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军医大学讣告:黄岚教授逝世,享年65岁!

学术   2024-11-23 18:15   北京  

来源:陆军军医大学

编辑整理 :双一流高教


我国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业技术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心血管内科原主任黄岚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1月22日18时10分在重庆逝世,享年65岁。






深植岗位不忘初心

黄岚教授出生于1959年7月17日,四川宜宾人。1978年考入第三军医大学,1983年毕业后到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身心投入心血管内科工作。 “从考上第三军医大学(现陆军军医大学)算起,我从医已经45年!从事心血管病的研究也有39年,感触真的很多!”作为全国、全军著名的心血管专家,黄岚教授三句话不离本行,“这个领域大有发展潜力,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黄岚教授始终为自己能够从事这项工作感到自豪。他认为既然选择了学医这条路,就要积极地面对医海苦旅中的孤独和挫折。



黄岚教授是我国心血管病学领军人物,他筚路蓝缕,开拓奋进,潜心探索,破解多个冠心病防治难题,为推动我国冠心病、肺血管病的临床诊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博士毕业、初出茅庐的黄岚就率先在国内提出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特殊的临床类型,并提出了一整套干预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案。
之后,他开始深入研究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关系,并发现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和结构的异常有关。不久,黄岚又一次在专业领域扔出“重磅炸弹”,首次提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替代治疗,探索出了一条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新路,并因此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声名鹊起的黄岚没有因此停步。他率领的团队在研究中发现,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约300万人,尽管冠心病的临床防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整体人群中冠心病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其原因在于冠心病防治研究中对于血管内皮的损伤机制和血管壁细胞间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且缺少临床防治的有效策略。 
为此,他率领团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又深入开展了《冠心病血管内皮损伤机制与防治策略》的研究,该研究历经整整20年的不懈探索,首次在国内从血管内皮损伤与功能重建方面,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方法,解决了多个冠心病防治难题,研究成果被相关专家认为整体居于国际先进水平。凭借该研究,黄岚教授团队于2017年4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救死扶伤医者仁心


一次,有位在门诊候诊的患者因高血压引起心脏骤停,黄岚教授正好路过,他立即进行了胸外按压和口对口呼吸抢救,全然不顾患者的分泌物和呕吐物。患者得救了,但黄岚教授所做的却是大多数人不愿忍受的!对此,他幽默地说:“别人是浪漫之吻,我们医生和患者是生死之吻,是浪漫到极致!”闻者都笑了,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在面对病人的感激时,黄岚教授总是淡淡地说:“病人生命危急,医生应该挺身相助。”



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曾收治过一位31岁的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病情非常危重、毫无生机。确诊是暴发性心肌炎,四大脏器衰竭,生命垂危,立即启动医院‘体外生命支持小组’救治流程。”黄岚教授率领团队争分夺秒地为患者制定强有力的抢救方案,与死神赛跑展开生死营救。

在长达1个多月的救治中,黄岚教授率领医护团队力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助其闯过重重关卡,顺利康复出院。



“从医以来,出现四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很难被救回,这个患者能够康复实属不易。”黄岚教授说。

在黄岚教授从事临床工作的长河中,像这样十分凶险的患者非常多,但不管工作何等艰难,他都始终坚持治病救人、视患如亲。





全心全意为党为军


黄岚教授是我国高原心血管病学的开拓者之一,曾数十次深入低氧严寒的极端高海拔地区,率队保障系列重大军事行动,开展大量高原军事医学研究。



执行任务过程中,黄岚教授率领的“高原保障医疗专家组”坚持把宝贵数据和救治保障经验记录下来,在对采集到的资料及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基础上,建成急性高原病临床数据库,为开展高原军事医学研究、确保高原官兵身心健康积累了珍贵资料。

黄岚教授说:“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军医,我必定全力以赴研究军事医学,攀登医学高峰,为广大官兵的健康保驾护航。”



黄岚教授一腔赤诚为党、为国家、为军队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他倾心育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博士、硕士心血管骨干栋梁他呕心沥血,被病痛折磨时仍躬身在高原医学卫勤保障领域探索研究,为维护高原官兵健康和部队战斗力矢志不渝。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黄岚教授用一生的全心奉献

开拓进取、大医精诚

为我们树立起一座丰碑

黄岚教授的逝世

让我们失去了一位

至亲至敬至爱的师者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黄岚教授



双一流高教
记录和关注中国高校的精英计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