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三代摆渡人的世纪见证

时事   2024-12-23 09:13   福建  


  木兰溪流域曾经唯一岛村的变迁——



三代摆渡人的世纪见证




  冬至前夕,一辆载着25名马来西亚侨胞的大巴驶入华亭镇园头村。他们是昔日“下南洋”的园头乡亲的后代,多是首次回乡。


  “过去没有桥,出入园头村只能乘船……”祖地寻根,“90后”华人华侨新生代听着村里90岁老人介绍摆渡往事,深被吸引。


  园头村曾家是村里渡工专业户,接续三代运送村民出村入村,跨越百年时光。如今,渡口不复存在,但摆渡人的过往,一直未被遗忘。


  76岁的曾元杰是曾家最后一代摆渡人,他收藏着两件摆渡物证:一支老船桨,一本渡工证。


  三代摆渡人,见证了园头村的渡口兴衰,见证了莆田“母亲河”木兰溪沧桑之变。



▲曾元杰珍藏着老船桨和渡工证


(一)



  园头,木兰溪畔的小村庄。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一场台风暴雨引发了木兰溪特大洪水。洪水涌入园头村,“撕”开了一条新的溪道,与原有的木兰溪道一起将村庄环绕,园头成为木兰溪流域唯一的溪心岛。


  曾元杰的祖父曾阿荣原是木兰溪上的渔民,园头村变成岛村后,他兼任渡工,划船载着村民进出。


  长年“水上漂”,他深谙摆渡门道,“平流撑竹篙,湍流划船桨”,留下“祖传秘籍”。


  记者采访时,曾元杰手持爷爷留下的老船桨说,摆渡人的功力尽在划桨之间。每当台风暴雨来临,木兰溪水位上涨,摆渡不仅需要强劲的臂力,更需要精准的角度计算,才能确保安全。


  溪上颠簸数十载,风吹日晒,雨里浪里,曾阿荣老了,曾元杰的父亲曾秀子接过船桨,成为园头村的第二代摆渡人。


  新中国成立前,这个方圆仅1平方公里的岛村,居住着500多户人家,2800多人口,可耕地仅有300亩,人均不足一分地。频繁的木兰溪水患,限制了农业的发展,村民们不得不想方设法维持生计:有的在溪边芦苇地开荒种植甘蔗、地瓜;有的乘船到对岸山下栽种龙眼和杂粮;有的制作线面贩卖。


  辛勤劳作,可许多村民仍然吃不饱、穿不暖,只好背井离乡,“下南洋”是谋生的重要出路。“下南洋”的乡亲在当地割橡胶、修自行车,筚路蓝缕,许多人创下了丰厚的家业。


  对于另一些村民而言,用知识改变命运,是另一条“出路”。作家曾元沧告诉记者:“1962年,我就是乘坐曾秀子的渡船过木兰溪,前往上海求学的。”他就读于复旦大学,曾是《新民晚报》高级编辑。


  园头村人陈思娟说起童年最难忘一幕:“我们兄妹出岛读书,周末回岛。每次奶奶都站在渡口,看着我们上船下船,生怕出事。”


  曾元杰回忆父亲摆渡的情形:“刚送一批学生到对岸,回来时渡口又聚集了几十人。遇到上游溪水暴涨的时候,必须紧紧握住船桨,保持高度警惕,万分小心。每到这时,父亲总是忧心忡忡。”


  一条小小的渡船,载满离愁、乡愁,却怎么也载不动摆渡人因风雨无常而时时担惊受怕的心愁。



▲木兰溪治理迎来25周年之际,曾元杰下溪用祖传船桨划船,首次进行“自驾游”,感受园头村变化,为自家三代摆渡留下“纪念”


(二)



  1964年,曾元杰子承父业,成为第三代摆渡人。


  他接过那把斑驳的老船桨,这不仅是一件传家宝,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它陪伴着曾元杰,日复一日地摆渡村民进出岛村。


  “记得有一次下大雨,木兰溪水湍急异常,一名孕妇临产,必须紧急过溪送往外面的医院。”提起这次经历,曾元杰至今仍心有余悸。“我和两位村民分别在船头、船中和船尾齐心协力划桨,总算平安地将孕妇送出村”。


  有一个时期,在南洋发家致富的侨胞纷纷返乡盖房,并带着园头村的特产桂圆、线面外出,预约摆渡的人络绎不绝。为了运输建材入村和土特产出村,曾元杰应接不暇,不堪重负。


  一人一船一桨,运送的速度显然无法满足需求。“如果能修建一座通往外界的桥,变水路为陆路就好了。”这是他和全村人共同的心声。


  1985年,上级政府拨款12.8万元人民币,加上园头村89位侨胞和62位村民的捐资,大桥建设项目启动。施工期间,溪水几度上涨,增加了工程的难度。曾元杰说,那时他常常一边在渡船上划桨,一边默默期盼着大桥早日完工。终于,在1987年12月,横跨木兰溪、长156米、宽5.5米、三墩四孔的园头大桥建成了。从此以后,出入村庄不再依靠摆渡了。


  曾元杰“失业”了,但他很开心。



▲这支斑驳的老船桨,既是曾元杰家的“传家宝”,更诠释着绵延不绝的木兰溪故事


(三)



  路通了,可水患的威胁仍在。每当台风暴雨来袭,洪水就会淹没桥面,园头村又会变成“岛村”。村民们对此真是一筹莫展,何时家门口才有长远的“出路”?


  木兰溪干流总长105公里,为全省八大河流之一。作为莆田“母亲河”,千百年来,木兰溪治理,是历代最得民心的工程,也哺育造就了享誉遐迩的“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一方人文。可是,全流域标本兼治水患,谈何容易?


  1999年10月,第14号超强台风在莆田引发了历史罕见的暴雨洪水。灾情牵动了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的心。他指出:“是考虑彻底根治木兰溪水患的时候了!”


  从此,改变了包括园头在内的木兰溪沿岸受灾村的命运。


  同年12月27日,木兰溪治理工程正式开工。如今,曾元杰仍清晰记得电视播出习近平同志接受记者采访时那掷地有声的话:“使木兰溪今后变害为利、造福人民。”


  “当时听到这样的话,我一下子眼眶湿润。”抚今追昔,曾元杰很是感慨,“一晃25年了”。


  据市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技术科科长郑日敏介绍,乘势而为,此后园头村建设了长2315米的堤防,将防洪标准从不足5年一遇,提升到了20年一遇。


  如今,矗立在堤顶路的园头水闸已是村里的地标。不远处,除原有的园头大桥外,还新建了万坂大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飞彪告诉记者,再过不久,还有木兰大道建成通行,村里又将多一条连接外界的大通道!



▲曾经靠渡船进出村的园头,如今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等的“源头”,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四)



  木兰溪治理后,园头村面积扩展至4.85平方公里。巩固了堤坝、消除了水患,彰显了生态、活化了资源,畅通了道路、引来了商机。


  园头华丽转身,成为溪畔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入选第一批全国村庄规划示范名单;跻身木兰溪流域乡村振兴桂圆产业重点片区,名冠莆田的特产桂圆畅销上海市场;龙头企业利农集团落户,大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同时,当年乘坐渡船外出求学的学子中,涌现出100多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作家、艺术家等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家乡变样,回乡便利,激发他们故土情,纷纷献智赋能,园头村也有了木兰溪上的“文化绿洲”之称。


  曾家三代摆渡生涯,已成历史。然而,往事并不如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元杰特地找出那支船桨和那本《福建省渡船渡工证书》,当作“传家宝”,深情描述。谈起船桨、渡工证“荒废”后,迎来了越来越好的新生活,搬入了新居,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木兰溪治理25周年了,他说也要留个“纪念”。于是,抱起老船桨,找到一条清理溪面杂物的小船,划动船桨。溪上,体验水清岸绿、白鹭蹁跹、清风拂面,和美家园更加可爱。他说,这是第一次“自驾游”啊,为自己,也为父亲、为祖父。


  三代摆渡人,百年岁月的共同见证。







来源:湄洲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卓晋萍/文 蔡昊/图

编辑:许晨聪 刘永辉 校对:许晓玲

值班主任:陈霖


莆田新闻
新鲜的新闻资讯、服务信息、娱乐大餐每天及时送达;各类活动、各种福利不定时送上!无论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我们都在这里等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