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和13日下午,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盟员政协委员们围绕“以改革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镇江”等议题,积极建言献策。现将委员们的发言摘登如下:
校地协同做强农机品牌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袁建平
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副主委
江苏大学流体中心主任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农机装备产业基本形成了以耕种管收装备为主体,关键零部件为配套,涉及畜牧业、林业、渔业及农产品初加工装备等领域的产业格局体系,形成了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领军企业强劲、科教资源丰富、推广应用体系完备等优势。
但是,我市仍存在产业链整体实力不强、企业间协作不紧密、创新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项目增量缺乏等问题,只见高峰、不见高原,与国内重点农机装备产业集聚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现结合镇江实际,围绕校地协同做强农机品牌,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服务行业转型提升。落实国家、省重大专项、重大技术装备进口设备免税等各项优惠政策,以政策撬动传统农机的智能转型。支持企业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智改数转网联”改造,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帮助企业申报省级以上攻关项目、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和推广应用资金支持,助力企业技术升级。
二是强化创新驱动,深度融入国家农机创新产业体系。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政府牵头协助在镇高校和行业骨干企业深度对接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载体,共同加快传统领域农机装备优化升级。多方协同着力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共同培育发展新兴领域农机装备,打造高水平农机装备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促进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强化全产业链培育,打造镇江智能农机品牌机。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引导骨干企业瞄准应用场景的系统性协同创新需求,搭建农机产品供需信息对接平台,加快贯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产业链研发、生产和服务资源整合,为智能农机领域提供系统化、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以实际需求打造智能农机的品牌机,推动镇江农机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四是强化示范推广,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鼓励引导高校、企业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在句容戴庄、新区润果等经营成效较为显著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示范推广,校地企合作打造农机装备科技示范区,为农机装备应用提供成套可复制方案。定期组织技术推广会和观摩会等形式,为高校和企业推介产品和技术,以科技集成创新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
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以法治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孙海燕
市政协常委、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基础。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乡村治理人才缺乏,治理体系分散,治理手段单一等原因,当前我市的乡村治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持续规范基层组织的权力运行,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首先,选优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推动乡村善治。要严把选拔任用关,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加大从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中培养选拔村干部的力度,鼓励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参与乡村治理。其次,强化对乡镇、村干部的监督管理,规范权力运行。要科学设计、动态调整权力清单,明晰村(社区)主任的主体责任和负面工作事项,规范决策程序,强化过程管控。要健全基层民主监督体系,实质化推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最后,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推进村民自治。要健全村民自治管理体系,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决策机制,打破村干部对治理权限、治理事务和治理资源的垄断状态,提高村民的话语权和参与度。
二是持续推动部门与地方协同治理,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化。首先,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农民广泛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要完善协同推进机制,集聚资源和服务要素,对于存在风险隐患、需要多部门协同开展工作的案(事)件,既要细化职责分工,又要凝聚工作合力,推动矛盾纠纷联调联动。其次,健全对重点人群排查防控、留守人员关爱服务的综合工作体系。要健全乡村舆情汇总分析机制,强化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聚焦突出治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教育帮扶、社会救助等措施,防范化解不稳定因素。最后,健全综合开放、规范高效的监督评估体系。既要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合理地设定工作目标,又要强化事中和事后监督,根据检查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工作策略,推动各项工作不断改进和持续优化。
三是持续优化乡村治理的路径方式,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首先,探索构建“互联网+”乡村治理新模式。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针对农村地区多发的民事纠纷和违法犯罪,探索通过数字模型比对分析类案发生根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转变。其次,创新管理服务的内容与形式。要聚焦乡村本质特性和城乡发展差异,理顺利益关系,平衡利益诉求,实现城市与乡村彼此交融。要坚持传统社会与数字社会平衡发展,开展精准普法,确保治理效能。最后,推动法治文化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法治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之一,在乡村治理体系中承担着规则导向和价值引领的功能。要将司法的规制引领作用与村规民约的柔性治理作用结合起来,推进村规民约细化实化具体化,激活乡风文明内驱力。
因地施策开展“一老一小”服务
李 佳
市政协委员、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教师
目前我市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功能不断健全完善,群众的知晓度日渐提高、参与度日益增多。随着社区“一老一小”服务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功能齐全、庞杂繁密的社区服务势必会给社区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也会给社区工作人员造成压力,统一标准的社区服务功能也容易造成房屋、资金、设施设备的浪费。有鉴于此,建议在开展社区“一老一小”服务时,可以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比如:自有资产多少、社区大小、社区服务中心占地面积、常住人口总数、流动人口变动、老龄人口占比、婴幼儿人数、困境儿童人数等,因地施策、打造重点服务项目。为此建议:
一、制定标准化服务项目。组织专人编写社区服务指南,全面覆盖老龄人口服务需求、0-3岁婴幼儿托育需求,汇集镇江市各小区的社区服务项目,根据服务使用频率与效果,择选服务项目并制定具体细则。
二、打造差异化社区服务。根据小区人口结构,对照服务指南,有侧重点地选择服务项目,对原有配套服务设施进行适当增减或改造。对于人口总量多、老龄人口占比多的小区重点打造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目前社区养老服务项目主要分为:医疗健康服务(含心理健康服务)、日常生活服务(就餐、洗浴)、文体娱乐服务三大类,已经很好地体现了社区养老服务的系统化与标准化;接下来可以在大类中精心打造适合本社区老龄人口需要的服务项目。对于青年人口较多、新建小区居多的社区,可以重点凸显托育服务项目,在用房、资金、人员上多向托育服务倾斜。
三、创设前瞻性试点项目。目前,我市各社区“一老”服务相当齐全,“一小”服务略显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我市的老龄化现象明显,在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上均对“一老”服务提出了迫切要求。“一小”服务除去托育服务,还可以尝试针对育龄夫妻提供育儿知识普及、教育咨询等。另外“一老”服务也可以适当跳出“养老”的思维,对老年人重新定义,认识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比如:与时俱进地开设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辅导课;聘请有书画才艺的老年人辅导学龄儿童等。
青山绿水织锦绣
产业繁荣映辉煌
陆 瀚
市政协委员
中电电气(江苏)变压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镇江之美,恰如古诗所云:“山水含笑春未老,古韵新风共悠扬。”,坚持生态为基,绿色发展之道,低碳生活之韵,处处彰显,勃勃生机。以下是我针对镇江未来建设所提出的一些浅薄之见。
一要强化文旅深度融合,共享绿色美好生活。整合自然资源,挖掘历史文化,擦亮镇江历史文化的金字招牌。举办文化节庆、打造文化街区、发展文化旅游等,让镇江的文化魅力绽放光彩,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二要注重港口资源建设,谱写繁荣美丽镇江乐章。优化布局、明确功能,基础设施需固若金汤,装备升级要与时俱进。临港产业,如繁星点点,照亮港口经济的未来;城市与港口,如琴瑟和鸣,共谱繁荣乐章。环保治理,让港口碧水蓝天;智能技术,让港口管理如臂使指。实现港产城融合,将镇江港口打造成集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于一体的万吨级港口典范。
三要深耕优势产业,筑牢美丽镇江根基。持续深化“一城一特色”的发展理念,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前瞻性的政策导向,在要素供给、人才引进、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扶持。培育一批上市企业,塑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推动镇江的特色产业迈向全球市场的更高层次,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供稿 | 镇江民盟
编辑 | 凡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