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折金盾这件事,我学到的不仅是一种潮汕折纸方法,也因此拓展了许多潮汕祭拜文化的认知。我制作了一张“潮汕折纸关系图”,便于描述我的观察。
潮汕折纸关系图
内圈层,潮汕折纸是和拜神息息相关,参与拜神的民众(主要是妇女)去卖折纸的地方采买各种折纸,然后组合拿去祭拜,卖折纸的地方不一定是店面,可能是主营其他生意,折纸是副业,也有放在家里的,手工会外包给村民,还是以妇女为主,妇女也会发动家里的小孩(主要是女孩)做帮工,大一点的女孩也会利用假期自己去拿货回家做、赚些零花钱或贴补家用。
中圈层,男孩除了家里要求帮工之外,很少看见有主动折纸的(但也不排斥),家里的男人也鲜少参与,所以他们相较而言是和折纸关系没有那么亲密,但是身边随处可见,对折纸也是耳濡目染。还有神职人员、折纸行业工作者,和折纸有接触,但相对来说,关系没有那么紧密。
外圈层,有游客、潮汕人口中的“外省人”(即非潮汕人)、不拜神的潮汕人,和折纸建立关系的概率非常小,如果有某种契机或兴趣交集,也很容易以某种身份转化为内圈层,譬如我去体验潮汕折纸。
我自己作为潮汕的“外省人”,因为对潮汕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出于好奇心而去体验和了解,累积了一些折纸经验和感受,变相地收集了许多潮汕折纸的相关信息,譬如,男孩很少参与折纸;折纸的过程枯燥无聊,打发无聊的方式主要有刷剧或聊天,聊天的内容可以天南地北;纸钱烧完后的纸灰可以回收和提炼金箔再利用……后来,我偶然经过折纸店,看见地上一摞摞红色尼龙纸捆绑的金榜纸时,熟悉感扑面而来,夹杂着自己的手工经验、情感连结,这是一种“融合”和身份角色的升级转化。
当我们以外来者的身份来到新土地,很容易用故乡思维去作评判,难免有武断的一面,错失了理解和学习的机会。了解一种文化,真的非常有必要入乡随俗,先成为他们,再理解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