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散文】李贤昌||百代文宗韩愈

文摘   2024-10-04 10:08   河南  


 

中原文化 讴歌时代 承古扬今

【No.707】



代文宗韩愈

作者 李贤昌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纵观唐宋元明清历代文人墨客,真正能够称得上“文豪大家”的非韩愈莫属。所以,韩愈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他发起领导并与柳宗元一起推动了大唐“古文运动”,是他创作了不朽的“十大千古名句”和331个首创成语,是他奠定了中国散文的格局和写作基调。是他解放了潮州数万农奴并最早把中原文化传播到潮州,因此他被后人誉为“百代文宗”。
——题记

(图示: 潮州韩愈祠)

         一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嵾”。从惠州、惠东一路东南行,走海丰、过陆丰、穿普宁、行揭阳 ,便来到韩愈曾经供职的潮州。当我走进韩文公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韩愈《师说》名句石刻“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祠门两侧的立柱上是两行长长的对联——上联写: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下联书: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这副对联歌颂了韩愈在潮州任职期间,对当地文化的积极影响。上联提到韩愈因上书言谏佛骨事被贬潮州,下联则赞扬他在潮州短短八个月内兴利除弊,引导人心向善的壮举。/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遮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肃穆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


(图示:韩祠橡木)

韩愈原本生在中原、长在中原,却被4000里之外的潮州人顶礼膜拜,尊奉为恩贵之人,令我这个河南老乡为他由衷地感到自豪和荣光。韩愈饱读诗书、笃定初心、考取进士、教过太学、从过军旅、做过小吏、也当过大官,在任潮州刺史,钻研农渔水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遭受“极贬”仍不忘报国,不忘为百姓排忧解难,千百年来仍然活在潮州人的心中。

(图示: 韩愈“师说”名句石刻)

韩愈(公元67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谥号文公,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也称昌黎先生、韩吏部,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韩愈自幼命运多舛,屡遭贬官,却依然忠直报国,甚至上怼皇帝,下骂不臣。他曾舌战叛军,以一己之力和平平叛,避免了杀戮。

韩愈的祖辈在汉朝之时非常显赫,到其父辈虽然今非昔比,但也仍是唐朝官员。韩愈的童年是不幸的,他在三岁那年父母离世,从此与兄嫂相依为命。只是他还未满12岁那年,他的兄长便因政治牵连,于被贬途中病死。韩愈因此失去了所有至亲,家庭彻底陷入宭景,只能与寡嫂在困苦与颠沛中度日。好在韩愈自幼刻苦读书,希望通过考取功名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他的科举之路却是无比蹉跎,当时不在学馆正规学校读书的私学学生,要想参加科举考试只有两个途径,要么首先通过州县考试成为举人,然后由州县举送到尚书省应试;要么就要获得高级士族的推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韩愈于是选择了后者。他在19岁时只身前往长安,希望能在族兄的帮助之下,参加了第一次考试,韩愈自认文章没有跑题,写得挺好,但是没有得到考官赏识而落榜。

没办法韩愈只能返回继续苦读,终于在一年之后取得了乡贡资格,但是,他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却以落榜结束,好在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北平王马燧的帮助,这才能继续参加下一届的考试,结果后面的两次考试均告失败。尤其是第三次的考题《不要迁怒别人》,他文思泉涌,把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写得淋漓尽致,自认为笔上生花,就连一同参加考试的同学们都认为这一次第一名非韩愈莫属,结果韩愈还是名落孙山,他的文章还是没有被考官认可。

(图示: 韩愈潮祠坐像)

公元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并暗自下定决心,这一次如果再考不中,就再也不来长安城了。这一次的考题是《克制人生,保持宽心》,韩愈一看这题目与上一次的的考题差不多,就把上一次考试的文章稍作润色修改了一下便第一个交了卷。这次的主考官叫陆贽,他看韩愈交卷这么快,就拿来他的文章先看个究竟,这一看不要紧,这简直就是一篇难得一见的佳作,于是,就提笔在韩愈的考卷是批道:“此乃好文章,录取”! 这一年24岁的韩愈终于考取了进士。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很多时候一个人不得志,并不是因为你的水平不够,而是缺少机会、缺少伯乐,当你怀才不遇时,必须坚韧不拔,笃定自信,方有出头之日。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在大唐考取了进士仅是获取了做官的资格(也就是普通公务员),并不会被直接授予官职,他还需要通过吏部(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的严格考核。之后,韩愈连续三次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却皆以失败告终。更加不幸的是,他的寡嫂在此期间悄然离世,让韩愈雪上加霜,使韩愈从此失去了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

公元796年,韩愈遇到了人生当中的第二位贵人董晋。其实在韩愈登进士时,董晋就已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所以韩愈在最后一次失败之后,得到了董晋的推荐,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并试任秘书肖校书郎,主要负责校勘和整理藏书,这一官职的官阶虽然只是从九品,但是校书郎在唐朝时却是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不过韩愈依然没能正式步入仕途。因为他在三年后即将完成试任时,董晋却在这时突然去世了。所以韩愈又成了徐泗节度使张建封的推官,试任协律郎。主要负责掌管音律,官阶正八品。可是试任不到一年,张建封也离开了人世。韩愈至此结束了试任,只能继续参加吏部考试获取官职。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次他终于顺利通过吏部考核,并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主要负责为国家培养人才,教授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韩愈这才正式步入大唐仕途。

刚刚上任不久他曾告假去游华山,以放松一下压抑许久的不畅心情,结果因为华山的陡峭险峻而发狂大哭,甚至还在惊恐万分的境遇下写好了遗书一封,这便有了后来韩愈“退治投书”的故事。

(图示:韩愈登华山)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此后韩愈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因坚持正义敢谏直言的性格,不仅得罪了众多权贵,甚至就连皇上也在他的得罪之列,从而屡遭贬谪。

公元803年,35岁的韩愈好不容易被晋升为监察御史,主要掌管监察百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监察委主官)、巡视郡里、纠正刑狱、以及整肃朝仪等事物。

官场是个鱼龙混杂的名利场所,韩愈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两厢碰撞之下,矛盾在所难免。同年,关中地区大旱,京兆尹李实隐瞒灾情,导致大量灾民流离失所,韩愈见状上书朝廷,反遭李实陷害,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唐宪宗继位后,韩愈被赦,调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出任唐朝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升刑部侍郎。但他因为华阴县令柳涧鸣不平,上书指责华州前后两任刺史排挤柳涧,朝廷下令彻查,竟然意外发现柳涧贪赃枉法,韩愈也因此受牵连再次被贬。

(图示: 韩愈在战车上) 

公元817年,在奉旨撰写《平淮西碑》时,韩愈忽略了大将军李愬活捉判贼吴元济的功劳,引得李愬不满,唐宪宗只得下令磨去碑文,命人重写。韩愈的名声在士林一落千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此处官场失利,并没有磨去韩愈的锐气,此时,大唐一场名为“古文运动”的革新始于青萍之末,以燎原之势席卷整个大唐,韩愈也在此番推陈出新中占据了大唐文坛的一席之地,他和柳宗元推动并领导了这次运动,让宪宗皇帝大悦。

韩愈鄙视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开古文运动之滥觞。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苏轼、柳宗元、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据有规范和指导意义。韩愈著有《韩昌黎集》传世。他有一首诗《春雪》是写新年的,细品才感意犹未尽: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他写这首诗的大意是——新年都已经来到了,但是还没有看到芬芳鲜花到二月盛开,忽然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就连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所以有意化作雪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点缀。他这首《春雪》被列为韩愈十首名诗之首。

(图示: 韩愈中年像)

韩愈还有一首因“礼佛案”被贬潮州路经南阳歇脚,沿白河岸边去拜谒卧龙岗“三顾茅庐”时写的一首诗:
《过南阳》
南阳郭门外,桑下麦青青。
行子去未已,春鸠鸣不停。
秦商藐既远,湖海浩将经。
孰忍生以戚,吾其寄馀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当原本英明的唐宪宗要花费巨资派人去凤翔恭迎死去的高僧遗骨入京,韩愈认为此事荒唐且劳民伤财,他实在是看不过,就挥笔写了《谏迎佛骨表》,把宪宗皇帝很很批了一番,因此惹宪宗皇帝大怒欲将其拉出午门斩首,在当朝文武百官力保求情之下,才被宪宗饶恕死罪,随即被极贬至当时最荒芜偏僻的东南沿海潮州作刺史。

要说这次韩愈被贬职,对韩愈本人而言,无异于从天堂跌到地狱,但对潮州百姓来说,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幸事。

一向乐观豁达的韩愈并没有因被贬官消极避世,他迅速调整状态,适应当地环境,拜师学会当地潮语(歇老话),方便施政沟通,并立即着手对当地进行大排查大整顿。他在潮州任职八个月主要做了四件大事:

一是为民除害,驱走了了鳄鱼。当时潮州水系发达河叉纵横,鳄鱼泛滥成灾,并伤及百姓安危。于是,韩愈写了《祭鳄鱼文》站在堤岸亲自朗诵,大批鳄鱼就这样神奇般的离开了鳄溪。这个故事听起来比较传奇,但潮州人民还是将次传颂了一千多年。

二是指导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潮州是个水网发达的地区,韩愈来之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和利用,导致三年两头水患泛滥,韩愈主政潮州后,加强当地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大力推广老家河南先进的水利耕作技术。

三是计庸抵债,释放大批奴隶,为雇主的奴隶实行债务担保,通过官方赎买的方式让他们恢复了人身自由,从而使大量劳动力得到解放,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生产发展。

四是创办学堂鼓励教育,大胆启用地方乡贤,并捐出个人俸禄集资办学。在远离中原文化的蛮荒之地开文明育人之先河,播撒崇文重教的种子。不仅功在在当时,而且利在千秋。所以今天的潮州人依然坚信,正是韩愈把中原文化带到了潮州,而且在韩愈离开潮州后,他的施政方针和策略依然得以继续和发扬,成为潮州自中庸以来,贯穿整个历史进程的的地方建设和发展主线。

(图示:潮州韩山祠)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千百年来潮州从民不聊生的蛮荒之地,摇身一变成了经济、文化、教育大有发展的全国“文明城市”,其首创之功就在于一千多年前的韩愈。正是因为韩愈对潮州的巨大贡献,不忘恩泽的潮州人对他的敬仰和祭拜,早就已经不是单纯的纪念意义,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心中的神灵,祈求能得到他的庇佑,所以潮州人才不惜花重金巨资修建了“韩公祠”,还将当地最有名的山河都改为姓韩——潮州的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就连韩愈当年种下的橡树,也被称为“韩树”。而这也应对了当地文人仿韩愈的左迁诗写的那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图示: 长安侍郎阁)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公元824年,唐穆宗李恒(原名李宥)继位后,韩愈因在潮州政绩斐然,万民称颂,被穆宗帝应召回朝,拜国子祭酒。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同年年底,为大唐操劳一生的韩愈闭上了双眼,享年57岁,谥号文公,故称“韩文公”。从此,大唐帝国失去了 一位肱骨之臣。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加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一千多年过去了,中国历史文化记载着韩愈的大名,后人把他尊奉为“泰山北斗”、“百代文宗”,名之实归;一千多年过去了,韩愈在潮州做刺史仅仅八个月时间,八个月算起来也就是240天,240天放在历史的长河只不过是弹指一瞬间,然而,历史却把他定格在潮州人永久的印记里……

1200多年前的韩愈,把中原文化传播到潮州这块蛮荒之地,让昔日穷苦的奴隶变成今天遍布世界的潮商。1200多年前的韩愈,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潮州这片热土的山山水水,仿佛他的身影仍驻留在潮州南澳岛、驻留在韩江、驻留在韩山、驻留在“韩树”下的每一座学堂、驻留在潮州人鲜红的心田里!

(图示: 韩愈祠汉白玉雕像)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人以磨难成其伟大。据载,在韩愈被贬任职的各州县,都被后人建有韩愈祠庙或韩愈碑留存。老百姓的眼睛就是一杆秤,只有为政一方造福于民的好官离任,老百姓才会发自内心为其修祠建庙树碑立传,使其名流千古。

诗人艾青有一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眼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韩愈正是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才不计个人得失和恩怨,处处为国为民做一个好官。在北京也有一副韩愈祠的对联——上联:起八代衰,自昔文章尊北斗;下联:兴四门学,即今俎豆重东胶。

这副对联位于北京安定门成贤街国子监内的韩愈祠,表达了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积极推动了大唐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对后世文化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才成就了韩愈“百代文宗”的美名。因此有人说,韩愈和潮州的人文关系是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映成辉。

··
    


【作者简介】李贤昌,河南南阳邓州市张村镇冠军村人,曾入伍北京卫戍区某部张思德生前所在警卫部队。在部队荣立新闻报道三等功,军旅文化学者。代表作品有:【张思德所在警卫部队(散文)系列】、【警卫党和国家领导人回眸系列】、【冠军人在北京见闻(散文)系列】等。

转业地方先后在《南阳日报》、《河南日报》、《人民公安报》《中原文化纵览》、【音画世界文化传媒】等发表纪实文学、通讯、散文等。代表作品有:【南阳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闻)报道系列】、【冠军村溯古(散文)系列】、【三个冠军侯(散文)系列】、【冠军村爱国英烈传(散文)系列】、【安阳殷墟袁林红旗渠(散文)系列】、【大西北纪行(游记)系列】、【人民艺术家作家画家(散文)系列】等。/多次被评为南阳市委、市政府先进工作者,南阳(地)市公安新闻宣传先进工作者,多次荣获《南阳日报》征文奖。现任【中原文化纵览】文刊副主编,【音画世界索语随心】文化传媒签约作家,张思德所在部队战友联谊会宣传部长。现退休定居于南阳市。




◆ ◆ 

【往期回顾】:

【中原散文】李贤昌||游学殷墟文化园

【中原散文】李贤昌||为毛主席站最后一班岗(冠军人在北京见闻之十)

【中原散文】李贤昌||天地有正气 凛烈万古存——冠军村爱国英烈传(上)
【中原散文】李贤昌||三个冠军侯 英烈彪千秋之三:东汉战狼窦宪
【中原散文】李贤昌||三个冠军侯 英烈彪千秋之二: 银戟将军贾复
【中原诗歌】李贤昌||夏  感——邓州花洲书院采风有感
【中原散文】李贤昌||三个冠军侯 英烈彪千秋之一:战神霍去病
【中原散文】李贤昌 ||我的磁场是宇宙(冠军人在北京见闻之八)
【中原诗歌】李贤昌||我的故乡——冠军
【中原散文】李贤昌||冠军村溯古
【中原散文】李贤昌||霍去病与冠军烟
【中原散文】李贤昌||黄河游览区纪行
【中原散文】李贤昌||在姚雪垠家做客
【中原散文】李贤昌||三奶奶
【中原散文】李贤昌||印象.供销社
【中原散文】李贤昌||冠军乡贤李九思
【中原散文】李贤昌||东湖风景区纪行
【中原散文】李贤昌 ||哀思早逝的母亲
【中原散文】李贤昌 ||首都卫士怀念敬爱的周总理
【中原散文】李贤昌 ||中国年
【中原散文】李贤昌 ||九爷李松灵(冠军人在北京见闻之五)
【中原散文】李贤昌 ||李大钊陵园和万安公墓
【中原散文】李贤昌 ||中山公园警卫邓小平游园(冠军人在北京见闻之三)
【中原散文】李贤昌 ||警卫罗马尼亚总统访华
【中原散文】李贤昌 ||警卫华主席纪实(冠军人在北京见闻之一)
【中原散文】李贤昌 ||父亲和老杏树
【中原散文】李贤昌 ||樱桃沟风云(冠军人在北京见闻之七)
【中原散文】李贤昌 ||琴心剑胆 不负丹青——记著名人物画家刘剑勇
【中原散文】李贤昌 ||九爷李松灵(冠军人在北京见闻之五)
【中原散文】李贤昌||一封情书荡涟漪(冠军人在北京见闻之九)
【中原散文】李贤昌||天地有正气 凛烈万古存——冠军村爱国英烈传(下)
【中原散文】李贤昌||刀郎《罗刹海市》爆红的背后
【中原散文】李贤昌||骠骑大将军杜茂
【中原散文】李贤昌||太行蛟龙红旗渠
【中原散文】李贤昌||流芳千秋的英雄赞歌
【中原散文】李贤昌||丹心永向党 奋进新征程
——北京市顺义区第九届本土文化艺术展演

【中原散文】李贤昌||无言的战友 (上) ——纪念八一建军节97周年

【中原散文】李贤昌||无言的战友 (下) ——纪念八一建军节97周年

【中原散文】李贤昌||民族英雄 一代天骄

【中原散文】李贤昌||亮马桥的故事

【中原散文】李贤昌||南都帝乡


中原文化纵览编辑委员会


顾    问:秦   俊  刁仁庆  

            赵红俊  吕玉泉  梁书铭


总    监:吴会斌(13502999965)


总    编:堰子川  黄玉玺


副 总 编:李发印(兼主编)


主    编:王明科 宛扬 胡霄峰 索丽


执 行 主 编:雅  晨   麻会普


副 主 编:漠生  黄琰  孙继山 冯晋俊 何俊  黄绪忠 綦睿爻 张春峰 


团    队:蓝坤扬 堃凤 韩密 冯清勇 余增羽 白俊 王清阁 夏光银  李贤昌  苏淑洁 刘瑞记 王延昭 解兴光 王峰  陈瑞林 


责任编辑:李发印 王明科 索丽

主    播:雅  晨   旭  光

关注我们·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投 稿 须 知

原创首发,一稿一投,文责自负。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字数不限,邮箱发送,简介与照片同发。赞赏的60%作稿酬支付作者,40%用于平台发展。10元以下不予发放。


投稿微信:yx13838959223(微信名:黄河大侠)
联系人:黄玉玺
电   话:13838959223
本期责任编辑:堰子川
协办单位:河南伏牛山百菌园

ST中原文化纵览
本微刊旨在研究、探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历史史实、传说、小说、散文、诗歌等,欢迎有志之士踊跃赐稿,支持本微刊在传播正能量中发扬光大! 灿烂文化耀华夏, 根植历史厚积发。 彪炳千秋建伟业, 中华腾飞跃战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