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手牵手丨麦秆剪贴画:千变万化的“草根艺术”

教育   2024-10-09 16:38   宁夏  







非遗传承人


田雨鸥:麦浪有声,麦秆有情

一幅精美绝伦的麦秆剪贴画,生动还原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图》。小小的麦秆演绎出浓浓的市井风情,其中的工艺、技法、格调,让人叹为观止。近日,记者探访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麦秆工艺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田雨鸥老师时,被她出神入化的制作技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折服。

麦秆画又称麦草画、麦烫画,是中国传统剪贴画的一种。据考证,麦秆画已有上千年历史。田老师介绍说,麦秆工艺品制作技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麦秆画,另一种是麦秆立体编制工艺。其中的麦秆立体编制工艺,是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编制出立体造型,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人物、风景、花鸟鱼虫等。记者看到,一根根微不足道的麦秆,在经过剪、刨、刮、拉丝、熨等十几道工序后,便能制作成典雅大方、富丽堂皇的麦秆画。在银川市西夏区第十三小学麦秆工艺创作室,一幅幅装裱精美的麦秆画挂在墙上,像一片片金箔做成的工艺画,而走近仔细观赏,才看清楚画中麦秆的质感,那透着光泽的金黄色,让人一下子联想到金色的麦浪。

据田雨鸥老师介绍,她祖籍山西省霍州市,出生于银川,家中祖传非遗项目——麦秆工艺品制作技艺,传承谱系从祖父到父亲,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她从小跟随父亲学习麦秆画制作技艺,如今已走过30多个年头。“小的时候,我生活在农村。在采集麦秆的时候,看到父亲把这个最质朴的麦秆做成了一件艺术品,做成了精美的麦秆画,那时我就对麦秆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田老师告诉记者,麦秆画的制作技艺十分丰富,有原色工艺、烫色工艺、切丝工艺、彩色工艺等,但最复杂的还是毛丝工艺。毛丝工艺就是把麦秆纤维状的这些组织用手一点一点撕出来,然后进行粘贴。“这幅老虎图我采用的就毛丝工艺,可以体现出虎皮的纹路,彰显出老虎特有的精气神。”“我刚开始做鸟的羽毛的时候,都是一片片裁剪的,后来我不断创新,把麦秆掐成丝,然后贴成羽毛,这样看起来栩栩如生。”田老师博采众长,不断提升麦秆画的制作技艺。

田雨鸥老师还有另外一个重要身份——银川市西夏区第十三小学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发现学生们对麦秆画充满兴趣。于是,她便立足于学校,开设麦秆工艺创作室,将非遗文化融入教学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麦秆画制作技艺,银川市西夏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辖区中小学教师30余人,来到银川市西夏区第十三小学,聆听传承人田雨鸥老师的“麦秆画制作”专题培训。







非遗进校园



源于麦田的“金色画卷”

它来自广袤的麦田,带着成熟大麦的甘甜,化身为一幅幅金色的素描,它原是麦秆,现在有了另一个动人的名字——麦秆画。

近日,记者走进银川市西夏区第十三小学的麦秆工艺创作室,立刻被浓厚的艺术氛围所感染。自2016年学校开设麦秆工艺创作室以来,在田雨鸥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在每周三、周五下午的社团活动时间学习麦秆工艺品制作。

记者看到同学们沾胶水、切断、熨烫……同学们全神贯注,手上的动作谨慎又利落。“咔嚓”,锋利的剪刀从上至下将麦秆剪开,发出了清脆的声音。

在麦秆工艺创作室里,同学们分组学习,有的负责用熨斗将麦秆片熨平整,有的负责图案设计,有的负责拼贴,还有的用烙铁进行着色……同学们沉浸在制作的快乐中,厚薄浓淡,勾皴点染,玩转色彩,玩转线条,玩转造型。普普通通的麦秆,经过大家的巧手变成了富有生命力的画作。

“创作麦秆画的过程很减压!”六(1)班石敏同学说自己非常喜欢这个社团,“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也让我更多地了解了乡土文化。”“麦秆画制作工序复杂,整个过程全凭手工完成,一幅作品需倾注相当多的智慧与心血。”六(2)班魏玲霞同学指着一幅名为《欢天喜地》的麦秆画介绍道,“这是我创作的麦秆画,创作一幅这样的作品,从刮麦秆到制作完成,至少要一周时间。”

虽然麦秆画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但要掌握麦秆画的制作技巧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田老师不仅将贺兰山岩画、卡通图案等融入麦秆画创作,还结合草编、编结等技艺,创新了麦秆立体编制工艺。瞧,同学们用麦秆做的蚂蚱、壁虎、蛇、仙鹤……一个个活灵活现,可爱极了。




“别看麦秆普通,它本身的光泽和质地能让作品明暗有序,立体感就出来了,一束光打下去,还会闪着金灿灿的光。”六(2)班赵雅汐同学自豪地说。一丝一缕,精益求精,不知不觉间,执“秆”作画时,同学们沉浸于非遗的魅力,难以自拔……

(记者  马莉娟 文/图   郭富春/视频)





• END •



编辑:马莉娟

美编:袁   珊

审核:马列飞   戴华峰



小龙人学习报
一切为了孩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