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大象雕刻:石刻艺术的瑰宝
探索云冈雕塑艺术的深邃魅力
在浩瀚如星辰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宝库中,云冈石窟以其独具匠心的雕饰艺术而声名远扬。这座石窟的雕刻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动物形象的雕刻尤为引人注目,包括威猛的狮子、庄严的大象、奔腾的马匹、飞翔的金翅鸟、温顺的羊群以及灵动的鹿群等。这些动物形象栩栩如生,雕刻手法细腻入微,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们卓越的技艺水平以及对动物形态的精准把握和深刻洞察,更是佛教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有力见证。
作为印度自古以来的吉祥动物,大象在早期的佛教艺术中就已经出现了,“大象吐莲”、“乘象投胎”、“太子掷象”等等,它们既扮演了希望和吉祥的角色,又是力量的象征。因此,古代云冈的艺术家们就将大象的形象,雕刻在石壁山崖上,形式多样,造像琳琅。这些大象造像,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威严庄重,每一尊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它们或站或卧,或抬头仰望,或低头沉思,仿佛诉说着古老的佛教故事。本文将带您走进云冈石窟,一同探索大象雕刻背后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千年风华 云冈吉象
YUNGANG
摩耶夫人斜卧于榻上,榻下手持不同乐器的伎乐头向两侧歪斜着,好似进入昏昏欲睡状态。画面左上角一菩萨装人物抱有舟形身光的小儿(表示释迦太子)骑在前后肢伸展的大象背上向着摩耶夫人飞奔过来。这个画面借用“乘象投胎”的故事内容,一菩萨怀抱具舟形背光的小佛像骑乘“小飞象”自天而下。
佛塔置于大象背上,第5窟南壁明窗东西两侧对称布置的大象驮塔,和第6窟中心塔柱上层四角大象驮塔,成为一种具有云冈特色的塔形塑造形式。由于其阁楼式的塔形由大象承驮,显示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强烈信号。大象既有粗犷豪放的线条表现力与动感,也有细腻入微的细节刻画,展现了工匠对自然和宗教情感的深刻理解。
大象簇拥博山炉的壮观景象,源自晚期洞窟的杰作。在这幅生动的雕刻画面中,两头雄壮的大象以它们的长鼻共同托举起一座博山炉,这一场景位于第35-1窟西壁的方形帷幕龛之下。两头大象迈着对称的步伐,以正面的形象展现,它们的长鼻自然下垂后弯曲,默契地将博山炉高高举起。巧合的是,在遥远的印度孟买以北的坎黑里石窟塔堂窟中,也有一幅高浮雕作品“大象礼拜佛塔”,描绘了两只大象用卷曲的鼻子恭敬地簇拥着中央的佛塔。尽管这两幅作品中大象所托举的物体不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宗教上的供养精神和艺术上的设计理念,与云冈石窟中大象承托博山炉的场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跨越遥远地域的艺术相互借鉴,彰显了古代佛教艺术家们珍贵的创作灵感和交流精神。
在第6窟中心塔柱西面下层的佛龛中,净饭王身着菩萨的华美服饰,双手轻柔地环抱着舟形背光中的释迦牟尼太子。骑坐于一头装饰华丽、形态雄壮的大象背上,大象身躯庞大,四肢强健有力,长鼻弯曲,耳朵摆动,似乎正以稳健的步伐缓缓前进。其身上的装饰品繁复精美,更衬托出其非凡的尊贵。在前方,两位技艺精湛的天人分别演奏着义觜笛和曲颈琵琶,悠扬的乐声营造出一片宁静和谐的氛围。太子身后,一群虔诚的天人恭敬地撑起伞盖,侍奉左右,彰显出太子的崇高地位。整个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净饭王内心的喜悦以及太子荣耀入城时的喜庆气氛。
在云冈石窟的第9、10窟前室,曾经耸立着三根壮丽的“须弥山柱”。这些柱子不仅在结构上支撑着窟顶,更在艺术上承载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信仰。基座由大象所托,象征着力量与稳固。然而,岁月无情,风化和自然侵蚀使得这些大象的形象模糊,它们的轮廓在时间的长河中变得难以辨认。尽管如此,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大象臀部的残存部分,我们仍能窥见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些残迹,虽然不再完整,却依然讲述着千年前的故事,诉说着那个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宗教的虔诚。
总监制:韩生利
监 制:王 伟
监 审:高 伟
审 核:张少华
责 编:白晓霞
编 辑:杨文迪
来 源:云冈石窟官微
本期视频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大同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视频号
推荐阅读(戳下方标题)
大同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会暨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2024年第十次专题会召开 卢东亮主持并讲话 张强出席
卢东亮与晋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彪举行工作会谈 张强崔树江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