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人们都在干什么?37张珍贵老照片,太真实了!

文摘   2024-09-13 07:04   黑龙江  

 




*:哈尔滨人保车险,欢迎咨询:

不久前,闻一位老者述及 50 年代之事。所言诸多,诸如生产队中的逸闻、砸锅用以炼钢、结婚必备三大件等。望着老者迷蒙的双目,瞬间感到,那个时代既遥不可及又似曾相识。

那么,在上世纪 50 年代,人们究竟在从事何种活动?是否过着有别于我们的生活?

本人有幸获取了 37 张摄于 50 年代的老照片。原片为模糊的黑白影像,经上色并修复了清晰度。目睹照片里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不禁慨叹岁月匆匆。短短 70 年,社会变迁着实迅猛。

1955 年,一位邮递员身挎背包,把信件亲手递至两名女子处。女子接过信件,神情颇为复杂,此信她苦等多时。位于身后的一名女子,已然按捺不住地打开信纸,认真阅览起来。

彼时,手机与电脑尚未出现,发电报成本颇高,写信遂成为人们沟通联络的主要手段。您可还记得自己上一次写信是何时?是否写给了心仪的那个他(她)。

20 世纪 50 年代,资讯与媒体远不如当下这般发达,彼时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为报纸与广播。各个城市、乡镇、学校、工厂等区域,均设有自身的广播站。

在这张照片里,此位年轻男子系新中国第一代电台播音员。其端坐在播音室内,专注地进行新闻播报。纯正且标准的声线,借由广播传向四方。该照片摄于 1951 年。

1958 年,于北京八达岭长城处,一众战士正在进行合影。他们身倚长城,脸朝骄阳,尽显精气神。一位战友将相机放置妥当,调好镜头。伴随“咔嚓”一声,相机留存了这一令人难忘的时刻。

现今目睹这张珍稀的旧照片,料想照片中的人大概都已步入八九十岁的耄耋之年。

20 世纪 50 年代,在山东省文登县的街头,聚拢着众多的人。当中有一位老者蹲于地上,手持烟袋锅,话语不绝如缕。原来,此人为一说书者。一则则故事自他口中道出,一处处江湖在听众心中构建。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令观众感慨万千。

1954 年,于江苏省震泽镇,一位母亲携其女儿前往裁缝铺,意在为她裁制一件新衣。

女裁缝取出皮尺,对女孩衣服的尺寸予以丈量。年轻的母亲手提篮子,凝视着自己的孩子,目光饱含慈爱。在彼时,每逢购置新衣裳,通常都是前往裁缝铺制作,于商店购买者甚少。

1958 年于广州,在当地的一家照相馆中,一家人进行合影拍摄。父母安坐于凳子,女儿怀抱孩子立于一旁。

彼时拍照,众人身着频率最高的乃蓝色中山装,照相馆中亦无色彩斑斓的背景。然而,其面庞之上展露的笑容,乃是对质朴生活的满足之情。

1954 年,于街头的一处摊位,一位男士正在兜售新型喷雾器。察觉有顾客对喷雾器予以,摊主热忱地为众人介绍其产品。

于桌子的一端,放置着尚未开封的喷雾器,其包装盒标注有“单管喷雾器”之字样。除喷雾器的售卖外,摊位上亦有铁锨、菜刀以及铁锁链等物品。

1958 年,于贵州省的一个苗族村落中。生产队长把社员们聚拢一处,核算众人的工分。

他取出一只碗,其中盛有黄豆粒。他把豆粒逐个置于社员手中,每一粒豆代表一个工分。鉴于部分社员未曾上学,不识文字。如此方式清晰直观。这位生产队长着实聪慧。

1958 年,于北京郊区的一座城门前,聚集了众多人员。在场地中央,一男子竭尽浑身之力挥动大锤,砸向平卧在地且腹部覆有石板的男子。此景甚为惊险,稍有差池,躺地男子便会身陷危境。围观者皆为之揪心。

1957 年之冬,于北京大学的未名湖上,冰层厚实。众多学生在湖面嬉雪。湖畔的博雅塔,乃北京大学知名景点建筑。其塔身姿清秀且挺拔,湖光塔影已成燕园风景里永恒的传奇。一旁的一座烟囱,正有黑烟冒出,颇煞风景。

1959 年,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当地某粮站的工作人员把仓库内存放的数十个茓子取出进行清洗晾晒,以迎接新谷入库。此类由竹子编织而成的茓子,具备通风透气的特性,曾是储存粮食的绝佳工具。然而,当下已鲜有人使用它。

1958 年,于陕西礼泉,在省农科所的办公室内,一位年轻男士坐在桌旁,正专注地研读着专业典籍。此人出身农民,获省农科所聘为特约研究员。此刻,夜色深沉,他依旧在灯光下钻研农作物的栽培技术。

1958 年,部分专业作家前往湖南益阳的乡村,自当地民众处采集创作素材,并予以认真记录。借由这般方式,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愈发贴近现实生活,极具艺术感染力。

1955 年,湖南益阳的乡村图书室,远比平素更为热闹。缘由在于,图书室新添了一批书籍。

若干工作人员正在精心对图书予以分类,且进行登记造册。图书乃人类进步之阶梯,新时代的农民,习得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提升了农业生产力。

20 世纪 50 年代,老北京胡同中的景象呈现。此乃处于胡同内的一座寺庙,庙门之中有一位管理人员就座。旁边有一位老太太坐在板凳上用餐。该照片摄于 1957 年。

1958 年,于广州的一家茶楼之中,人满为患。众人正全神贯注地聆听粤曲。台上有一青春女伶,在诸般乐器的陪衬下,倾情献唱。台下听众沉醉其中。

1959 年于湖南益阳,一位年轻的女保健员,携着小药箱赶赴田间地头,亲自为社员处置伤口。其性情和善,工作精细入微,获得到了社员们的齐声赞誉。

1958 年,于广州的一户人家中,数位专家受邀而至,其目的是灭杀白蚁。借着手电筒的光芒,专家于房梁之上觅得了白蚁的行迹。经由科学的灭除手段,白蚁自此销声匿迹。

1952 年于兰州,在一场运动会的开幕式中,当地民众舞动起了太平鼓。太平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已历经 600 余载。激越的鼓声,嘹亮的歌声,将现场氛围推至高潮。

20 世纪 50 年代,于安徽怀远之地。鉴于民众皆忙于大规模生产,众多家庭的孩童无人看顾。故而,村里把村民的孩子予以集中,交由专人照料。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虑,此办法应当推广。

1959 年,春节将至之时。于广东佛山的某户人家中,大人与小孩皆忙于进行大扫除。此乃一富裕之家,屋内的布置颇为考究。大人在收拾家具,两个小孩则在擦拭花瓶。

1953 年,于山东莱阳郊外的一条大道上,行来数匹马,马身驮满了货品。大道旁存着一个小村庄,村民的屋舍错落有致。村首道路边立着诸多的人。往昔,在交通条件欠佳之处,马匹乃是主要的交通与运输之具。

20 世纪 50 年代,于浙江杭州,一位育有子女的女工前来厂里工作。为免对工作造成影响,她把孩子送至厂内的育婴室托管。育婴员予以热情迎接。当她离开之际,孩子很是不舍母亲。

1955 年,在安徽濉溪有一处小型菜市场。该集市处于一条狭窄的街道,小贩于街道两侧设摊,出售各类蔬菜。当时街道上人潮涌动,众多人在挑选蔬菜。现今,大多数人买菜会前往超市。

1987 年,于山东龙口。一男子立于高处,手持大喇叭,呼唤乡亲前来。原来,其为下乡推销日用品之人。当地村民汇聚于一小广场,皆对这种销售模式颇感新奇,并皆选到了心仪的商品。

1955 年,于湖南新化的一家茶叶工厂中,两位女青年正专心致志地制作红茶。

二人面庞展露愉悦的笑颜,显然,她们在自身的工作中满怀热忱。其身后的墙上挂有一张奖状,所书内容为“行动起来,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等词句。

50 年代,民众的娱乐活动同样丰富多样。1957 年,于辽宁鞍山的一处广场中,正在开展精彩的舞狮表演,引得众多围观者。然而,这头狮子显得有些呆萌。

20 世纪 50 年代,福建泉州长途客车站的景象呈现如下。站房之前,停放着两辆公共汽车,众人正在往车顶上安置行李。此类汽车可容纳数十人,于当时乃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1958 年,于广东台山处。一棵偌大的榕树下,汇集了众多农民。他们把自家过剩的粮食,运至此处出售。稍远处,停放着一辆车,想必是收粮食的货车。

20 世纪 50 年代,福建福清。于一处宽敞的办公室中,十余名会计正在专注地核算数据。

他们所运用的此种工具名为算盘。众人皆为算盘行家,手指迅速拨动珠粒,传出噼里啪啦之音。其计算精准无误,速度丝毫不逊于当下的计算机。

50 年代于江苏南京,一位和蔼的老奶奶正在为其小孙子修剪指甲。祖孙二人之间那温馨的亲情,仿若即将满溢于画面之外。

1959 年,于北京密云水库施工现场,众人皆劳作得如火如荼。在照片里,一位年轻的突击队员,身着白背心,推送着满满一车泥土赶赴工地。其干劲满满,面庞之上展露的乃是坚毅的神情。

1951 年,一男子肩挑箩筐欲往集市售卖物品。甫一出家门,其媳便携二子至门口为之送行。男子凝视自家亲人,面庞绽出满足之笑靥。诚然,纵再辛劳亦值矣!

1959 年于青海格尔木,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哈萨克女牧民,手挽着心爱的枣红马。虽为柔弱女子,但其却是杰出的骑手。

1955 年,于江苏震泽,一艘属于国营百货公司的送货船,泊于码头之侧。船上的工作人员,正在将货物从船上搬下。船身棚子处张贴着公司的广告牌,相隔甚远亦能望见,辨识度颇高。

1957 年于广东乐昌,村民着手清扫自家门口区域的卫生。一家人纷纷行动,有人洒水,有人扫地,有人运输垃圾,有人擦拭门框。历经此次大扫除,村庄环境变得整洁干净。

50 年代,春节刚过。在山东莘县,男主人于桌前奋笔疾书,或许是在为新的一年筹谋规划。夫妻二人跟前有四个子女,若置于当下,压力想必极大。

写至文末:回首这些历经 50 年的老照片,每一张均为真实的记载。照片里那些生动的面容,皆似曾相见。刹那间,于他们身上,竟也发现了我们自身的踪迹。短短 70 年,变迁着实巨大。我们庆幸置身于新时代,经济昌盛,民众生活安稳。依旧是那句旧言,心怀感恩,珍视眼前!

图文公社
图文故事,带你走进不同的空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