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鹿城丨他曾创办温州最大的工厂,从实业救国到革命救国,他与妻子领导温州早期革命

文摘   2024-12-05 18:04   浙江  




江心屿是一座英雄之岛。


踏上江心屿,首先映入游客眼帘的便是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该馆共展出了120名浙南革命烈士的事迹,其中温独支成员18人。



100年前,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在城区信河侯衙巷新民小学成立。此后,温独支先烈为革命前仆后继,英勇献身。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毛泽东写下的这雄壮诗句,反映的就是像温独支这些革命先烈的雄心壮志,和他们赴汤蹈火的英雄壮举。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先烈者给世间的生命宣言。

瓯江滔滔,千年不绝。百年革命,沧桑巨变。江心屿见证了东瓯大地的风起云涌,亦见证了革命先烈们的壮丽故事。

1987年4月,谢文锦郑恻尘蔡雄三烈士牺牲六十周年纪念大会(温州日报截图)



郑恻尘
办厂革命,一骑绝尘

郑恻尘(1888—1927),永嘉县表山村人。早在1911年武昌起义,他就奔赴湖北投奔革命军,编在入伍生队上前线作战。1919年,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他抱实业救国之理想,创办中一花席厂。后在谢文锦指导下,与妻子胡识因创建中共温州独立支部(胡识因任书记),共同领导温州早期革命。


 

温州是名闻遐迩的“草席之乡”,但过去仅出产传统的单一品种硬草席。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瓜分政策,在武装侵略的同时,进行经济侵略。当时,日货倾销中国,白银花花流到国外,国内民族工业、手工业都遭到严重冲击。一种日本机织花软席进入,温州草席手工业濒临破产,工人因失业而挣扎在饥饿线上。

郑恻尘看在眼里,愤在心头,决心试制物美价廉的国产机织花软席,以创办实业抵制日货,救国救民,振兴中华,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振中。

为试制软席机,他卖掉老家仅有的十二亩田产、三间半房子,还有家具,筹集资金办厂。为了早日试制机器成功,有时半夜三更起来挑灯夜战,吃饭时还在思考技术问题,妻子劝他先吃饭,他心不在焉,总把筷子伸到饭碗菜盘外边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恻尘历时三载苦寒,终于制成半机械化的制席机,生产出高质量的纱经草纬软席,并发明新的印花染色工艺,将自绘的花虫鸟兽、人物风景移印到草席上。花色品种、质量指标都远远超过日本货。同时,郑恻尘还在温州推广种植细草(软席草),解决原材料问题。

他集资合伙开办“中一花席公司”,为中国第一家花席实业公司。他自任总技师,最盛时工人达到1500人左右,成为温州最大的工厂。自此,温州花席远销上海、北京、南洋群岛,大受市场青睐,日本花席在中国市场销声匿迹。

郑恻尘成功发明温州花席后,有人劝他申请专利,以防他人仿制。他却决然回答:“我制花席,根本不是为自己发财,目的在于利国利民。现在仅我们一家席厂,供不应求,还要远销国外。我欢迎他人一起来办席厂,在技术方面我将予以指导。”不久,在他的推动下,温州又办起9家花席厂,他还特意给其中一家席厂取名“振兴”。面对企业困境,任总技师(股东之一)的郑恻尘提倡减薪,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高级职员工资,但不得损害工人利益。

郑恻尘书写的“中一花席公司墙界”

用“一骑绝尘”来形容郑恻尘的历史功绩,可谓名副其实,恰如其分。不论是创立温独支和参与领导国民运动,还是创办中一花席厂,实现实业救国,他总能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先人一步,奋勇前行。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他更是斗智斗勇,不畏牺牲,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王金娒
卖绡出身,农民一哥


王金娒(1895—1930),又名黄景铭,出生于瓯海区三垟街道黄屿村人,以挑卖丝线为业。1926年12月入党,曾任中共浙南特委委员、中共浙江省委候补常委、中共永嘉中心县委书记。

 

王金娒参加革命后,一边做丝线生意,一边从事革命工作。他与王国桢、李振声一起在永嘉上下河乡发动群众,组织“雇农会”、“贫农会”、“插田会”,建立农会组织,宣传和实行“二五减租”,进行抗租、抗税、抗丁、抗捐等一系列斗争。

1927年5月起,王金娒先后到慈湖、永瑞边等地开展农运工作。这年12月,他的妻子不幸病故。当时由于重任在身,妻死半个月后他才回家处理家事,将5岁的女儿托付给弟弟抚养。从此,他更是义无反顾地投入革命工作。

1930年2月起,王金娒组织农民赤卫队,发展武装力量,配合浙南红军的活动。率领永嘉莲花心村农民赤卫队,组织领导了新桥暴动,缴获新桥国民党警察所的武器。5月,率领农民赤卫队编入红十三军。

同年7月8日,中共永嘉中心县委在梧埏慈湖的北村召开会议时被敌侦探发现,王金娒等人在慈湖南堡村不幸被捕。他被押送去国民党浙保四团时,沿途高呼口号,厉声痛骂国民党,谴责他们背叛革命、屠杀人民的滔天罪行。在浙保四团团部,王金娒凛然正色道:“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不会出卖自己的同志。今天既然落在你们手里,就任凭你们枪毙杀头!”敌人从他嘴里审问不出一点共产党的线索,恼羞成怒,于当天晚上8时下令杀害王金娒。

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王金娒仍然向人们宣传土地革命的道理,高呼“农民革命万岁”、“红军万岁”等口号。押送的士兵为阻止他宣传,用一条麻绳把他的嘴捆缚起来,但他仍挣扎着呼喊革命口号。沿途群众被他的英雄气概打动,群情激愤。反动派特派了两个连保安队,在刑场紫福山麓(华盖山麓)警戒,不许群众围观。

王金娒牺牲后,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的死者王金娒同志》的纪念文章。
 
《红旗日报》报道


陈卓如
散尽钱财,一心革命


陈卓如(1904—1932),瑞安市凤山人(现塘下镇陀山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建立驮山农民赤卫队,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斗争。曾任红十三军一团(师)副团长和瑞安游击队队长、中共瑞安县委委员等职。1932年2月,因叛徒出卖负伤被捕,在解押至梧埏途中,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大革命失败后,陈卓如回乡在农民中发展党员,先后建立驼山、后岗底、李山、花台等党支部。1928年2月,根据瑞安县委指示,他以龙溪小学校长身份为掩护,在沈番等地发动农民闹荒暴动,建立“农会”、“插田会”、“无田会”等群众组织。

1928年3月5日,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会通过议案,指示瑞安:“从杀戮豪绅地主的红色恐怖以至于武装的游击战争,并扩大游击战争的区域,以达暴动之路。”于是,陈卓如开始着手农民赤卫队的筹建工作。

陈卓如把自己的家楼作为农民协会和赤卫队的活动场所,又变卖场地,集资1000银元,作为赤卫队购置枪支的经费。四月间,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创建了一支50余人的驮山农民赤卫队,陈卓如任队长,李振声负责政治工作。这支赤卫队虽仅以大刀、长矛、两头叉、土马枪等为主要武器,却象征着广大农民的觉醒,显示了农民作为民主主义革命主力军的意义。陈卓如为这支新生的农民武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亲自为它制作了斧头镰刀的队旗,制定了约束部队的条文,提出了“劫富济贫,没吃的跟我来”的口号。当时,驮山周围各村和丽岙、白山一带的农协会,也闻风而动,纷纷组织起农民武装。不久,在党的领导下,又扩编为塘下农民赤卫队。

赤卫队建立后,急待解决的是装备问题。陈卓如认为必须主动出击,缴获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1928年深秋,他前往仙降阁巷,和当地支部书记陈大中周密商讨之后,袭击了阁巷团前盐警所,缴获了一批枪支的弹药。接着,又攻打了场桥盐警所。这时,永强贫苦农民王阿桃、王塘娒等赶到驮山,向陈卓如诉说:当地大恶霸王国希占有土地千亩,豢养一批打手,独霸一方,草菅人命,作恶多端,请求赤卫队去为民除害。陈卓如与雷高升商议后,一起率部奔赴永强,惩处了王国希,广大群众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1927年春,根据温独支指示,陈卓如回乡与其弟一起开展农运工作。


丨来源:孤屿志


推丨荐丨阅丨读


i鹿城
千年东瓯国,诗画白鹿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