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基层党建亮点速递(二)!

教育   2024-12-07 18:04   安徽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学校基层党建“品牌攀登”计划,进一步总结和宣传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着力打造“一学院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工作品牌,学校党委决定选树、宣传一批基层党建优秀案例,供全校各基层党组织交流学习。现推出基层党建工作优秀案例(二)。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播音主持党支部: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推升教科研孵化


新闻与播音主持党支部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抓手,力求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好讲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教学方面,支部党员1位党员全国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3人长三角智慧教学大赛第一名4人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位省级课程思政名师3个课程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支部还创新教学形式,组织“老马与小新——新闻学子对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论坛,与安徽日报合作共建全省首个“高校时评组”,指导学生发表时政评论28篇。2021年支部成员马梅带领学生开展鄂豫皖晋四省大学生红色经典阅读,吸引超过12万大学生在线观看。在科研方面,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著6部,发表论文89篇,支部成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等发表理论文章4篇





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第二党支部:深学细照笃行雷锋精神,打造学生成长的三维“π”空间


“雷锋驿站”源起数学与统计学院“信仰立德”系列讲座活动,八年多来,“雷锋驿站”党建品牌项目聚焦党建引领,着力打造学生成长三维“π”空间。项目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奠定思想引领“原点”,以点带面强信念、以面促建树标杆,构筑“思享π”;延伸理论学习“横轴”,开展“经典共读”“理论共讲”近30场次,受众近3000人次,打造“共享π”;深化能力提升“纵轴”,斩获各类专业学科竞赛200余项,着力涵养志愿精神,累计开展各类服务20000余小时,搭建“创享π”;拔高实践求真“竖轴”,注重理论与实践融合共促,推进“悦享π”等内容,积极响应学校“三大行动计划”决策部署。项目事迹获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近400次,助力学院获评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教育部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感动师大”校园精神文明十佳事迹,已成为全体师生党员的学习乐园、战斗堡垒和实践平台,有力推动了学院党建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效。




地理与旅游学院旅游本科生党支部:“五微五计划”党员教育培养工程 筑牢育人战斗堡垒


旅游本科生党支部创新推出“五微五计划”党员教育培养工程。围绕“微党课”培训计划、“微典型”培养计划、“微分享”领航计划、“微服务”行动计划和“微积分”激励计划等五个部分,着力将党员教育培养工作做实做细。立足该项目,支部打造“送党课到实习点(实践地)”“总书记的红色足迹”红色旅游智慧地图“手绘祖国 红心向党”课程思政校园活动等一系列品牌活动。累计汇编“微党课”讲稿70份80余万字;录制红色教育宣传视频51个,时长600余分钟近10万人次浏览点赞。支部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养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安徽省“百优”大学生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典型,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获得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项共计102项149人次,多名毕业生党员志愿赴西藏等艰苦基层地区工作。相关事迹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生态与环境学院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四个创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特色,致力于打造党建工作与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以实际行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强化理论学习创新,注重党员教育学习的针对性、互动性、实效性,建立党员交流学习机制,近三年开展党员交流研讨50多次;组织党员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入基层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和实践。强化共建模式创新,支部与新兴社区结对共建,围绕“五个一”行动,组建先锋队伍,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共同推动绿色社区建设;强化科普活动创新,支部与“蒲公英环保学校”社团合作,通过标本展览、科普讲座等形式,定期深入中小学、社区开展科普教育,宣传和践行生态环保知识理念。强化保障机制创新,优化支部管理,成立生态调研、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等小组,激发组织活力。建立激励机制,将党员工作表现纳入党员评价体系。




机关党委教务处党支部:党建引领 教务护航 以“四个一”化解师生“急难愁盼”


教务处党支部坚持“以师以生为本,唯实唯新是求”的工作理念,以“四个一”化解师生“急难愁盼”,以优化工作流程破解难题,力争实现“解剖一个问题,服务一类师生”,切实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一个问题:针对日常工作中一些反复咨询的同一个问题,进行归类和专题研讨,并形成问题清单。截至目前,支部累计整理师生高频次咨询问题29个一份清单:认真梳理同类问题缘由和解决流程,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问答清单”的形式集中发布。截至目前,支部发布问答清单3份,建设师生服务信息平台2个一次座谈:针对跨学校、跨校区、多部门的师生问题,教务处党支部坚持协同推进,通过“送上门”的座谈会,深入师生听取建议,协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截至目前,支部送上门召开集中座谈20余次一类师生:针对特殊类师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务处党支部坚持“以师以生为本”,多方联动,提供个性化服务,一人一策解决难题。截至目前,每年服务特殊类考生26人次,解决毕业校友个性化问题100余个




机关党委学生处党支部:“五学”联动,让民族团结的“石榴园”红起来


学校现有边疆生142人,师范生占比超过80%,毕业去向主要为返回新疆、西藏等地从事基础教育工作。针对学情生情,学生处党支部将边疆生的教育培训作为党建工作重点项目,通过“理论领学·强基”“结对伴学·提能”“暖心助学·护航”“实践固学·增效”“典型促学·示范”,旗帜鲜明强化边疆生爱党爱国意识,上好边疆生的“党课”“思政课”,让边疆生在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专业能力提升、文化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护航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五学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开设了7期专题党课培训班,组织开展主题教育50余次、实践活动200余场,教育培训边疆生700余人次。边疆生递交入党申请书85人,累计发展党员13人4名边疆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阿卜来提·阿卜力克木等优秀边疆生代表。项目获批安徽省新疆内地班专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入选学校十佳党建工作案例




机关党委档案馆党支部:实施“红杜鹃”工程,将红色资源融入育人实践


档案馆党支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推进“红杜鹃”工程,积极构建红色文化的记忆场与教育场,精心打造“红色载体”,先后出版4部口述丛书和6部档案资料选编,采集影像资料100多集,征集声像档案、实物档案数千件,丰富多类型育人资源;扎实开展“红色教育”,举办了系列重大红色主题展览,开办“红色课堂”达100多学时,校史馆年接待量近万人次,组织形式多样的红色研学活动,拓展全方位育人途径,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筑牢建强“红色堡垒”,切实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校史宣讲团学生社团作用以及校史研究中心科研平台作用,凝聚起立体化育人合力,有力推动了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形成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要目标,弘扬红色文化和师大精神两条途径,实现与思政课程、校园文化、红色实践活动相融合的“一主两翼三融合”的党建育人模式,努力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2024 年红色资源育人基地建设项目成功入选安徽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




附小党委:“一体推进 分类建构”学校党团队一体化育人行动


附小党委实行“一体推进 分类建构”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方案,把团建和队建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工作总体布局,聚焦为党育人的主责主业,强化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引领作用,突出党建带团建,不断提高团、队组织接续培养质量,确保全团育人、全队育人工作取得实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附小党委聚焦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在“领导机制、政治培育、组织衔接、实践教育、队伍建设、集团共建”等六个方面下功夫,着力健全一体化育人领导机制;加强一体化政治培育;强化党、团、队组织接续;加强一体化实践教育;加强团、队工作者队伍建设;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集思广益共建一体化育人创新机制,积极推进构建中小学校党团队协同育人机制的集团化实践研究,着力培养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END



往期推荐





来 源 | 党委组织部

编 辑 | 刘镕嘉

校 对 | 刘   雪 

责 编 | 郭   梦

编 审 | 田   超


安徽师范大学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联系邮箱:ahnudwxcb@163.com

安徽师范大学
该平台旨在为校内师生、学生家长及校外考生、校友、媒体及社会各界人士传递校园文化资讯和鲜活的校园生活等方面的图文信息,敬请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