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关山气象实习台及观测场
位于鱼山校区八关山顶
毗邻黄海
是极具代表性的滨海气象观测站点
自建成以来
见证了学校海洋气象事业的蓬勃发展
承载着几代师生的光荣与梦想
他们风雨兼程,不懈奋斗
薪火相传,勇攀高峰
八关山气象实习台(以下简称气象台)的主体工程于1976年建成,附属工程在1977年完成。为了节约经费,时任山东海洋学院院长高云昌亲自带队,海洋学系的全体师生,特别是海洋气象学专业74、75届工农兵学员,轮流参与到房基的整平、建筑材料的搬运及登山小路的修建等任务中。
这条通往气象台的崎岖小路,就是由海洋气象学专业的工农兵学员们肩扛手搬,将一块块石材运送上山修筑的。这里的每一块石材和预制板,都是当年师生义务劳动成果,如今依然保持着原貌,印刻着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情怀,也见证了气象台的发展变化。
1976年气象台建立之初,学校支持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之一,711型测雨雷达。当时,接收一张完整的天气图需要两个小时,填图员将接收到的资料手动译成气象要素,预报员再分析天气数据,做出短期和中期预报,那时用来获取气象资料的设备还是单边带接收机。
现在,这些设备已被自动化系统所替代,气象数据可以随时通过电脑获取,云图处理也不再需要复杂的显影工序,显示器上可以即时看到动态云图。昔日老师们费力冲洗云图照片的场景,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脚,见证了气象科技的进步。
1981年,气象台老师们的合影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八关山气象台及观测场的建设。学院党委统筹谋划,汇聚多方合力,海洋气象学系师生薪火相传,笃行奋进,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八关山海洋气象综合观测实验平台,突出海洋气象特色,努力实现海洋气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争做海洋气象引领者。
气象台近照
气象台现有500平米室内实验室面积,300平米专业气象观测场,配有毫米波海雾监测雷达、拉曼雷达、DZZ4型全要素自动气象站、海气通量观测系统、雾滴谱仪、能见度仪、天空现象仪、痕量气体监测系统、气溶胶及沙尘监测仪、CMACast系统等多套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天气现象仪
毫米波海雾监测雷达
目前,已初步建成海洋气象综合监测平台,针对海雾等海洋气象要素进行协同监测,与此同时,依托学校“东方红3”科考船海上观测平台,已具备地面气象、大气边界层、海洋气象、海气相互作用、大气环境与化学等多维观测能力,为实践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平台。
“一带一路”海洋气象观测体系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八关山气象台站点位于中纬度陆海交接处的城区山顶,提供了研究沙尘传输及其他相关课题的绝佳环境,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贡献了宝贵的数据支持,在“一带一路”海洋气象观测体系建设中承担了重要的科研功能。
海洋气象学系教工党支部作为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在八关山海洋气象综合观测实验平台的建设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头攻坚克难,在科研平台建设、实习实践教学、海洋气象科普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气象台近照
八关山八关台
(转自中国海洋大学微信公众号)
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
八关山气象台再次成为历史与未来交汇的象征
继续承载着师生的初心与使命
书写海洋气象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中国海大海气学院
文案:周晓倩 耿雪晨
图片:刘应辰 谷慧文
编辑:于倩
审核:陈霖锋 耿雪晨 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