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师宗民间故事》编委授权发布 〕
西华寺和飞来寺是师宗著名的两大古刹。西华寺位于县城西方通玄公园旁天台山麓,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由开山檀越(施主)二华居士赵尚文为主募金筹建。飞来寺位于县城东南方龙庆乡豆温村旁的正乙山上,距县城36公里,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这两座古寺的初建,在民间都有类似的神奇传说。
相传,西华寺原先选址在杨家大坡(今贯冲坡老324国道通往省城方向左边的大山)上,这里背靠雄伟高峙的鹦鹉山,山上古松苍翠、杜鹃遍野,前面天台山如屏障横亘环绕、相依相扶,山脚涧水潺潺、四时不涸,整个环境甚是清幽静美,最宜建寺修身。
当建寺用的木料、砖瓦都就地备齐,准备第二天就竖柱上梁了。就在当天晚上,有一个须发银白、仙风道骨的老人出钱向周边村子多家村民借牛使用,时间约定两个时辰就还回来,所给的银钱多于买牛的价格,由于他和颜悦色,说话谦逊,淳朴的村民都信任了他。后半夜,村民不见老人来还牛,都惊疑的起床来查看情况,不想各家的水牛都已经在牛圈里了,而且都喘息不止,周身大汗淋漓。
第二天,当建筑师傅、村民和施主赵尚文等人去杨家大坡开始建寺时,发现所有的建筑材料都不在了,大家十分着急,不知那么多材料,怎么一夜之间就无影无踪了呢?不可能被人偷去呀?建寺是做善事,偷盗寺产也是大不敬,会立马遭到报应的,不可能被人偷去。
大家甚觉奇怪,于是分头寻找,最终在今天西华寺所在的地方找到了那些材料。师傅、施主和村民们联系起昨晚老人借牛一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天上的神仙找到更好的吉地,用牛连夜把这些材料搬到这里呀!于是,人们便遵照神的旨意,就地建起了西华寺。
飞来寺建寺时,原来所选地址名为臭水井,距现址约两公里。住持和尚曾发善愿,在六箐里(今龙庆乡)一带兴建一座寺庙来劝善积德,教化村民,改变这里农民经常起义反抗朝廷的世风。
他与徒弟在外化缘多年才积攒了建寺的费用,在周边村民的帮助下,伐木为梁柱,劈石为墙脚,和泥脱土基(土坯),又从远方人背马驮购来了瓦片,真是历尽了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备齐了所有建筑材料,准备第二天破土动工了。当天晚上,原本明月高照、繁星闪烁的天气,到后半夜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山林草泽间隆隆作响,似乎还伴有牛叫马嘶、人语物撞声,一时间,村村狗叫声响彻一片。
村民们害怕是朝廷兵马路过,都不敢起来探个究竟。大约一个时辰后,风声响声渐渐平息,大家才惊疑不定,小心翼翼的起来查看情况,只见各家的牛和骡马在圈里喘息不停,浑身是汗,似乎才使了千斤重力回来。
第二天清晨,住持带领徒弟与村民来到臭水井准备开工,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是,所有石料、木料、土基和瓦片都已不翼而飞了,工地上空空如也。住持和尚气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就爬不起来。大家安慰他后只好分头去寻找,最终在正乙山上找到这些建筑材料,而且更神奇的是,一部分梁柱已经按规格架好竖了起来,依靠在一堵数丈高的天然石壁下,石壁上部向内凹陷,可作为大殿的后半部分,后檐梁柱已在石壁上作洞固定了下来,简直天衣无缝,非人力可为。
人们惊叹不已,联想到昨夜奇异的现象,知道是神仙借助村民的畜力搬运而来。住持和尚此时愁容顿开,满脸泛起敬畏惊喜之情,连宣佛号:“阿弥陀佛,此乃是我佛旨意,不可违矣。”于是,大家决意遵循神意,就此建寺,并直接命名为“飞来寺”。(来源/摘自《师宗民间故事》 供稿/李慧林)
《师宗民间故事》收录了在师宗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最具代表性的经典神话和民间故事,由师宗县政协文化文史和联络学习委编纂,书中故事来源一为《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师宗县卷》(1992年师宗县文联编),来源二为新创篇目。
该书历时一年,按照壮、彝、苗、回、瑶、汉六个民族专辑编排而成,即日起,“师宗城记”将刊载发布相关文章,殷切希望广大读者通过民间故事,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