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绕梁,千古流韵
辽代猪首埙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埙,是开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陶制的埙是古代就流行的乐器之一,属于吹奏鸣响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埙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续至今。试想一下,在茫茫草原,在深深庭院,忽然飘来一阵深沉、悠远的埙曲,是多么沁人心扉,唤起人无限遐想、令人思绪万千。
1
通辽市博物馆藏
辽代猪首埙
通辽市博物馆收藏一件辽代陶埙。高4.5厘米,最宽5厘米,底径1.8厘米,重58克。该陶埙形似猪首,猪首上半部施酱釉,下半部露胎,胎呈黄褐色,猪嘴采用堆贴工艺手法,更加生动自然;两耳直立,圆眼,圆鼻,扁嘴。其内部为空心,内部的空间用于产生共鸣和放大声音。猪眼处设有两个音孔,猪首后面有一音孔,用来控制音调和音量。表面施酱釉,施于上部分,下部分则露胎,胎呈黄褐色。整体造型小巧精致,生动可爱,便于携带或吹奏。辽代猪首埙征集于通辽地区,现藏于通辽市博物馆。
埙这种乐器,它是众多乐器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关于埙最早文字记载《诗经》,《诗经·大雅·板》提及:“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意思是上天对万民的诱导教化,犹如埙篪一样相和。这两种乐器组合在一起,演奏效果最和谐,所以古人将埙篪之交比作兄弟和睦,彰显了埙的非凡魅力与文化内涵。
2
埙,是辽代契丹人最喜爱的乐器。他们喜爱埙的声音,喜爱埙的音乐,喜爱埙的表演形式。所以说,在辽代的契丹民族中,埙是辽时期上下都十分普及的一种乐器。原因有三:一是地处草原,辽阔空旷,埙的声音、音色低沉悠远,在草原这样的环境中,感染力很强;二是制作简单,易学易吹,携带方便;三是表演灵活,单人、多人形式不拘,均有奇妙的感染力量。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由多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所碰撞出的火花,具有着强烈的融合色彩。《文献通考》卷 148《夷部乐》中记载民族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宋代陈旸曾在他的《乐书》中表明“契丹所用声曲,皆窃取中国(中原)之伎。”契丹(辽)音乐的内容有很多是与中原以及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的结果。很多契丹(辽)音乐文化交流的史学研究成果都能很好地反应契丹(辽)与中原音乐之间的相互联系。
MUSIC
♬..♩~ ♫. ♪..
总之,辽代音乐中使用了大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包括猪首埙在内的乐器,这不仅体现了辽代各民族之间音乐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证明了辽时期在我国北方各民族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亦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体现。
编辑:韩镕泽
初审:敖喜花
复审:冯娜娜
终审:顾 赫
来源:通辽市博物馆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