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姝媛
你要写年,就不能只写过年。
你要写那上古传说中,凶猛的怪兽“年”,每至岁末便出山肆虐,百姓惊恐,而后在智慧与勇气的引领下,发现其畏红、惧响,于是有了火红的春联、震天的爆竹,将“年”驱逐一空,留下平安与祥和。
这古老的传说,是年的起源,更是中华民族对灾祸的无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你要写那进入腊月便开始的忙碌与期待。母亲在厨房里,腌制着各种腊味,咸香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父亲则精心打扫着房屋,擦拭每一扇窗,让尘埃无处藏身,迎接新年的阳光。孩子们掰着手指,计算着还有几天可以穿上新衣,放响鞭炮。
你要写那腊八粥的香甜。在寒冬腊月,各种谷物豆类汇聚一锅,熬煮出浓稠的温暖。一家人围坐,喝着粥,笑语盈盈,仿佛这粥里藏着未来一年的甜蜜。
你要写小年的祭灶。人们恭敬地奉上糖果糕点,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那袅袅升起的香烟,带着人们的虔诚与敬畏,飘向未知的天际。
你要写大扫除时的热火朝天。全家老小齐动手,清洗被褥,擦拭家具,整理旧物。在这一洗一擦之间,告别过去一年的疲惫与烦恼,为新的一年腾出干净整洁的空间。
你要写赶大集的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商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人们摩肩接踵,挑选着春联、福字、年画。红彤彤的一片,映照着人们喜悦的脸庞,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喜庆的色彩点燃。
你要写年夜饭的丰盛。鸡鸭鱼肉,样样俱全,每一道菜都有着独特的寓意。红烧鱼象征着年年有余,饺子形似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一家人围坐桌前,共享这团圆的时刻,酒杯碰撞间,是亲情的流淌,是岁月的温馨。
你还要写那南北方过年的差异。
在北方,冰天雪地中,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扭秧歌、踩高跷,热闹的锣鼓声响彻街头巷尾。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嗑着瓜子,看着春晚,守岁到天明。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咬一口,满是家的味道。
而在南方,温暖的气候里,花市是最亮丽的风景。五彩斑斓的花朵争奇斗艳,金桔树挂满红包,寓意着吉祥如意。年夜饭上,少不了的是各种精致的糕点,软糯的年糕、香甜的八宝饭。一家人在庭院中摆上一桌,欣赏着明月,品尝着美食,享受着这宁静而又温馨的时刻。
你要写拜年时的祝福声声。孩子们穿着新衣,给长辈们磕头拜年,接过那装满祝福的红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邻里之间相互走动,一句“新年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传递着浓浓的乡情。
你要写庙会的精彩纷呈。舞龙舞狮,技艺高超,引得观众阵阵喝彩。民间艺人展示着传统手艺,糖画、面人,栩栩如生,让人赞叹不已。
你更要写那深藏在年里的情感。年,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是对新的一年的憧憬。是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奔赴的一场团圆;是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都不曾磨灭的那份牵挂;是岁月流转中,永恒不变的温暖港湾。
在这喧嚣与热闹中,在这亲情与友情的交织里,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怀,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传承。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回归家庭,感受亲情的温暖,汲取前行的力量。
所以说,年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家园,是我们在岁月长河中永远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