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又出阴招

时事   2025-02-01 21:18   北京  
1月8日,美国进出口银行董事会批准了一项新的融资工具,旨在支持供应链,减少美国对中国关键矿产和稀土元素的依赖。这意味着美国金融机构与当局一道,正在试图削弱中国在相关领域的优势,在供应链方面孤立中国,打乱中国的产业发展节奏,在国际经济竞争中限制中国的发展空间,从而维持美国自身的全球霸权地位。
然而,美国当局和金融机构大力推进的“供应链弹性计划”,虽然有着明确的经济利益诉求与地缘政治考量,并正在采取一系列貌似全面的举措,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从整体来看,这一计划要达到其预期效果和目标,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
一、根本意图:地缘政治与利益的交织

(一)地缘政治博弈

美国当局长期秉持冷战思维,将中国视为其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主要竞争对手。在经济领域,美国企图通过“供应链弹性计划”对中国进行遏制。美国当局认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制造业和关键矿产领域,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资源供应能力使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拥有较大影响力。美国通过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减少对中国产品和资源的依赖,试图削弱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阻碍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美国对中国的芯片产业实施一系列制裁措施,限制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和设备,同时推动“供应链弹性计划”,鼓励美国芯片企业将生产和供应链向其他国家转移,以减少中国芯片产业对美国技术的依赖,进而遏制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维护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霸权地位。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行霸权主义,试图通过控制全球供应链来巩固其霸权地位。美国金融机构参与推动的“供应链弹性计划”,旨在重新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将盟友和伙伴国家纳入其中,形成一个排外性的经济联盟。美国通过与欧洲、日本等盟友合作,在关键产业供应链上达成共识,共同制定规则和标准,排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参与。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美国在经济上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还能在政治上加强对盟友的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中形成统一阵营,巩固其全球霸权地位。在“五眼联盟”框架下,美国与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新西兰等国在情报共享、经济合作等方面紧密协作,如今又试图通过“供应链弹性计划”,进一步加强在关键产业供应链上的合作,共同对抗所谓的“外部威胁”,维护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

(二)经济利益驱动

从经济视角出发,美国金融机构支持并推动“供应链弹性计划”的首要目标便是保障美国关键产业的资源供应。在全球产业链中,关键矿产资源如锂、钴、稀土等对于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而言至关重要。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锂、钴等是制造动力电池的核心材料,美国本土此类资源的储量虽有一定规模,但在开采技术、成本及产量上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产业需求。通过该计划,美国金融机构助力本国企业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所谓“可靠”资源供应国的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确保这些关键矿产资源能够稳定、持续地流入美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基础,降低因资源短缺导致的生产停滞风险。

在全球化背景下,成本控制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美国金融机构期望通过重新布局供应链,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至劳动力成本较低、资源丰富且政策优惠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优化供应链物流环节,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损耗,以此降低企业的整体生产成本。美国服装企业为降低成本,将生产环节转移至东南亚国家,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大幅削减了生产成本,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优势。美国金融机构也期望通过“供应链弹性计划”,为美国企业创造类似的成本优势,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速度是企业立足的根本。美国金融机构通过推动“供应链弹性计划”,支持美国企业与全球顶尖供应商合作,获取最先进的技术和原材料,加快产品研发和创新进程。在半导体领域,美国企业与日本、韩国的供应商紧密合作,获取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和材料,不断推出性能更强大、功能更先进的芯片产品,巩固了美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领先地位,进而提升了美国企业在全球科技产业领域的竞争力。

二、具体做法:多管齐下构建新供应链格局

(一)融资支持与激励

美国进出口银行在“供应链弹性计划”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相关项目提供了大规模的资金支持。有数据显示,自该计划启动以来,美国进出口银行已批准了数十亿美元的贷款和担保额度,用于支持美国企业在关键矿产、半导体等领域的供应链项目。这些资金被精准投入到从“可靠”国际合作伙伴处获取关键矿物和稀土元素的项目中。美国一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计划在澳大利亚投资建设一座锂矿开采和加工项目,以确保其生产所需的锂资源供应稳定。美国进出口银行通过“供应链弹性计划”为该项目提供了数亿美元的低息贷款,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推动了项目的开展。

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美国当局还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供应链重塑。在税收方面,对于参与“供应链弹性计划”且符合特定条件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延期缴纳的优惠政策。在补贴方面,针对企业在供应链调整过程中的设备更新、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等环节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美国当局对一些将生产环节回迁美国本土的企业提供了高额的设备购置补贴,帮助企业降低了设备更新成本,提高了企业回迁的积极性。

(二)国际合作与联盟

美国当局积极拉拢盟友,通过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试图构建一个所谓“可靠”的供应链体系。在多边层面,美国主导发起了多个供应链合作倡议,如“印太经济框架”中的供应链合作机制。在这一机制下,美国与印度、日本、韩国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等共同探讨供应链韧性建设,推动在关键产业领域的供应链合作,旨在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构建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区域供应链体系。美国还推动了“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等10个经济体,共同致力于确保关键矿物的生产、加工和回收的安全与稳定,加强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上的合作与协调。

在双边层面,美国当局与众多盟友签订了一系列供应链合作协议。美国与日本在半导体领域达成了深度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投资研发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加强在芯片供应链上的协作,试图巩固美日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领先地位,同时削弱中国在半导体供应链中的影响力。美国与韩国也在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产业领域展开了紧密合作,通过技术共享、投资合作等方式,构建更加紧密的供应链合作关系,保障相关产业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安全。

(三)政策引导与干预

美国当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企业调整供应链布局。美国当局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等方式,明确鼓励企业将供应链向本土或所谓“可靠”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此前,拜登当局发布行政令,要求对美国关键产业供应链进行全面审查,并推动相关产业供应链的本土化和多元化。在半导体产业,美国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在美国本土建设芯片制造工厂,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了英特尔、台积电等半导体巨头纷纷宣布在美国投资建厂计划。

美国当局还对特定产业和地区给予重点支持,以促进供应链的区域化集聚。在产业方面,对于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关键产业,美国通过提供研发资金、设立产业园区等方式,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逐步形成产业生态体系。在地区方面,美国对一些经济欠发达但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如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劳动力培训补贴等,吸引企业将生产环节布局在这些地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供应链的分散化和区域化布局。美国在其中西部地区设立了多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吸引了大量制造业企业在该地区落户,促进了当地供应链的发展和完善。

三、前景分析: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一)面临的挑战

1.经济成本高昂:实施“供应链弹性计划”意味着美国企业需要重新构建供应链体系,这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在采购环节,从所谓“可靠”国家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可能由于这些国家的资源稀缺、生产能力有限等因素,导致采购价格大幅上涨。从运输角度来看,新的供应链布局可能使运输距离变长,运输路线更加复杂,从而增加物流成本。美国企业从东南亚采购原材料,相较于从中国采购,运输成本可能会增加20%-30%。此外,为了实现供应链的本土化或区域化,美国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新的生产设施和产能。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美国在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产业建设新产能的投资将高达数千亿美元,这无疑将给美国企业和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2.供应链断裂风险:打破原有的供应链体系并非一蹴而就,在过渡过程中,极有可能引发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原有的供应链经过多年的磨合与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和高效的运作模式。当美国企业试图转移生产环节或更换供应商时,可能会面临新供应商生产能力不足、质量不稳定、交付延迟等问题。在新冠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遭受重创,美国部分企业试图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至其他国家,但由于新供应商无法迅速满足生产需求,导致企业出现了严重的原材料短缺和零部件供应不足的情况,生产被迫停滞,进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市场份额。这种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不仅会对企业造成短期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影响美国相关产业的长期发展。

3.国际合作困境:美国虽积极拉拢盟友参与“供应链弹性计划”,但盟友之间存在着诸多利益分歧,这使得构建统一、高效的供应链合作体系困难重重。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各国在供应链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在“印太经济框架”中,印度希望通过参与供应链合作吸引更多的投资,提升本国制造业水平;而日本则更关注在高科技领域的供应链安全,确保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稳定供应。这种利益分歧使得各国在制定合作政策、分配资源等方面难以达成共识,从而降低了供应链合作的效率和协同性。此外,一些盟友国家也担心过度依赖美国会损害自身的经济主权和利益,因此在参与合作时持谨慎态度,这也进一步阻碍了供应链合作体系的有效构建。

4.中国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难以完全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中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了从原材料生产到零部件制造,再到产品组装的全产业链环节。这使得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满足大规模、多样化的生产需求。中国在电子、机械、化工等多个领域的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能够为全球市场提供丰富的产品选择。中国还具备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和庞大的消费市场,这为供应链的高效运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重超过28%,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美国企业如果完全切断与中国供应链的联系,将面临产品供应不足、成本大幅上升等问题,甚至影响到美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二)可能的走向

1.局部调整与优化:鉴于面临的诸多挑战,新上任的特朗普当局可能会在部分关键领域进行有限的供应链调整。在半导体领域,美国当局可能会继续加大对本土芯片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芯片制造产能的本土化。美国可能会加强与日本、韩国等盟友在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半导体供应链联盟。在关键矿产领域,美国会进一步深化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资源丰富国家的合作,确保锂、钴、稀土等关键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但这种调整将是局部的、渐进的,不会全面推翻现有的全球供应链体系,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完善,以降低供应链风险,提高供应链的弹性和安全性。

2.妥协与合作并存:随着美国在推动“供应链弹性计划”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现实困难,特朗普当局可能会在某些方面重新寻求与中国的合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较高,完全“脱钩”并不现实。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时,中美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空间。美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满足市场需求,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虽然美国当局出于地缘政治等因素考虑,不会完全放弃对中国供应链的遏制政策,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妥协与合作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美供应链关系的重要特征。
星火下南洋
星火在手,天下我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