的一个200多斤重的超大阀门突然损坏,不及时更换,将有可能发生重大事故。


可是由于锅炉房内空间狭小,没法上超重设备,用什么方法把这个大家伙弄上去,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大难题。


于老说:“班长紧急召开‘诸葛亮会’,让全班的人依照现有的条件出主意、想办法,争取在短时间内把这个难题解决掉。全班人七嘴八舌,集思广益,比如用滑轮往上拽、用人海战术一点点往上挪、利用杠杆原理向上翘……最后想出的七八个想法都被大家一一给否了。”


“当时,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可我却一直没有发言。因为在我的心里,正在筹划着一个大胆的方案,就是用我的肩膀把这个大家伙扛上30多米的炉顶。”


“我这不发言则已,一发言就语出惊人。虽然大家都知道我有把子力气,可这不是在平地上,是要背着200多斤重的大家伙,沿着旋转铁梯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攀,这可不是开玩笑,铁梯只能容一人通过,一旦手抓不稳,放又放不下,很容易出现阀门坠落损坏、人也受伤的情况,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不稳妥,但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


“最后,班长还是采纳了我的建议,只是为了稳妥起见,班长作为我的‘副手’,在我身后做辅助帮扶工作。我和班长讲,这可不行,我会有负担,如果我失手没抓住阀门,你就会有生命危险,让我一个人上,只要我落脚稳,不走神,保证能完成任务。可是,班长不同意,执意要和我一起共担风险。我拗不过他,也就同意了。”


“我弓着腰,四五个小伙子把大阀门抬起来,放在我的肩上。开始大家并没敢撒手,我也自己在阀门下找了找感觉,这才让大家把手撤开。扛阀门不像扛麻袋包,麻袋里的粮食软,能随身贴合,扛起来不容易掉落。可这铸铁的家伙与肩上的皮肉骨骼硬软接合,不但滑,而且没有一丝的弹性。扛起的一瞬间,我好像都听到了全身骨骼被重压所发出的咯吱吱的声响。”


“我沿着铁梯一阶一歇地往上走,班长用手在后面扶着阀门,同事们都不自觉地握紧拳头,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地看着我俩的每一个动作。班长也不时地告诉我,如果挺不住,不能硬往上整。我怕泄了这口气,也不敢答话,咬紧牙关,艰难地一步步地往上爬。”


“汗水湿透了工服,贴在后背上,为了防止阀门在肩上打滑,我的手死死地抓紧阀门,不让它在我肩上挪动。就这么着,平时走上走下几分钟的旋转铁梯,我扛着大阀门整整走了半个多小时。”


“当阀门顺利从我肩上卸在炉顶时,同事们冲过来,抱住我,一阵的欢呼,可我的两条腿已经木得动弹不了了。”



60年代锅炉车间的老照片




技术革新获奖项


“大力士”于连贵徒手扛阀门的事迹,通过广播一下子在炼油厂传开了。


班里表扬、车间夸奖、全厂褒奖,都说于老是学习大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典范,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本职岗位上的具体表现。许多荣誉就这样接二连三地加持到他的头上。


于老说:“我们那代人在入厂时,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身边先进人物,学习大庆石油会战传统,个个政治思想觉悟都非常高。当年,我积极要求进步,崇尚革命英雄主义,有为工作发光发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也要为炼油事业作出贡献的强烈愿望,这些才是我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敢于把困难揽在自己身上的思想基础。”


于老是个有勇、有谋、有本事的人,在锅炉维修工作中,他发现油泵常因密封不严,出现漏油的情况。


于老说:“油泵漏油,不仅造成渣油的浪费,更污染了油泵自身,还容易造成潜在的事故。”


“我在工作中发现,漏油的情况大多是因为密封圈不严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进行技术革新,对油泵的薄弱部件进行改造,效果良好。这一技术革新成果得到了厂家的认可,并在炼油厂和全市的技术革新大赛中屡屡获奖。




避免事故除险情


维修,是个粗中有细的工作。常常因为一些细微的发现,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于老说:“有一次,我和师傅前往锅炉车间检修双缸往复泵。这个泵工作时的温度达到200摄氏度,压力有25公斤,所以,在检修前,我就和抽油工打了招呼,让他提前关机、降温、卸压放空,等待检修。可是这位老兄一忙活儿,把这事儿忘到脑后去了,可我们俩并不知道。打开阀门,卸下螺丝,不想有压的油泵突然蹿出油柱,这时,我们俩才意识到油泵并未关机,这时我们俩已经满身油污。师傅一边用衣服堵住油流,一边叫我去找抽油工把泵停掉。”


“幸好找到抽油工比较及时,才避免了一次维修事故的发生。事后,我俩没有庆幸,而是对这一事件的发生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俩商量后认为,做维修工作不能盲目轻信他人,要有一定的警惕性,在维修前要做好检查后,再实施检修,避免这样的事故再次发生。”


于老说:“那时候的人,对工作极端地负责任。出现了事故,不是推出去,逃避责任,而是从自己的工作中问题,吸取教训,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长久地保持在我们的工作之中。”




红色传承



讲述人:于淑文(于老女儿)
一辈子把一件事做精


从入厂到退休,父亲一辈子只从事了一项工作,那就是维修。


父亲他们那代人,讲究一辈子把一件事做精就好,每做一件事要经得起子孙后代的检验。所以,他们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别看他们学历不高,但他们通过实践做出的一些技术革新项目都非常实用,这也是他们那代工人技师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


一个企业需要白领的知识分子,也需要更多像我父亲一样的蓝领精英,如果一个企业的蓝领人才越来越多,那么这个企业的发展将不可限量。


作为一名油二代,我要学习父辈们这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钉子精神,立足本职,在岗位上建功立业,为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伏虎
编辑:刘盼
审核:祝春霞 艾洪超
监制:崔广胜
咨询热线:0459-6696279



微大庆视频号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微大庆视频号

快来关注

微大庆
大庆日报社官方账号,大庆主流媒体,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黑备201000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233200700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0833007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