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5年岁月峥嵘,75载春华秋实。75年,是时间的见证,更是奋斗的印记。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10月1日起,漯河日报社、漯河市档案馆联合推出《看见•漯河 镜头里的城市变迁》系列微视频,在光影中回溯漯河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用影像讲述漯河发展故事,全景多维立体展示沙澧大地在岁月流转中的巨变。
本期推出《看见•漯河 镜头里的城市变迁》系列微视频之七:“农”墨重彩。
在沙澧大地的辽阔原野上,农业生产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七十五载岁月流转。从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到如今智慧农业的蓬勃发展,一幅幅现代农业的壮丽画卷正在漯河大地上徐徐展开。
20世纪60年代,漯河及时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增加农业投资,农业生产得到巩固和发展。
▲1960年5月31日,舞阳县保和公社楼宋大队的运送小麦车队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1979年以来,漯河市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出现了繁荣昌盛的新局面。到1985年,漯河市郊粮食亩产270公斤,人均粮食产量282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285%和281%。
▲1982年,舞阳县彰化乡玉米喜获丰收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漯河农业生产正由“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使农民摆脱了繁重的劳作,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重要农产品全面发展,食物供给丰富多元,为漯河的农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2024年,漯河市小麦的平均单产达到了571.2公斤,同比增长8.02%;总产量达到了135.92万吨,同比增长8.42%,单产在全省排名第二。
七十五年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漯河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依赖人力到依靠科技的华丽转身。未来,随着科技的持续赋能,漯河将书写更多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