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致知”品牌介绍
“明理致知”品牌项目诞生于2020年12月,始终以专业认知为根基,聚焦学术调研,致力于找真问题、做真研究、听“真声音”、做“真服务”。
“明理致知”致力于推进理论学术知识与法治实践的结合,在现实中进一步领悟法治的精髓,为基层法治建设贡献力量。鼓励同学们走出书斋,发现真问题,注重真思考,通过调研实践去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通过访谈调查去检验自己的理论假设。
“明理致知”成果荣誉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2021年,项目组接续学期中清北人法航五所高校联合法援活动,前往贵州丹寨开展实践,对接当地政府,进行以行政许可处罚与复议诉讼等为主题的报告,获得高度评价。寒假,“权利信使”普法支教子项目,背起行囊,走进基层。两支支队分赴四川、福建,精心准备普法教育与人格塑造课程。实践过程中,支队还发展了福建三明、四川康定两个潜在实践基地。
2022年,“明理致知”从纯粹专题调研转向多方向融合实践。各支队聚焦学术前沿、回望基层法治、开阔基层视野,认知专业,反哺社会。暑假,贵州遵义支队走进校园,基于双减政策和教育相关理论以及现实状况,发掘当地高中教育模式;“和美顺兴”支队,走近乡村了解基层治理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思考法制建构与经济发展二元互动关系。
2023年寒假,“明理致知”品牌项目实践支队立足中国法治建设现状,聚焦法治发展前沿,从法治建设调研、新兴产业研究、基层普法宣讲、时事热点聚焦四个角度出发,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参访、学术研究、服务建设活动。同时支队在雄安开展普法宣讲支教,在实践调研中感悟国情民情,在基层一线中深化法理认知,以助力青少年普法教育、建构青少年法治观念为使命。
2024年暑假,实践支队“彝涧清心”走近留守儿童,开展反校园欺凌等普法讲座,呵护学生成长。同时,2024年初品牌支队前往河南省淮滨县调研,发现当地网络诈骗时有发生,学生们的素质拓展课程也较为有限。因此,暑期“清雨润淮”支队对淮滨县进行回访,针对性开展反诈宣讲,并给当地中学生带去趣味课程。
坚守为人服务、捍卫公正的初心,创新与时俱进、立足实际的成果,“明理致知”品牌项目一直支持实践支队往返书斋与田野,出没理想与现实,学思互鉴,明是非,辨事理,获真知!
“明理致知”寒假实践招募
实践主题与形式
实践主题:
社会实践可重点围绕——“回首初心路”“问道现代化”“‘清’年系民生”“‘清’年爱劳动”“青年命运共同体”等主题开展调研、专题调查、服务建设、等各种类型的实践。
实践形式:
鼓励以班团集体为单位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筑牢思想根基,促进班团集体成员充分交流提高凝聚力。鼓励班团集体在实践中做到同学全覆盖,真正落实“不落下一个同学”,对以班团为单位的实践支队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
实践成果相关
实践成果:
鼓励实践支队以SRT,挑战杯等形式实现实践的成果转化。
“明理致知”作为法学院实践工作的一张名片,象征着明理人躬行实践、着眼现实的态度。一届一届明理人积极参与“明理致知”品牌项目的实践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招募要求
专业背景:
原则上要求清华大学法学院本科生,欢迎其他院系同学报名参加。
实践意愿:
有较强的实践意愿,对明理致知品牌项目主体感兴趣。
能力要求:
具备较强的实践调研能力,欢迎有丰富社会实践和学术调研经验者。
欢迎扫码加入2025年寒假法学院“明理致知”实践交流群,重要通知将在群内发布。
排版 | 沈朔宇
审核 | 江海燕 吴玙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