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我们村太偏僻了,海拔高,不仅耕地少,其他可利用的资源也很少,所以现在村里带我们到外面找地搞种植。”11月14日,忙完农活的霍山县大化坪镇铁岭村村民黎绍松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搞“飞地”农业,产业多了起来,不仅跟后面做劳务有收入,而且以后跨入经济强村,还会有分红收入。
偏僻小山村“无米之炊”
铁岭村,一听这个名字,就给人一种深山村落的感觉。这个位于霍山县大化坪镇西北部的偏远小山村,由中高海拔的山地构成,平均海拔达到了420米,山峦起伏,岭大坡陡。这里不仅交通不便,而且受制于地理环境,可利用资源匮乏,仅有部分梯田可以种植茶树,利用自有土地发展产业难度大。
村集体经济薄弱,便民惠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难以开展,更别提带动村民致富,为村民分红的好事了。
“铁岭村条件困难,村子发展怎么干?镇里面也在考虑要‘帮’一把。”大化坪镇人大副主席洪莉莉告诉记者,在村“两委”换届改选的时候,镇里着力选优配强村支部,年轻力壮、阅历丰富又有家乡情怀的李家明最终担起了“带头人”的角色,这为铁岭村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我是2021年下半年担任村支书的,村子发展条件受限,很是头疼,但接过‘接力棒’就要跑好,这是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的职责。”李家明说,乡村振兴都干得热火朝天,铁岭村要发展,就必须打破瓶颈,也只有创新发展这一条路子。
打破瓶颈初尝试
既然本村自然资源受限,那只有想办法走出去!
2022年在李家明的带领下,铁岭村采取“飞地”模式,在霍山县衡山镇永康桥村南岗组承租40亩闲置土地种植百合,开始了村集体走出去创业的第一次尝试。
然而由于气候及当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百合产量和销量未达到预期,当年百合毛收入23万元,除去土地租金和种子、化肥等种植成本外,净收入10万元。
虽然未达预期,但走出去的尝试是成功的。有了经验,也带动了本村十几户脱贫户务工,实现户均增收6000余元,这也为新一轮的发展点燃了“星星之火”。
2023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铁岭村继续采用“飞地”百合发展模式,从选址、选种,到管理、销售都提前谋划,并最终在金安区张店镇金冲村承租土地50亩用来种植百合。山外种植百合,光照充足,产量也更高。当年收获鲜百合8万斤,销售收入达72万元。
双向奔赴牵手互惠
播下“新希望”的种子
“飞地”种植带来了可观效益,在持续推进的同时,如何改变村集体经济单一,增强抗市场波动能力,就需要有未雨绸缪的前瞻性。
“我们在抓住近两年百合良好行情机会的同时,争取100万元资金项目——铁岭村中药材种植及配套工程(百合),新建80亩百合种植基地,新建保鲜库房40平方米。”村文书陈永友告诉记者,铁岭村通过百合种植项目,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着力强基础、扩规模、调结构,有效提高农业价值,在带动产业升级、经济增效的同时带动本地群众就业增收,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听说村里李书记他们正在琢磨其他产业的发展,以扩大我们村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这样我们村产业就更多了。”黎绍松满意地说。
目前,铁岭村在下符桥镇桃园村的百合基地,种球已通过村民们勤劳的双手播种下去,正待破土而出。
短评
主动求变,方能“飞”出山外
想发展,但苦于难发展,怎么办?
大化坪镇铁岭村就是在地理位置偏僻、高海拔和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尝试突破瓶颈制约“走出去”发展的成功案例。铁岭村的“飞地”选择,不仅为本村集体经济扩容增效,还充分体现了有限耕地资源种满种足、用足用好的发展高度,既释放农村资源要素潜能,推动薄弱村发展迈上新台阶,还生动践行了绿色高效农业的发展理念。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条件不好、位置不优”不再是不发展、慢发展的“借口”,各地都应甩开膀子、开动脑子,主动谋发展、找出路,竭尽“八仙过海”之能,建产业链、搭招商台,把乡村建设得红红火火,成为广大群众的理想居所。
记得把我们的公众号设置为星标
来源|记者 张传豪 张少尉责编/王伟 校对/胡淑媛 审稿/张磊 核发/查琦 吴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