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摘   2024-09-05 00:00   北京  

为有源头活水来

陈精||北京


夏末,知了发出最后的嘶鸣,天气依然炎热。高铁以每小时200千米左右的速度,风驰电挚般地一路向北,53分钟后缓缓地停在朱子的故乡沈溪(尤溪)。我们一行六人提着简单的行李下了火车,老同学周臻和他的夫人已在此恭候多时。

老同学多年未见,不免亲热。大家相互寒暄,争相诉说别后的情况。周臻说:“宾馆已经订好,我们现在就去宾馆,先休息一下,马上就带你们去朱子文化公园。”

周臻带着我们一路前行。我见到了青印溪,一条绕沈溪而过的小溪。走过一座桥后,周臻告诉我们,青印溪的对面就是朱子文化公园,你们住的宾馆就在青印溪边,与朱子文化公园遥遥相对。我听了不禁一阵惊喜,此行不就是想要探访朱熹故里沈溪么?老同学善解人意,安排得如此贴心,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朱熹与尤溪


说到南宋理学家朱熹,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朱熹的那首“观书有感”的哲理诗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现代人,也许你可以不知道朱熹,却不会不知道这首广为传颂的诗。

诗中告诉我们,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要问那方塘的水为何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这首诗借助比喻,揭示了读书和做学问的道理。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这两句诗表面是写水塘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如果想要心灵澄明,就得持续不断地读书,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并用新知识丰富自己,才能赶上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以达到至高的境界。

尤溪是朱熹的出生地。朱子文化公园里有朱熹幼年的住所“南溪书院”。一进书院的大门,就是《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书院的左侧有朱熹的胎衣埋藏之地“毓秀亭”,证明南溪书院所在地就是朱熹的出生地。书院的最左侧是朱熹在幼年时,亲手种下的2棵大樟树。大樟树至今已经880余年,因朱熹乳名沈郎,故后人称这两棵大樟树为“沈郎樟”。

南溪书院围墙边有一组雕塑叫着“朱熹问天”,其雕塑栩栩如生,父亲朱松面对朱熹坐着,脸上的表情惊讶中带着欣慰。幼小的朱熹则跪坐着,眼睛看着父亲,一脸的疑问,憨态可掬。只见小朱熹一只小手指向天空,似乎在问父亲什么。原来,据史书记载:朱熹自幼受教于父,聪明过人,想象力丰富。四岁时,其父朱松指日示曰:“此日也。”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说:“附于天?”小朱熹又追问道:“天何所附?”一席话问得朱松惊愕不已。

朱熹这一幼年的故事在尤溪广为流传。我想尤溪人也是以拥有朱熹的童年为荣的。 

朱熹平生对生养他的尤溪,怀有深厚的赤子之情。据记载,他曾多次回到这里寻亲访友、讲学授徒,并留下了大量的墨宝铭文、手迹板联和诗词歌赋。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尤溪人民,培育出一个个莘莘学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骚客到这里寻根溯源、亲近朱熹。正如刘海粟先生所颂扬的——“尤溪风月无今古,学海扬帆有后人”。




沈郎樟


关于沈郎樟,我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听说过,并非常倾慕,早就想一睹为快,今天终于得以见到沈郎樟的真容。我见过很多樟树,家乡永安遍地樟树,号称樟树之城。永安的龟山公园里,也有不少树龄在几百年的大樟树,可却没有沈郎樟的树龄大,当然更没有沈郎樟的名气。

我走到了两棵沈郎樟前,才发现,两棵沈郎樟靠右的一棵已经枯死,而靠左的那棵沈郎樟虽历经沧桑,却仍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特别是它的树围硕大无朋,肉眼观察,应该是几个成年人张开手臂才能围拢。果然资料上显示:这一棵苍郁的沈郎樟树围16.8米,6个成人都围抱不拢。它的高度为30米,是福建省第一批树王。清代有一诗人写诗礼赞沈郎樟说:“毓秀钟灵紫气来,香樟儒圣亲手栽。身价能留千古树,底须可作栋梁材。”

我抚摸着枯死的大樟树硕大的树干,心想:真是非常遗憾,无法见到这一棵大樟树挺拔苍郁的雄姿了。我仰头向天看,只见枯死的这棵大樟树只剩下孤傲光秃的枝干冲天而立,缺少了绿叶和生机。它如同一个怒发冲天的汉子,向天而泣,诉说心事。我非常惆怅,我真是来迟了,早些年来,它应该是苍翠浓郁充满生机的,可是,现在……我不甘心地朝它仔细端详,突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生机,原来沈郎樟枯死的身躯出现了奇迹,它萌发出了一棵棵的小苗,它虽说幼小,甚至比初种的小苗还要小,但是却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一棵,两棵、三棵……随着小苗的相继发现,我的心为之欣喜,一扫阴郁的情绪豁然开朗。

哦!沈郎樟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啊!这是否也是另一种的“为有源头活水来”呢?

陪我一起观赏,当过小学校长的尤溪同学,也是好朋友的玉茹告诉我,她退休前经常带领学生来观赏这两棵“沈郎樟”。见到“沈郎樟”,孩子们总是欢呼雀跃,兴奋至极。我想,尤溪的孩子们从小耳闻目染“沈郎樟”的文化底蕴 ,怎能不确立目标,发奋读书呢?恢复高考第一年的三明师范77级普(2)班是我所在的班级,全班共有52人,尤溪同学就占了13个席位,这能否说是朱熹的福佑,沈郎樟的灵气呢?

联想到山东高密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各地有不少的家长带孩子去了莫言在山东高密家乡的小院,去摸一摸那里的砖、石、墙、瓦,去沾一沾著名作家的喜气,也算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点吧!当然,与莫言无关。



半亩方塘


“朱熹,字元晦,是中国南宋时期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成就卓著的诗人和文学家。他集孔孟思想之大成,创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对南宋之后七百多年的中国与东亚社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他学识渊博,人格高尚,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对人类思想史作出巨大贡献的东方文化圣哲。”而作为诗人的朱熹,他的《观书有感》这首诗更是在民间不胫而走。

进入朱子文化公园南溪书院的第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口(左边一口,右边一口,中间一条水泥路)用栏杆围成的金鱼池,有许多小朋友在喂金鱼,甚是热闹。开始,我还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半亩方塘。因为在我的想象中,既然是“半亩方塘一鉴开”,那么,这方塘应该是一个类似荷塘的水池,它的水应该是比较清澈的,因为朱熹说水面像镜子,天空和云彩倒映水中,甚是美丽。池塘的边缘应该是原始的土埂,并非水泥栏杆。所以,我一进门初看,以为是两口普通的金鱼池。后来,同学玉茹的先生和我说这就是诗中的半亩方塘,这才恍然大悟。果然,两个金鱼池的边上各立了两块介绍半亩方塘的石碑,上面刻写了半亩方塘碑记。

看着眼前硬化的路面和造型精美的半亩方塘,鱼池中欢快游动的金鱼,我却觉得少了许多韵味,根本就体会不到朱熹诗中表达的意境。我想见到的是原汁原味“唯有源头活水来”的,让朱熹开悟的半亩方塘。而不是这种在任何一个景区都能见到的金鱼池。

傍晚,我回到宾馆,伫立在宽大明亮的玻璃窗前,只见眼前青印溪水缓缓流过,对岸不远处就是南溪书院。而南溪书院背靠青山,面临流水潺潺的青印溪,真是一处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啊!就连我这过路客,也被这里丰厚的历史底蕴、文化氛围所感染。广场上的大型朱熹雕像,背对青山,面临绿水,手中拿着一卷书,面色凝重,右面颊上七颗黑痣排成一列,前三后四,形同北斗。真可谓是吉人天相啊!

是夜,我枕着溪水安然入睡,似乎做梦见了半亩方塘……



尾 声


第二天,周臻同学不辞劳苦又陪我们一行游玩了尤溪的“侠天下”。

傍晚当我们从“侠天下”回到青印宾馆的房间时,从政府退休的陈顾和夏天两位尤溪同学已在宾馆等候多时。我们的运气真好,这两位同学平时并不常在尤溪,这几天他们正好有事情回家乡尤溪。当知道我们一行正好拜访尤溪朱熹故里时,他们立刻从各自家中赶过来与我们相会。

在浓浓的同学情中,我们品尝了尤溪的小吃:大条面、泥鳅粉干、青米饭、锅边糊……同学们频频举杯,饮尽了杯中的美酒,诉说了几十年的牵挂。47年的同学情在理学家朱子的注视中,在“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中,在“沈郎樟”的郁郁葱葱中,在“毓秀亭”的胞衣旁,在“朱子问天”的聪慧中显得弥足珍贵。

明天,我们就要回去了。与同学依依惜别,我不禁赋诗一首:“青印溪旁青印楼,难平心绪水东流。清歌一曲斜阳颂,期盼来年携手游。”

再见了,热情的老同学;再见了,沈郎樟;再见了,毓秀亭;再见了,朱熹故里,再见了,半亩方塘!


2024.08.27


插图/作者

作者简介

陈精,女,福建大田人,退休教师。系福建永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福建诗词学会会员、三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永安燕江诗社会员。现居福建永安、北京两地。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杨   青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清   泉

审校:严圣华

投稿邮箱:183074113@qq.com

冬歌文苑
没有文学的人生是苍白的,带着您的梦想来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