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奖者风采 | 刘雷:青春无悔献军旅,医心为民守健康

时事   2024-12-17 09:30   北京  
 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 李玲
 编辑 | 赵汉琪

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常常看到一位走起路来腰杆挺直,脚下生风的人民军医,他是刘雷。纯洁的白大褂,蓝色的军装,这不仅仅是他的装束,更是一名军医的责任和使命。

刘雷

十几年坚持不懈从事肝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刘雷发现了肝癌细胞与免疫微环境互作的细胞与分子基础,开发了靶向炎癌转变关键节点的治疗与转化应用方法,建立了肝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获评第三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军队科技进步奖、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博士后、陕西省青年科技标兵、陕西省青年五四奖章等多个奖项。

从怀揣治病救人、报效国防的双重梦想走进第四军医大学的翩翩少年,到专注于肝病患者诊治的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他用责任兑现患者的信任,用行动践行一名军医的担当。

穿上蓝军装,再穿上白大褂

刘雷出生在黑龙江哈尔滨的一个农村,小时候家里条件困难,父亲在外地打工,六岁时就跟着母亲下地干活。尽管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在后来高考录取和复读过程中,刘雷接连遭遇挫折。看着同届的高中同学都走进大学校园,而自己却前途未卜,刘雷心中很不是滋味,直到他有一次看到“青春风华正茂,参军无上光荣”的征兵宣传。

“我从小就羡慕当兵的人,心怀军装梦,不如去当兵。”热血青年刘雷决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去军营实现人生价值。他说,“我想去军营里磨练意志,当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刘雷所在的部队是陆军第39集团军机械化步兵第116师,为全军主力王牌师。在这样一个王牌师里当兵,而且还是侦察兵,刘雷自然要经受非同寻常的磨炼。侦察兵被称为常规部队里的特种兵,训练更为严格,不仅涉及科目更多,每天训练时长也更长。“常规部队每天跑步训练一次,我们除了早上、中午跑,夜间训练还得跑。”回想起当年挥汗如雨的青春岁月,刘雷仍觉历历在目。

“有一次实在太累了,跑步时穿草坪抄近道,受到非常严厉的批评。”“有几次吃饭吃慢了,也要受罚。”纪律严明,吃苦耐劳,是军人最基本的要求。刘雷在军营里展现出很强的生存能力,好像天生是块当兵的料。曾在父母眼里的“淘气包”,在入伍后,很快成为令行禁止的合格兵。

“从小看着母亲在田里种玉米,跟在母亲身后把玉米装满一个个麻袋,再搬到车上。”刘雷再清楚不过,只有靠自己拼命闯出一片天,才能改变“地垄沟里找豆包”的命运。于他而言,部队里再苦再累也好过高考落榜的打击,如果再找不到方向,他的人生将继续迷惘下去。

每天晚上训练结束,刘雷要等到十点钟熄灯后,悄悄爬起来,带上准备好的复习资料径直向连队会议室走去。一整天的训练让他疲惫不堪,但他早已下定决心奔赴另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考军校。他坦陈:“考上军校能为家里减轻负担,因为读军校可以减免学费。”

独自一人的深夜,寂静又空旷的会议室里,只有翻书声和沙沙的写字声。他强忍着困乏的身体,又拿出高三冲刺的学习劲头。刘雷对自己有股狠劲儿,高考失利之痛铭记于心,他告诫自己:要争一口气,不能放弃学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部队的几次学员苗子选拔考核中,刘雷都是全师第一,顺利通过了军考“第一关”。2004年军考中,他以全军最高分的成绩成为那一届的军考状元。然而,在短暂的欣喜过后,他又陷入巨大的失落之中。

解放军理工大学是刘雷在军考志愿中填报的唯一院校,但由于他考试成绩很突出,被调剂至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简称“第四军医大学”)就读。作为一名军人,刘雷心底一直有一个“奔赴前线、驰骋疆场”的英雄梦,“我想当野战部队的连长和团长,这是我的梦想,我没有想过成为军医”。

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尽管心有不甘,刘雷也只好背起行囊,去往坐落于古城西安的第四军医大学。抵达学校,身着一身军装的刘雷在校门口伫立许久。“既来之,则安之。”尽管事与愿违,但他努力转变思路、调整心态,“我是幸运的,毕竟还能上大学,虽然不是理想的大学,已经很好了”。

大学校园里学习的氛围浓烈,刘雷埋头奋进,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与此同时,所有医学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同样发生在刘雷身上。“学医之后,发现需要背的知识点特别多,必须详尽记住,因为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未来的人命关天。大学只是开始,要先把基础打好。”

坚持做实事、做有意义的研究

当兵的“苦”是咬牙坚持,学医的“苦”是学海无涯。

五年临床专业学习完成后,刘雷于2010年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选择了消化内科专业肝病方向。选择这个方向有情感的因素,对他疼爱有加的外祖父患肝癌去世,对刘雷打击很大,学医之后,他便开始关注肝病领域的医学发展和创新研究。

“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原发性肝癌在我国尤其高发,我国每年肝癌发病人数和肝癌死亡人数均位居全球首位。”在临床诊疗中,刘雷一次次看到,肝癌患者早期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早诊早筛的生物标志物,疾病进展快,超过 80%的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晚期,常规治疗效果不佳。

“目前的医学手段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治疗方式,TACE(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靶向还是手术,它只能相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或半年或几个月,对病患的生活质量没有很大的提升。”刘雷说,除了对医疗技术的无奈,肝癌患者还要饱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

医学对肝癌的束手无策让刘雷痛心。他俯下身子沉下心,去研究探索肝癌发生发展机制,去寻求患者“长期生存”的有效策略。201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刘雷在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彼时,他开始组建科研小组,集合几位青年科研力量一同开展肝癌演进的细胞和分子基础研究,同时探索肝癌早诊早治的转化应用。

这支团队,在当时的刘雷看来,是一个“东拼西凑”的草根团队,“即使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可是没有专家和教授做后盾,通讯作者没有名气,文章投发困难。”但他坚信,急慢性肝病/炎癌转化的微环境调控研究是一项造福患者的研究,他鼓励团队成员,“即便再艰难,我们也要做有意义的研究,要坚持做下去!”

博士后出站后,刘雷继续留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内科担任主治医师,2022年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并破格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临床和教学双重角色,刘雷为团队和学生们确立了“依托临床,立足基础,探索转化,谋求治疗”的科研理念。

“作为一名医生,首要应立足于临床,在临床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刘雷说。在教学中,刘雷除了强调临床的基本功,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时刻关注临床前沿进展的习惯。他用更多的时间思考研究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并鼓励团队聚焦于那些虽然棘手,但能够真正造福患者的临床难题。

“肝癌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是肝癌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这就需要我们揭示肝癌演进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阐明肝癌细胞与微环境免疫细胞亚群互作的分子网络。”刘雷说。

长期以来,他带领团队通过临床诊疗发现肝癌演进过程的关键事件和科学问题,运用基础研究阐明肝癌细胞与微环境互作的调控网络,在此基础上,再依托学科交叉开发靶向肝瘤及其微环境的临床治疗策略和免疫治疗产品。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刘雷认为医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具有更高的价值,他更加关注科研成果能否真正转化为临床应用,科研设计是否具有临床意义,以及有无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无论基础研究或临床研究,要能在不久的将来投入临床应用或具有临床意义。肿瘤发生机制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研究,目前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其目的在于研发新药和诊断试剂盒。”刘雷做学问和做人同样务实,他认为,作为临床医生,没有转化和落地的研究即空谈,研究成果只有落地,才能真正造福患者,而科研转化上的突出表现也成为刘雷团队最主要的优势。

在今年的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的评比中,刘雷团队代表科技创新活跃度偏弱的西北五省出战,“这场竞争中,全国顶尖高校高手云集,不乏著名院士的弟子,顶级刊物发表多篇论文的‘大拿’”,在得知其他参赛队伍后,刘雷一度想过放弃,“因为竞争对手太强大”。

经过一晚上的思考后,刘雷决定试一试。他把这次比赛比作“战斗”,“不试试怎么知道,只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战斗,即使输也要输得壮烈。”参军的经历让他在从医之路上,拥有了超强抗压能力。这一次比赛,他想要给团队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做一个榜样,也想把多年来坚持研究的成果放在全国顶级的专家学者中进行检验。

在答辩中,刘雷卸下包袱,全力“参战”。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创新吸引了众专家的关注和褒奖,多年来一直在坚持研究和开发肝癌早诊早治的试剂盒的创新成果被专家们认定为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最终成功获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刘雷对此深有感触,对于科技创新,他有自己的见解。“什么是原创?原创是指别人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如果改装别人做过的东西,那么它不是原创,而是仿制。”对于医学科研生态里一些“短平快”式研究的问题和现象,刘雷感到痛心,“有的医学研究3—5年就能发一篇好文章,但要让研究转化落地则需要更长时间,很多研究生为了方便就业,将主要的精力用到如何发表文章上,但医学研究的真正意义却未能真正领会。”

“没有患者就没有创新,医学的创新来自临床和患者所需。”刘雷长期关注临床实际,针对肝癌患者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的难题,搭建了肿瘤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预期将分别以肿瘤早诊试剂盒和生物制剂的形式面向市场。

生命的高度,比海拔的高度更高

今年三月,刘雷离开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繁华都市,主动请缨参与援藏工作。到西藏军区总医院半年多以来,他把自己融入属地干部和群众中去,向自治区年轻的医师传授新的医疗理念、推进科研创新、学科建设,还严肃地搬出他的“训词”,“要记住,每一个患者都是别人的父母、子女、妻子、丈夫,我们不提高救治能力,就是草菅人命。”

刘雷(左)在诊室为病人看诊

坚守高原要克服高寒缺氧,刘雷常常出现失眠、头晕等缺氧反应,晚上睡觉也得戴上呼吸机,但缺氧不缺精神,他克服身体不适继续坚守,他说:“在西藏工作,是为人民服务、为党工作、为国尽忠的实践和机遇。在这里,生命的高度,比海拔的高度更高。”

刘雷心目中的好医生,除了医术高超,更要胸有大爱,如他的硕、博导师韩国宏教授,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在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们的医德医风给了他深刻的启迪,让他受益终身。

聂勇战教授对患者如家人般的关怀,对刘雷影响颇深,“情感上把病人当亲人,治疗中把病人当自己,设身处地医治患者”。在刘雷的印象中,聂勇战教授看病非常仔细、严谨,有耐心,无论门诊室有多少病人,他都丝毫不会马虎,与患者问诊交流充分,问询仔细,下方严谨。因此常常推迟下班时间,无论下班多晚,他都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吃饭。

“聂勇战教授、陈志南院士、樊代明院士、韩国宏教授都是我人生中的导师,是我尊敬且德高望重的老师。”以他们为榜样,刘雷对患者“来者不拒”,经常延长门诊看病时间,尽量满足一些外地患者的看病需求,有时已经过了可以加号的时间,他还在给个别没挂上号但又很着急的外地患者看病。

刘雷也得到无数病人最真情和暖心的回馈。很多来自西北偏远地区的患者常常不远千里一路艰辛背来自家的土豆、地瓜等土特产带给他,这些最朴实的心意,是他收到最好的礼物,常常让他感动不已。

有一位患者“总觉得自己身体有问题,浑身不舒服”,经常到门诊找刘雷。“这是消化系统疾病背后,隐藏着的精神心理问题,可是病人不理解。”只要有时间,刘雷就会耐心地倾听和解答,缓解她的心理焦虑。“医生对病人要以诚相待。病人信任你,才把很多病情的隐私都对医生毫无保留地倾诉,我们应该站在病人角度为他们考虑,关键还是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他指了指身上的这套军装,说:“很多病人都是相信军人、相信军医才奔我们来的,不能糊弄别人。”朴实的语言里没有华丽和冠冕的辞藻,却饱含着对病人最真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刘雷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他对于学生的严厉要求和严格管理渗透在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要求学生做好完整的学习规划,学生们的学习台上,都有一本小日历本,上面写满了文献阅读计划、推进课题、实验进展、发表论文等详细规划。

学生们和课题组成员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获得了一系列基金支持和奖项。实实在在的努力和成果为他们奠定了很好的科研基础,也成为他们找工作的催化剂和敲门砖。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肝脏的功能非常复杂,我们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去探索它的奥秘。”刘雷说,未来,要不断提高诊断的精准度和可靠性,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同时要提升整合诊断的理念。他说:“整合诊断并非单一的检测手段,而是一个多学科、跨领域的合作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信息,使治疗更为全面科学。”

今年,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创新研究院,刘雷担任执行院长,他介绍:“创新研究院将推动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深度交融与协同创新,创新性重构学科交叉组织模式,营造科学研究创新发展,为青年医学人才搭建在前沿领域探索新知、引领未来的平台。”

除此之外,刘雷也在瞄准军队战略需求,为提升军队的创伤救治能力而努力。他说:“我是一名军医,军人的使命是提升战场贡献率,军队的需求是保障胜利。”下一步,他准备在军事项目、军事课题、军事相关研究上重点布局和发力,继续为全军战士服务。

在采访结束后,这位一腔豪情的血性男儿,又匆匆返回西藏,继续在医院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兢兢业业,执锐披坚,留给了我们挺拔、坚定的背影。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4年第11期 ] 


中华儿女
家国天下,民族脊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