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往来于南美洲、欧洲的航线上,有四艘纸浆船“步履不停”。它们来自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建造之时采用了船舶能效设计指数,使建造的船舶能效提高了20%-30%,能有效控制船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航运业一直是传统碳密集型的“棕色行业”,类似这种高碳行业的绿色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一步。不过,一个绕不过的问题是资金。不管是节能改造还是引进新设备和低碳技术,都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资金。
今年上半年,中远海运集团所属中远海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这四艘船作为标的物,获得了一笔来自交通银行的7.5亿元人民币固定资产贷款,这是国内首笔水上运输业转型金融贷款。
获得国内首笔水上运输业转型金融贷款的系列船之一。图源:中远海运
该笔贷款所依据的正是年初生效实施的《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下称《目录》)。时间来到年尾,12月10日,《上海市绿色项目绩效评价指南(试行)》发行,该指南则为综合评价一个绿色项目的效果提供了细则和依据。
点“绿”成“金”,从规划操作路径到明确项目完成后的评价标准,上海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链条,正在延伸得更长、更深远。
创新产品
“我们有绿色融资、转型融资的需求,交行也正在探索转型金融贷款产品的落地场景。得益于今年上海市委金融办印发的《目录》,为银企两方的合作明确了转型方向与降碳路径。”中远海运发展资金管理部副总经理张新梅说,“中远海运发展将利用这笔贷款,进一步推动公司的绿色发展,助力实现低碳、环保的运营模式”。
类似这样的“全国首单”,上海有很多。银行业创新推出不同产品,让资金向绿色项目倾斜。比如,交通银行参与承销发行了全国首单以国家新能源补贴款为底层资产的“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推出全国首单绿色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等。
保险业则扮演好“压舱石、稳定器”的角色,为绿色项目提供保险保障。比如,中国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与示范区先行启动区金泽镇、朱家角镇合作首创并落地生态绿色环境救助保险,成功签发首张“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示范条款”保单。
不难发现,在上海,绿色金融的形态多样,债券、理财、租赁、保险、基金、信托等都被纳入了“工具箱”。也很好理解,正如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陕晨煜所说,“上海拥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充分的人才、丰富的应用场景,发展绿色金融的条件比较好”。
良好的资源禀赋赋予了上海探索绿色金融的先天优势,一个完整的绿色金融产品生态圈正在上海逐渐形成。
建立平台
产品有了,但一些现实难点无法回避,比如绿色信息分散、绿色甄别难、融资难等。怎么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让供需有效对接,是上海正在思考的问题。
以信息不畅为例,如何让有融资需求的绿色项目和金融机构顺畅对接?上海市联合征信有限公司想了个办法,做个平台,企业可以在平台上把绿色项目融资需求公开,金融机构也可以按图索骥、找到目标客户,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就这样应运而生。截至12月25日,累计接入银行、融资租赁、基金等金融机构44家,上架73个金融产品。累计申报绿色项目263个,其中169个项目已通过平台绿色认证,绿色项目库服务项目类别涉及太阳能发电、清洁能源建设、污染物处理等产业类别,实现融资约171.37亿元。
有了平台,效率确实提升了不少。吾盛(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把子公司的项目放在平台上进行融资需求公示,兴业银行在平台关注到这一需求,第一时间对接联系,通过行内绿色通道快速开始授信审批。
“原来银行获取这一类项目可能比较困难,需要客户经理去跑且不容易对接到。现在通过这个平台,相当于做一个‘摘牌’的动作,摘下来后,通过对项目基本信息的了解进行对照,可能几分钟就能完成初审。”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战略客户部(绿色金融部)总经理周步新说。
让资源对接、流动起来,是平台的天然优势,也是枢纽的应有之义。在上海,流动起来的除了绿色金融产品,还有绿色资产。
2013年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市,上海是全国最早启动碳交易试点的地区之一。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交易中心落户上海。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图源:新华社
十年来,新的探索和创新正源源不断发生。
今年年初,上海环交所正式推出上海碳市场回购交易业务,首批次已经有10家会员机构及企业达成7笔碳回购业务。12月24日晚间,国元证券、财达证券、兴业证券等多家券商发布公告,公司自营业务可在境内合法交易场所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同样也是在12月,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安悦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汽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合作落地了首单上海碳普惠碳资产损失保险落地。
事实上,碳资产作为一种特殊资产,在其管理过程中面临着非常规的风险,比如因意外事故或者天气原因导致光伏板受到损失,从而减少碳资产方面的收益。该保险产品将为碳资产持有者提供碳普惠碳资产的风险保障,一旦发生约定风险事件导致碳资产遭受损失,保险公司将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付,通过保险填补了在该领域风险管理的空白。
不难看出,在上海,面对绿色金融这道必答题,参与的主体越来越丰富,一个真正的枢纽正在形成。
引领标准
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上海去做。
以中远海运转型金融贷款为例,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虹口支行副行长张宏达坦言,“主要难在新”。从《目录》正式生效,到这笔贷款落地,中间隔了两个月。“没有落地过程的参考,这是最难的。”
当困难被克服之后,这个答案就变成了行业内一张可参考的图纸。一个行业的影响力由此而来,当图纸越来越立体时,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
不过坦白说,放眼全球,绿色金融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甚至就连绿色金融的内涵,在不同的地区也各有不同。“欧洲更聚焦气候变化,但我们必须关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问题。”陕晨煜表示,每个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各自的发展现状和能源结构,和国际接轨是有必要的,但也要充分考虑转型风险对经济的冲击。
“应该探索符合国际、也符合中国特色国情的标准”,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成为标准的制定者,服务对象一定不仅限于上海、长三角,而是要服务全国乃至全球。
标准是引领,也是长期管理的抓手。值得一提的是,最终落地的这笔10年期转型金融贷款挂钩了4艘船舶运营的碳强度指标,由于新船出厂的碳强度指标(CII)已经达到最高评级A类水平,根据《目录》,银行提供了最优利率,同时将对贷款人进行全周期观测,并对后续运营阶段的碳强度设置了“回头看”机制。
“整体指标设定和利率设置都能够符合我司的绿色融资目标和银行的转型金融要求,示范效应较好。这也正体现了我们作为航运产融运营商,与金融机构携手助力航运绿色转型的决心。”张新梅表示。
关于标准的探索,上海并未停止脚步。上海市融资租赁行业协会成立了绿色租赁专业委员会,8月2日,全国首个绿色融资租赁地方标准《绿色融资租赁项目认定规则》正式发布,目前已经被纳入上海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绿色租赁项目认证的参考标准之一。在此基础上,截至12月25日,绿色租赁专业委员会已经累计申报121个绿色项目,其中82个通过绿色项目库识别,涉及融资金额110亿余元。
正如文章开头那四艘纸浆船一样,上海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探索,也正“步履不停”。
来源:上海金融官微
编辑:刘梦薇 余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