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运同县运相牵,文脉同县脉相连
自平南县梁嵩以一首荔枝诗考中南汉状元后
平南文运宏开,文才辈出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彰显平南县作为“中国诗词文化之乡”的底蕴与魅力
“今日平南”微信公众号
推出《龚州文苑》栏目
旨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美学”
描绘平南新时代的精神图谱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今天我们推出
雷鹤松的作品《哺雏情深,感悟生命之爱》
纯色山鹪莺,本地土话叫必必儿,是广西平南田园间常见的一种鸟类。
形体不大的纯色山鹪莺,喜欢在路边草丛中筑巢,巢离地不超一米高。它们常活动于高草丛、芦苇地、沼泽、玉米地及稻田等地。有几分傲气而活泼,结小群活动,常于树上、草茎间或在飞行时鸣叫。平时在地面附近觅食,觅食环境较开阔,比灰头鹪莺更为开阔。它们的叫声单调而清脆,为 “啧、啧” 声,繁殖期雄鸟善鸣唱。在香港不如黄腹鹪莺普遍。飞行时拖着长尾,显得头重脚轻、缓慢而笨拙,通常飞行一小段距离即躲入灌丛中。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有时也吃杂草种子,是益鸟,被誉为 “庄稼卫士”。
繁殖期在5—7月,进入繁殖季后,雌雄鸟一起共筑爱巢。它们的巢多为囊状和杯状,有点像猪笼草的捕虫笼,非常精致。巢材料一般选择活的巴茅叶或生长茂盛的茅草叶,先从叶基切断叶片,然后撕成宽3—4毫米,长20—30厘米左右的条,带回巢地放置一旁,用喙把悬挂巢体植物叶片钻成横长方形的小孔,通常5—10个左右。或先穿孔再去寻找适宜筑巢的材料,也可能一只钻孔穿线另一只寻找筑巢材料。先构成支架,然后开始编织巢底,逐渐编成上大下小的袋形巢,颇为美观精致。编织到巢口时,则暂停编织,大约以一天的时间改为铺设内垫工作。内垫材料多为禾本科植物干的细根,厚约1厘米左右。内垫铺好后继续编织巢的上部。除苦刺、青蒿、蕨叶不在叶片上穿孔外,其余均要穿孔,但在编织巢时多不再穿孔,而是缠绕在叶柄和小枝条上。个别巢的材料中夹杂稻须、草根和玉米叶,但含量极少,而巢的支架则不会使用这些材料。从发现鸟巢有鸟蛋开始,到雏鸟破壳而出,待雏鸟开始长羽毛并能伸嘴讨食,十多天左右雏鸟就能学习飞翔。繁殖期的雄鸟非常活跃,一边跳舞一边唱歌,目的是获得雌鸟的青睐,达到求偶成功的目的。当入侵者逼近时,它们鸣叫的速度变快、音量变大,其音浪威力让闯入者不得不重新考虑活动区域。目前,气温逐渐升高,生活在湿地及周边区域的纯色山鹪莺开始越来越忙碌了,鸣叫声也更加的欢快。漫步在湖边沿岸,随处可见它们在求偶鸣唱、在追逐吵闹、在衔草筑巢…… 好一派繁忙景象!
雏鸟父母不管风吹日晒,每天轮流找小虫回来喂食雏鸟。由于食物充足,雏鸟成长很快。
纯色山鹪莺的父母如同人类父母一般,为了子女不辞辛劳。在广西平南的田园间,纯色山鹪莺的父母们每日穿梭于草丛之中,不畏风吹日晒,只为给雏鸟寻找足够的食物。它们以昆虫为食,凭借着敏锐的视觉和敏捷的身手,一次次地捕捉着小虫。这种无私的付出,展现出伟大的父母之爱。纯色山鹪莺的父母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子女的深深爱意,为雏鸟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雏鸟仅用十多天就学会飞翔,生命的成长令人惊叹。纯色山鹪莺的雏鸟在父母的呵护下,享受着充足的食物。从破壳而出到开始长羽毛并能伸嘴讨食,再到学习飞翔,这个过程仅仅用了十多天。而这种快速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哺育和无私奉献。雏鸟们在父母的关爱下,茁壮成长,为未来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欢迎平南县的广大文学爱好者踊跃投稿
我们将不定时择优刊登
投稿邮箱:gongzhouwy@163.com
主管| 中共平南县委宣传部
出品| 平南县融媒体中心
来源| 平南县文联 平南县文化馆
作者| 雷鹤松
编辑| 谢献芳
责编| 卢昱冰
审核| 韦挺松
签发| 余世昌
【转载需征得出品单位同意,转载时不得删减和更改原文内容。所有媒体平台首发权属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