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新时代社会工作方位

文摘   2024-12-20 17:28   江苏  



锚定新时代社会工作方位

作者:冯仕政 魏钦恭 


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各项社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面向未来的社会工作新思想、新理念正在确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为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社会工作的发展进入全面提升的新阶段。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本文将从社会工作作为国家政治议程的逻辑起点出发,从“社会工作是什么”“社会工作干什么”以及“社会工作如何干”三个层面,为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社会工作提供学理思考。

有机统合多界面任务

新时代社会工作在党的政治议程上有着清晰的战略定位、明确的总体布局以及具体的工作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新时代社会工作是先被党和政府提上政治议程,进而改变和塑造了学术议程的。但应该承认,目前在学术界和实务界对社会工作是什么、社会工作做什么等问题的理解,往往缺乏一个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的理论概括。对此,首先可以对以下两个争议较多但未有共识的问题进行简要辨析。

一个问题是,作为国家政治议程的“社会工作”(society work)与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social work)是什么关系?

很显然,202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所指的“社会工作”与学界所讲的“社会工作”有很大的不同。许多人都已发现这一点,并试图说明两者之间的区别。但目前既有论说,或言语佶屈聱牙,或逻辑缠绕不清,仍不得要旨。实际上,党的社会工作是“大社会工作”,社会学通常讲的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中央讲的“大社会工作”等于政治工作+群众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在这里,政治工作包括基层政权建设、民营企业党建、社会组织管理等内容;群众工作包含社会矛盾调处、人民建议征集、志愿服务动员等内容;“专业社会工作”则包括弱势群体帮扶、个体发展赋能等内容。如果把专业社会工作简称“专工”,大社会工作简称“社工”,那么,对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定位,可用如下关系来概括:社工=政工+群工+专工。

更进一步地说,社工与专工,或者说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大社会工作的基本循环是:“社会—个体—社会”,即从增强社会活力和秩序的目标出发,通过着力发展个体能力、增进个体福祉,最后实现社会更好的秩序、更大的活力。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循环是:“个体—社会—个体”,即从发展个体能力、增进个体福祉的目标出发,通过改变周边社会生态和环境,更好地发展个体能力、更好地增进个体福祉。两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一样,但核心问题都是调整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使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大社工与小社工是既相反又相成,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小社工有助于大社工落实、落细、落专,而大社工有助于小社工走正、走远、走宽。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是活化和优化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联结和团结,促进发展与秩序的良性循环和有机迭代,核心目标在于保持社会稳定、涵育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

由此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新时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板块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对于这一问题,从社会工作的外延上讲,可以看作是一种“结合界面”的工作。所谓“界面”就是不同主体和要素在联结交互等实践过程中所构成的领域或场域,结合界面即有效衔接、有机统合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领域,并在此过程中开展倡导性或化解性两个方向的工作。对此,可从两个范畴出发来理解:一个范畴是社会工作的方略是提倡、建设还是化解、限制;另一个范畴是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体制内的国家和政府,还是体制外的社会和市场。基于此,第一块界面的任务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基层政权建设和人民建议征集等,这主要是针对体制内的,以倡导性、建设性为主。第二块界面的任务是志愿服务和“两企三新”的党建工作等,这主要是针对市场和社会,也以倡导性和建设性为主。第三块界面的任务是人民信访工作等,这主要是针对体制内的,但以化解性为主。第四块界面的任务是前文所讲的专业社会工作,主要是针对市场和社会,同样具有化解性特征。而中央社会工作部和各级社会工作部门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分散在各个角落、各个部门、不同界面的工作统一衔接、统一管理。

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

要充分把握新时代社会工作的重点和方向,还需要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的本质和特征。或者说,既然社会工作以社会为工作对象,自然需要一种“社会”视角来看待和解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问题。

众所周知,“社会”作为一个概念,是非常晚近才引入中国并被广泛使用的。无论界定多么驳杂,在广义上指的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狭义上则指的是那些自发自愿、具有游离性的人的集合。无论是在哪个意义上,社会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现代化的产物。那么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第一,它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物理结构,也没有一个必然的组织关系;第二,由于人和人的关联方式是高度开放和灵活的,从而社会是即时连接、即时反应的。正是在这些意义上,“社会”实际上体现在各种结构化、正式化的组织之间的“夹缝”中。夹缝生长既是社会活力和社会意义所在,同时也是社会张力所在。

由此来看,社会工作干什么,怎样来建设社会、治理社会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张力变成活力,让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活力与秩序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的就是要把握社会内部的这一根本性张力,即联结与团结的张力,或者说社会性与公共性的张力。进一步而言,社会秩序不是天生、天然的,是需要治理、建设的。建设和治理,就是让人们从联结走向团结,从社会性走向公共性,让活力和秩序能够有机平衡。一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都需要以社会联结、社会团结为基础。只有这样,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社会工作就是要让社会活力不断奔涌、社会团结不断夯实,在活力与秩序的有机平衡中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定位、新内容、新手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新兴领域迅速发展,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和创新社会工作的主基调,决定了我们必须以“新”为突破点,用“新”来打破旧有的局限与束缚。同时,要以“新”为发力点,带动社会工作在理念、组织模式和方法等各方面的系统性革新与提质增效。

那么社会工作当如何把握这个“新”?一是新定位。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实现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新发展阶段,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需要把社会工作放在更高、更突出的位置上把握。就是要从重物的设施建设阶段迈向重人的社会建设阶段,从求“富”向育“仁”转变,从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和激发市场活力向厚植社会和增强社会活力转变。二是新内容。要逐渐从小治理转向大治理,从面向社会角落的治理转向面向社会衔接处的治理。也即从面向社会弱势群体,发挥拾遗补阙、社会兜底功能的治理,转向面对整个社会系统,把社会各个板块有机衔接与整合起来的治理。三是新手法。就是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推进新时代社会工作就是建设一个活力与秩序有机统一的现代化社会。面向这一发展目标,共建解决了发展的所有权问题,共治解决了发展的参与权问题,共享则解决了发展的收益权问题。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机统一,也就做好了新时代社会工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理论网

编辑:李   煜

审核:李   荣


泗洪社会工作
由中共泗洪县委社会工作部主办,宣传推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两企三新”领域党建工作、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和志愿服务等工作及相关政策,通过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新时代泗洪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