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笔下的玉环 | 玉环小食的基因解码

政务   2024-10-20 19:00   浙江  

玉环小食的基因解码

作者:张凌瑞

作者的话

前段时间,玉环市文广旅体局所编的《玉环小食》成功出书,并在玉环举办的“浙江省乡村旅游‘五创’行动暨海岛公园2.0建设主题活动”现场会上,作为伴手礼馈赠。在随后举行的市图书馆新书分享会上,本人作为撰稿人,受邀讲座《玉环小食的基因解码》,介绍本书背后的文化记忆及写作体会。现经删繁就简,以飨读者。

#  #
从明到清,从乐清到太平,从太平到玉环

饮食文化是一个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习俗和价值观。探讨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首先要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演变,这也是一种文化视角。

01
明代海禁对玉环的影响

玉环岛,自古为温台屏障,北接台州松门卫防区,西南连温州磐石卫防区,为浙海前哨。明洪武二十年,楚门所城筑成后,汤和命令将玉环岛民全部迁入楚门所城,玉环人便成了楚门人。并勒石于漩门岸上:“居者死,耕者断足。”约午前迁者为民,午后迁者为军。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玉环乡(指港北)划归太平县,玉环人又成了太平人。嘉靖二十四年,楚门所海塘潮坍田没,很多军民私自上岛开垦耕种。

可见自古以来,鱼盐之利、稻麦种植是玉环人的主业。

02
清代迁海令对玉环的影响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命尚书苏纳海前往台州督办迁海令,要求“撤边海三十里地,而空其地”,楚门港以北也遭遗弃。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郑克塽降清,港北楚门一带,移民重返家园始得渐增。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选调桐庐知县张坦熊署理太平县事兼理玉环垦务,招徕太平、乐清、平阳、永嘉、瑞安五县垦民到玉环山报垦。大批温州、闽南的垦民迁入,玉环山是温州地区番薯产量与质量最高的地方,从而衍生出番薯有关的食品,如番粉圆。

从玉环明清的迁徙历史看,玉环自古就成了一个移民岛,“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现象早已生成。

# 二 #
从古到今,从朝廷到民间,从崇拜到信仰
01
玉环山曾是佛道活跃的圣地

南朝著名人物、人称“山中宰相”陶弘景曾上玉溜山炼丹。唐五代时期杜光庭所撰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列道教七十二福地第七位是玉溜山(即玉环岛):“在东海近蓬菜岛上,多真仙居之,属地仙许迈治之”。由此可见,玉环山在古代是道家活跃的圣地。

五代,玉环属吴越国,佛僧兴起。从五代至两宋,出现石龟院、灵峰院、普济院、谷顺院、福生院、福严院、灵山院等。明代永乐年间玉环港北佛堂庵达十家之多。

02
宗教信仰是卫所文化的组成部分

明代沿海卫所专为海防而设,而军队的上层军官很多是来自内陆地区,他们会修造供奉家乡神灵的祠庙,满足世界观的需求。而下层士兵则采取“四丁抽一”的政策,从沿海民户中征集过来,他们主要任务是海巡,因此供奉妈祖,祈求海上平安。

03
清初玉环民间信仰的兴起

刚展复的玉环海岛,由于垦民来自不同地域,出现了多神的信仰。随着玉环渔业的发展,信俗日臻丰富,与玉环当地的乡俗结合,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海洋信俗文化。

04
对民众有功者的膜拜

古代,凡有功于老百姓者也可立庙。如清代芦岙江永宾、颜文伯,共筑坞根塘,后人在坞根洋呈村建陡门庙以祭。干江盐盘塘系芦岙江玉文独筑,为纪念他,塘名称玉文塘、又称芦岙塘,并立祠以祭。这些信仰也产生了风俗载体的特色食品。

# 三 #
从礼到俗,从节庆到非遗,从娱神到自娱

玉环展复后,节庆风俗少不了,礼离不开礼品。

01
岁时风俗文化

岁时活动主要包括一系列与季节变化相关的祭祀、礼仪、巫术等集体性习俗活动。有:元日、立春、上元、二月廿二、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九、下元、冬至、小除夕(腊月二十四)、除夕等节。每个节日都有其特色小食。

02
娱神与自娱

海洋是玉环的最大优势,为玉环创造了精彩而厚重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登记900多条非物质文化遗存信息,所涉及涵盖的门类广泛、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如玉环的渔俗、渔号、渔歌、渔谚、渔灯以及渔家人文礼仪和劳作文化,甚至由先辈打船捕鱼技术衍生而来的船模制作技艺,海味烹饪技艺等也十分丰富。

#  #
从渔到农,从小食到愿望,从水土到性情

小食,俗称小吃,是正餐之外的食物。传统特色小食,不仅是填饱肚子的食物,更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桥梁。小食就地取材,与一个地方的环境、气候、特产、饮食风俗不无关联,从中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道德伦理观念、民族审美观念等文化内涵。玉环小食承载着玉环的地方特色和历史记忆,传递着地方的风俗文化。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玉环小食仍然是连接人与人、人与文化的纽带。

01
坎门是寻味小食的首选之地

坎门兼有山海之利,一因渔乡的关系,为国家级中心渔港之一,是浙闽冬汛带鱼产区之一,明清间,延绳钓捕捞作业在坎门已盛行。二是坎门人大多为温州、闽南人的后裔。在生活习惯、民俗禁忌、信仰、服饰、住宅、饮食文化等方面,主要沿袭闽南与温州风俗。如厦门烧肉粽、崇武鱼卷、惠安鱼签、温州灯盏糕、温州三丝敲鱼、温州鱼饼等,或异曲同工,或一脉相承。

坎门传统小食品种繁多,风味独特,最大特点是:点、菜合一,汤、干两宜,原汁原味,鲜美细腻。普通食材,经各种繁琐程序,做出不普通的味道。现在,成为我们玉环的一张金名片。

02
楚门半岛体现较典型的农耕文化

楚门半岛,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有连绵的山丘、肥沃的平原和纵横交错的河道,为饮食活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原材料。古代有“四时八节七十二候”,岁时节令产生了诸多民俗文化。楚门的小食主要特点:日常食材,精细制作,弹滑柔韧,光滑细腻。最具代表性的有:麦饼筒、拭饼筒、粳米糕干坯、嵌糕、山粉圆、方糕、炊圆、麻糍卷、桐子叶包、青团、九层糕、老式糕点等。

03
玉环小食最能体现本土地方文化

许多作为节日、节气或喜事文化符号的小食,都与当地风俗有关。特别是炊圆与楚门糕头,最富有寓意。港北人家将炊圆作为贺生的礼品。小孩满月,外婆送礼,女婿以炊圆还礼。小孩满周岁,外婆送米擂(音),女婿以麻糍被还礼。港南坎门则在炊圆里加姜末,称辣圆,是订婚的必备之物。女方送辣圆,男方送米咧(音),互相交换,分发给亲朋好友,用以贺喜。楚门糕头,最早起源于农耕时代的荐新。下元节前后,正是晚稻成熟的时候,新米上来,做成米圆团、新米糕,祭拜祖先、祭拜土地。其实,这是一种对稻米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

04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玉环渔民的性格,是由渔业生产的特殊环境陶冶而成的。终年劳作于浩瀚的大海,使之形成胸襟开阔,断事干脆的个性。常年与风浪拼搏,几多濒危,化险为夷,使之形成豁达乐观、粗犷豪放的气质。港北的卫所时期,迁入大量军人和家眷,他们屯戍垦殖,散为村落,逐渐与本地人融合。所以楚门人性格特点中,包括了敏感机智、多情善感以及豪放直爽、热情好客等,这些既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也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

总之,地域的影响,形成了玉环人的性格:有虚有实,有阴有阳,有温柔有激烈,具有综合之美。不张扬,讲求实效,不尚空谈,踏实苦干,只做不说,面对指责,不屑于争论,面对成绩,不愿炫耀,在改革开放中赢得发展的先机。

地方民俗非遗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极富魅力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一种慢质的事物,传统小食制作也讲究功夫,食不厌精。两者均是民俗信仰或习俗活动中的载体。

# 五 #
从南到北,从菜场到作坊,从大俗到大雅

2021年冬,我接到创作《玉环小食》的任务后,在业余走访了玉环七个乡镇(街道),从坎门起步,经大麦屿、玉城、芦浦、楚门、清港、沙门,上山下海,串街走巷、进菜市场、作坊、店铺等,与一些小食师傅、家庭主妇、作坊主聊天,观摩现场制作过程,品味特色小吃。同时,结合走访一些知情的长者和本土文化人士,在案头进行系统的考据,对每种小食的历史传承及技艺进行挖掘、甄别。

01
人间烟火气,最是菜市场

菜市场可以说是一座城最接地气、也最有烟火气的地方。在菜市场里转转,与各种热辣新鲜的食材相遇。漫步其中,寻找着那份独属于自己的美味。在人声鼎沸中,感知生活的真实与热烈,心情也会随之变得轻松愉悦。2021年春节前夕,我特意去坎门菜场体验。太阳刚露头,城市未苏醒,热闹与喧嚣已在坎门菜场门口铺展。松糕作坊、粽子摊炊烟袅袅,推着卖冷菜小车的妇女四处扫视,热情地招揽着顾客。走进场内,其间的活色生香,正是浓浓的人间烟火气。熙熙攘攘的人群、嘈杂有力的吆喝声,银光锃亮的海鱼、活奔乱跳的虾蟹、肥瘦相间的猪肉、水灵灵的蔬菜……

一座城的味觉“密码”原来是:美食,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也承载着一个城的日常生活,即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02
看小食的制作,是一种趣味

站在坎门“罗信记”小吃店内,看一位老妪做漂丸,刮鱼、搅拌鱼泥,最后到将鱼丸从沸水中捞上,放进料汤里,我体会到什么叫“得心应手”。在楚门荣记麻糍坊,看着“荣”老板刀锋划过已压平的面团,干脆利落,能感受到面团的质感。左右两刀添上了豆沙,很像泥水匠砌砖沾泥沙的动作。在清港谷万根的九层糕作坊,看到一层一层的米浆浇上,真正体会到火焰是烹饪的灵魂,它带来的不仅是温度,更是食物蜕变的舞台。烹饪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生活的智慧。当香气渐渐弥漫,那是小食“化蛹成蝶”的时刻。在陈家观摩制作海棠糕,感受就更不一样了。海棠糕是我儿时的记忆,其实我的寓意就是祭奠逝去的童年岁月。

在食物制作现场沉浸式体验,用一种诗心去感受食材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你会发现,烹饪过程这不仅是食物的升华,更是生活的艺术。

03
食物也是我们回家的道路

亲自动手完成,那份满足感,不仅来自味蕾的享受,更来自心灵深处对创造与分享的喜悦。在那些过往的岁月里,很多人一定最能记牢第一次参与制作小食的过程。同长辈一起,也许长辈怕你浪费了食材,但因你的坚持,最终换来了自己不算成功的劳动成果。

当你吃着小食,想起奶奶、外婆或妈妈做的味道,你就是想起自己孩提时的情景。我记得小时候,筷子插上粽子,碗里放点白糖,蘸着糖吃,糯米的醇香、碱香,还有粽箬的清香,扑鼻而来。简单的小食,是一种心情、一种意境。

我走街入坊,其实是在追赶那些正在消逝的食物,因为我意识到它独异的美质。发现有些熟悉的味道不曾远去,一个小巷或老街小店面,一位朴素的老师傅,一个冒着热气的炉火,在老师傅不慌不忙的节奏里,显得古朴温润。

小食不仅是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美学和生活态度,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才能与从小接触的小食偶遇和重逢,让自己感受到幸福。小食就是我们回家的道路,它是属于民间的、草根的、不昂贵的,但有点稀罕的。

作者丨张凌瑞

来源丨今日玉环

编辑丨罗双双  一审丨郑淑敏

二审丨何文新  三审丨张   荣

玉环发布
蓬莱清浅在人间,海上千春住玉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