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文化行】龙家店镇:努力奔好日子的边封台村

文摘   2024-11-19 15:50   河北  

声明: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山东泰安市边家庄村边姓移民到此落户建村,因建村地位于唐封王台遗址附近,得名“边家封台”,现简称“边封台”。现边、卢为本村大姓,各约占一半,其余有几户杂姓。

      边封台村新民居。

      历史上,边封台村北曾有一个小土地庙,为一间瓦房。内供泥像,泥像前有一米多高的香炉一个,墙上绘有彩绘。土地庙位于一两米高的庙台上,庙台西有一棵国槐。庙台上有一石头钟架,上置几百斤铸铁钟一座。逢年过节,老百姓来此烧香许愿。因村里只有这一个庙,也被用作送纸庙。抗美援朝时期,这座土地庙曾被用作伤员的疗伤之地,当时还配有医护人员。大以前,边封台村跟着龙封台一起过农历四月二十八庙会,生产队以后,边封台村庙会停办。

      过去,边封台村靠天吃饭,日子过得很是艰苦。生产队时期,为了发展生产,提高收入,大队干部绞尽脑汁,组织带领村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创办副业增收。

      边封台村村头的石碾子。

      边封台村西北约3里地,就是后封台车站,独特的地理优势,让老百姓觅到了挣钱的机会。每年,生产队都会组织村里的壮劳力去边封台火车站“装大列”。所谓的“装大列”,就是老百姓从家里自带铁锹,往货车上装沙子,沙子主要运往天津。沙子由县建材局统一调度,“装大列”的工钱由建材局支付。一般由两个人负责一个火车门的沙子装运任务,每人每天挣10个工分。除了挣工分,装一车皮沙子还额外补助2、3角钱,由大家均分。除了秋收,其余时间,不分季节,不分白天黑夜,大家都守在边封台火车站等候拉沙子的货车。虽然距离不远,可每天早起晚归守在火车站,也绝非易事。尤其是冬天的晚上,顶着呼呼的西北风,冒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身上穿多少衣服也依然冻得浑身发抖。货车到站时间并不固定,有时等了半天,也等不到一辆拉运沙子的货车,有时等到三更半夜,打着哈欠正想回家,轰隆隆的大货车却突然抵站。大家便瞬间来了精神,每两人快速结组,拿起铁锹,蜂拥而上。待把货车装满,已近凌晨。轰轰烈烈的“装大列”劳动持续了很久,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随着装沙机的普及,边封台村“装大列”才宣告结束。

      那时候,生产队还靠拉沙子增收。每个生产队有两辆大车,除了秋收,每年都组织队员赶着牲口车从十里铺张各庄往后封台火车站运沙子。一辆大车一次挣2元左右。当时,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饲养场,统一养猪、牛、马、驴和骡子。每个生产队养猪约20头,逢年过节杀猪分肉,改善伙食。牛、马、驴和骡子则用于套车拉运。此外,在那个化肥短缺的年代,每只动物本身还都是一个小型化肥厂,动物粪便积肥苗地,有效改善土壤墒情,促进粮食增收。

      当时全村共有4个生产队,种地最好的要数第四生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龙宝文,不仅会种地,而且责任心强,一心一意为社员的日子考虑。庄稼人都知道,每年初春和秋后的平整土地非常重要,平整的土地,既有利于雨季排涝,又有利于旱季灌溉。为此,每次平整土地前,龙宝文都反复叮嘱社员,平整土地不能糊弄,一定要认真仔细,别怕出力费事,土地也是有灵性的,你对它付出多少它就一定回馈你多少。到了地里,他不仅带头干活,还认真监督,蹲在地上变换着姿势角度看是否达到“地平如镜、耕直如线”的标准,稍微有点不平整,他就要求大家返工修复。别看龙队长对大家要求苛刻,可大家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知道他这样认真,不是为自己,而且为了庄稼获得丰收,大家都能吃饱穿暖,手头有改善生活的零花钱。因为心中淌着一种温暖,大家都对他言听计从,他的一切要求都无条件服从。每次平整土地时,全队下至17、18岁,上至60、70岁的社员,除非特殊情况,无论男女,都积极参与,不存在任何偷奸耍滑的情况。大家带着农具,热情高涨地从队里出发,到了地里,有的猫腰平地,有的躬身装筐,有的奋力抬筐,各个干劲十足。大家精心呵护地里的每一株庄稼,天旱了给它们浇水,雨水多了给它们排涝,地荒了为它们除草,生病了给它们打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每年秋天,第四生产队的庄稼总会获得大丰收。那时候土地尚未承包到户,大家集体劳动,年底从大队领工分,根据生产队的收入状况,每个生产队每个工分的钱数都不一样。在大多数村庄每个工分4、5角钱的情况下,边封台第四生产队每个工分达到8角钱,当时别说在龙家店一带,就连在整个昌黎县范围都属于中上等水平。通过自己的劳动,家家手头宽裕了,孩子有了买饼干的零花钱,妇女也穿起了新衣服,第四生产队便越发干劲十足,日子也越来越好。

      边封台村民居房顶的光伏发电。

      如今,昔日的干劲虽匿于历史的长河,可那份曾经真实的幸福依然藏于老辈人的心间,成为他们美好的回忆。

      北京军事博物馆一代“名嘴”吕才良就是边封台村人。

      吕才良祖籍边封台村,闯关东时期,他的父亲吕秀荣落户到东北松原,在运输社赶大车。在东北期间,吕秀荣结婚并育有两儿两女。老大吕才柱,老二吕才良,老三吕艳军,老四吕艳茹。1962年,吕秀荣从松原运输社辞职,一家6口,举家搬回祖籍边封台村。那年,吕才良在松原就读小学一年级,回边封台村后在龙封台小学续读,后于龙封台中学读完初中。15岁初中毕业后,因脑瓜灵,沟通能力强,吕才良在边封台村第四生产队担任会计。1969年,年满18岁的吕才良参军到张家口张北。在部队期间,吕才良因有文化,口才一流,交际能力强,又写得一手好字,很快得到领导的青睐。半年后,北京军事博物馆到他们部队招解说员,一下相中浓眉大眼、身高一米有八、口才流利、反应机灵的吕才良。到了北京军事博物馆后,吕才良从一位普通的解说员起步,很快成为解说队队长,随后升任宣传处处长、正师级待遇的博物馆副馆长。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时任北京军事博物馆宣传处处长的吕才良带队,到越南进行声情并茂地演讲,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为促进中越友谊作出重要贡献。2024年,已退休多年的吕才良依旧担任北京军事博物馆老干部党支部书记,继续发光发热为社会作贡献。

      边封台村出过一位烈士,名叫龙绍贵,男,1923年出生,1945年5月参军任战士,1947年3月牺牲于抚宁县上庄坨村。他的亲弟弟龙绍先也曾当兵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为残疾军人,已故。

      边封台村庭院养牛。

      边封台村共有1000多人,拥有耕地约1700亩。传统农作物为小麦、水稻、玉米和谷子。2024年,卢小峰承包土地100多亩,种植小麦、玉米和草莓大棚。卢树凡、卢绍民、边建安、边卫彬、边艳青等承包土地几十亩,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个别户经管少量草莓大棚。村里有两家制帽厂。俊铭制帽厂,厂长卢永。6、7年前,通过亲朋引荐,在自家约600平方米的庭院办厂。工人10多个,主要生产礼帽,产品销往义乌、白沟等地。“昌黎县博伟服装批发零售商店”,厂长郭金萍,为犁湾河帽厂加工各式礼帽的成品、半成品。约建于2021年,厂房三间,现有工人5-6个。村里有7、8家养大车,每家一辆半挂,全国各地跑运输。

      边封台村的米面加工厂。

      村委会院内有一个小磨米厂,占地三间。磨米人李云献,年轻时在火车站装沙子出了意外,致使右腿小腿残疾。现70多岁,为了给孩子减轻负担,依然自食其力,老人乐观自强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村里适龄闲置劳力多在周边帽厂、种植大户、建筑工地打工。朴实无华的边封台村,倚靠默默无闻的努力,渐渐为自己绘出美丽的光环。

文图:王玉梅 肖沛昀

辑:王丽娜

终审:檀向晨 刘艳丽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网信昌黎
发布网信政务信息,解读网信政策法规,回应网信工作热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