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世勋教授:
共探信息时代的真伪辨识
12月27日上午,韩国高丽大学媒体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郑世勋教授在来访成都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期间,就“健康与科学信息的真实性与失真信息”等议题,为我院师生呈现了一场内容丰富、启发思考的讲座。文传学院副院长马秋穗、廖立,中文系主任聂敏,传媒系主任吴治刚,学生科副科长特木热,翻译老师张浩琦等学院教师积极参与讲座。期间,我院教师与郑世勋教授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共同探讨了媒体与传媒领域的前沿话题。
在特木热老师和宋祎璇老师的陪同下,郑世勋教授参观了学院的团总支办公室、仿真实训平台作品展览室等场所。参观过程中,特木热老师着重介绍了文传学院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培养成果、各类实训平台的特色和实训作品集。郑世勋教授对此表示十分肯定和赞扬。
继参观之后,郑世勋教授在忠孝大楼创新创业学院学术报告厅进行了专题讲座。郑教授从媒体使用情况和效果两大维度,深入分析了信息时代媒体的角色及其深远影响。郑世勋教授指出,媒体使用虽能带来多任务处理和信息共享的便利,但也可能导致媒体成瘾和失真信息的传播。郑教授进一步区分了‘失真信息’与‘虚假信息’,并明确指出,无论是失真信息还是虚假信息,其本质都属于错误信息。他解释道,失真信息通常是无意造成的错误,而虚假信息则是故意制造的误导。
基于广泛的研究,郑世勋教授深入探讨了失真信息的暴露与接受、信息疲劳如何影响失真信息的传播、教育背景下失真信息接受度的差异,以及主旨信息与失真信息的接受度对比。郑世勋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失真信息的传播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郑教授强调,信息搜寻行为在失真信息的暴露与接受中扮演着决定性角色。当信息匮乏时,人们更倾向于积极搜索更多信息;相反,信息过载时则可能引发回避行为。这种行为模式意味着,在搜寻信息时,失真信息的曝光并不会增加,但回避行为却可能增加其暴露风险。以新冠疫情为例,郑教授指出,持续接触大量重复信息会引发信息疲劳,使人感到疲惫和厌烦,增加信息回避和启发式处理的倾向,从而提高失真和虚假信息的接受度。相反,新颖、富有创意的信息和有效的媒体策划则有助于缓解信息疲劳。
进一步地,郑世勋教授深入阐释了造成失真信息接受差异的多重因素。郑教授指出,媒体宣传,尤其是曝光时间的延长,是加剧这一差异的关键因素,这与信息存储、沟通技巧、社会互动、注意力选择及媒体系统特性紧密相关。教育水平同样至关重要,通常教育水平越高的个体,其知识处理能力越强,越少依赖启发式处理,相应地,接受的失真信息也更少。郑教授最终提出,采用模糊迹理论框架区分主旨知识和逐字知识,为事实核查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以降低失真信息的接受率。
在提问交流环节,教师们纷纷和郑世勋教授探讨。张超老师提出了一个关于故意减少社交媒体使用是否会影响信息疲劳和回避行为的问题,引发了郑教授的深入思考。他回应道:“有意回避社交媒体确实能减少信息疲劳,但也会限制信息的获取。即较少的社交媒体就不会产生信息疲劳,没有信息疲劳就不会刻意回避信息。”
在这场富有洞见的讲座中,郑世勋教授的分享不仅为我们打开了新的知识视野,也为中韩两国在媒体与传媒领域的进一步交流奠定了基础。我们的学生和教师通过这次机会,得以深入探讨信息时代的挑战,学习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保持辨识力和批判性思维。
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学术交流,继续推动知识的边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媒体与传媒人才。让我们共同期待在媒体与传媒的道路上,发现更多的可能,共创一个更加明智和理性的信息时代。
往期推荐
【锦彩分享】大学生的期末发疯文学
【锦彩分享】大学生当久了,当一回小孩吧
【锦彩分享】预制朋友圈,太太太有趣了!
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锦彩文传
指导老师 | 叶文婷 余小活 宋祎璇
总编辑 | 方雪玲 陈秋鸿
执行总编辑 | 严林钰 曾玉婷
责任编辑 | 严林钰
记者 | 曾玉婷
摄影 | 唐晓阳 杨彭予程
邮箱:wcnews@163.com
夸父网:http://lm.scujcc.edu.cn/
抖音号:61420594
文学与传媒学院全媒体中心
锦彩文传
全媒体中心抖音号
欢迎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