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 |《诗酒趁年华:苏轼传》读懂苏东坡的这4句诗,便懂了人生

文摘   2025-01-04 15:59   浙江  
△点击音频,边听边看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他,就是个无药可救的乐天派”。


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一生最好的诠释。


即便一直在被贬的路上,苏轼也从来没有泄气过,永远像少年一样意气风发。


被贬到黄州时,身无分文的他,放弃文人的面子自己耕地,研究美食,东坡肉就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创。


被贬惠州时,他大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即便在艰苦的环境,也总能找到心生喜悦的物件。在惠州发现了羊蝎子的美妙,被贬儋州时,又发现了人间美味生蚝。


将平淡的生活,经营得像花一样幸福。


在被贬的日子里,他与诗词为伴,与美食相依,人生的挫折与苦难于他而言,只不过是生活的调味剂。


以一颗乐观旷达的心,跨过人生的长河。


最近,新读由少年才子陈舞雩撰写的《诗酒趁年华:苏轼传》,再次感慨,无论我们的人生处于何种阶段,似乎总能从苏东坡身上找到共鸣与释怀。


尤其其中四句诗词,读懂了它们,便读懂苏轼“无脑乐观”下的真实人生态度。




关于迷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如果想要真正去理解这首诗,那么得从苏轼写这首诗的缘由说起。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发动了一场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改革运动。


但在苏轼看来,变法太过激进,虽然国府充盈了,却使诸多百姓流离失所。为此,他写下很多诗来攻击王安石的变法。


却没想到,被有心之人拿来大做文章,告到朝廷。也是从此时开始,苏轼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无上尊荣的朝廷命官,一夜间被打入大牢沦为阶下囚。


当时的苏轼,以为自己一定无法活着出去,为此还与儿子交代了后事。没想到,王安石却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他求情。


虽说最终是捡回一条命,但他仍被贬黄州。


贬黜路上,途经九江庐山时,苏轼联想到自己的境遇,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


正面看山岭连绵,侧面看高峰陡峭。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同景象,哪个才是庐山真面目呢?


看似在讲人在山中的困境,实则是讲人深陷自我的困局。


不管是巍巍朝堂,亦或是我们的人生,可不就像这起伏的庐山吗?有时是迷雾遮天,有时是一叶障目,无论皇帝,还是自己,谁又不是身陷局部难观全局之人。


想要找寻到的出路,只有从原本的局中走出,才能真正看清其原本的样子。


山中如此,人生亦如此。




关于遗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写下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已经40岁了,因长久以来与上位者的政见不合,他自请外放,只为了逃离让他满是失意的政治场。


公元1074年的秋天,苏轼被调往密州担任知州,在北宋的山水间,苏轼仰头望向明月,想找一人共同欣赏这一轮明月,却发现无人可分享。


他想起在汴京城刚进士及第时,母亲还未等到兄弟俩的喜报,便抱病而去的遗憾,那一年他第一次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


母亲离去没过多久,苏轼的两位至亲也相继逝去。环顾四周,身边只剩弟弟苏辙。


因此在密州的日子里,苏轼很想与弟弟见面,但却因外放已7年未见,想念之情在此时达到了高峰。


苏轼对着高悬的明月,作下这首千古诗词《但愿人长久》。


是啊,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怎可能没有遗憾呢。


我们总在向往万事如意,但不圆满才是人生的常态。


可若人生总是一马平川,那将会是多么平淡无趣。只有未能尽善尽美之际,才会惊觉平凡日子的珍贵。


与其自怨自艾,不如常想那一两成好事,积极面对生活。


就像那高悬苍穹的月亮,虽有缺失的时候,不妨耐心等等,总会有圆满日子。


人间虽有离别,但重逢时的甘甜,终将治愈人生的苦味。




关于漂泊:

“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天涯海角,心安之处就是家乡。


这句话,是苏轼好友王巩家里的一位歌女,回答苏轼问话时所答。


乌台诗案中,王巩因和苏轼频繁往来书信而受牵连,被贬岭南。他的孩子在路上病死,自己也差点没命。


跟他同行的还有这位歌女宇文柔奴,本应选择离开的人,却选择了一起吃苦。


1083年王巩北归时,带着柔奴与苏轼重逢。


本以为王巩会憔悴万分,但苏轼再见友人时,却发现他精神焕发,连他身边的歌女也是红颜依旧,一点也不像从荒凉之地走来的人。


苏轼看朋友容光焕发的样子忍不住问他身边的歌女:岭南的日子应该过得不好吧。


没想到柔奴却回答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是呀,即使漂泊在外,环境恶劣,但只要心是安定的,周围的环境又如何影响得了我呢。只要心灵能得以安放,哪里又不是家乡呢?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也是同样,尽管政治场几经磋磨,但在生活里,苏轼永远是那个没心没肺的小孩。


会在自己的住处亲自开垦土地,并取名东坡,还会自己研究美食,发明东坡肉。


在被贬的日子里,他一边游历当地山水风景,一边创作诗词。光是在黄州的5年里,就写下了753篇诗词歌赋。


人生不也一样吗?有时候,禁锢我们的,不是外界设下的牢笼,而是我们自己。


看不开诸事成败,放不下过往繁荣,解不了千般愁绪,最终陷入情绪牛角尖,白白蹉跎了年华与岁月。


殊不知,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即使身处逆境,但若心无所恃,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随遇而安。


关于挑战: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诗创作于苏轼被贬的第三个春天,经历过人生的惊涛骇浪之后,此时的苏轼,心中多了一份从容与释然。


和友人在野外游玩,突逢大雨。同行人都觉狼狈,只有松弛感拉满的苏轼觉得,与其惧怕风雨,不如乘兴而行。


身穿蓑衣,一把竹杖,一双草鞋便足以应对风雨,因此,像这样的小事,又有什么可惧怕的?


正如苏轼所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的风雨不会长久,既然狼狈和恐惧对解决问题于事无补,不如勇敢面对,逆风而行,或许反倒能见平时难能一遇的风景。


苏轼这种历经磨难之后洒脱,超然的心境让人钦佩,放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适用。


当代诗人余秀华就是最好的答案,因从小感染了破伤风,走路只能一瘸一拐,受尽邻里的嘲笑。


高中因为学习不好只能辍学打工,后在家人安排下嫁了一个不爱的人,常年两地分居,她便靠写诗排解和抒发自己的感情。


尽管生活不尽如人意,但她的心灵却是自由的。


逆风前行的过程中,也让她身上的苦难经过雕琢,成了生命里的花。


创作出《摇摇晃晃的人间》、《月光落在左手上》、《我们爱过又忘记》等优秀诗集。


所以啊,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大胆地往前走吧,人生路上,风雨兼程,唯有坚韧,方能在前行中收获鲜花和掌声。



读完《诗酒趁年华:苏轼传》才发现,苏轼为何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


他身上既有着文人身上特有的浪漫,竹林听雨,雪堂赏雪,喝酒赏月,作诗赋词极尽雅致;也有着普通人的特质,会怕死,怕麻烦,也喜欢听八卦野史。


他的才情名震天下,令人叹服,可真正让人觉得他可爱的,却是他的处世态度。


遗憾时读苏东坡,方知人生小满即是福,只有接受才能迎来新生;


迷茫时读苏东坡,唯有跳出所处的圈子,才能发现真正的自己;


漂泊时读苏东坡,即使漂泊在外,只要心能安定,哪里又不是家呢;


绝境时读苏东坡,勇敢直面风雨,远比躲避更有用。


在我们人生的任何阶段仿佛都能遇到他,他的诗词如同山间的一股清泉,凛冽回甘,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里,滋养着我们的精神。


他的勇敢无畏、自由洒脱、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无一不令人敬佩与羡慕。他一生闪耀,也一生流离。


在他短暂的一生里,为世人留下了千篇诗词与文章,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可谓高产达人。


人生不过短短三万天,更要尽兴地过。虽然一帆风顺很难,但像老话所说:“心宽一尺,路宽一丈”。


只有心宽了,人生的路才平坦。


若有时间,不妨听听《诗酒趁年华:苏轼传》,愿我们在人生路上都能与苏轼相遇,心怀坦荡才能不惧风雨。



——The End——




台州学院图书馆
知识传播、文化传承、师生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