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忻府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产业发展为引领,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特色种植,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让更多村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
眼下,立冬已过,秋收已接近尾声,与周边萧条的景致不同,位于九原街道西冯城村山西兮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菊花种植基地一片生意盎然。这几天菊花种植大棚内田白菊长势喜人,菊香四溢,村民们正兴高采烈地穿梭在花海中,手法娴熟地采摘一朵朵清香扑鼻的田白菊,田间地头一派忙碌景象。
白菊花适应性强,喜阳光,忌低洼积水,具有一定的耐寒力,生长适温为15-25℃。“我们的大棚是温室暖棚,可一年四季种植,开花周期在120-150天。每枝菊花均价在五毛钱左右,赶上好行情,一棚菊花能收入10多万元。目前,我们种植的菊花全部销往本市花店及周边县市,可以说是供不应求。”该公司负责人李志斌开心地说。
当前,该公司长期雇用5名工人打理大棚,农忙时需要20多人同时干活,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就近务工。该村村民刘大爷今年65岁,儿女都在外打工,对于菊花大棚的这份工作,他非常满意:“自从村里开始种菊花,我就来大棚干活了。离家近,也不辛苦,一天能赚一百多块钱,很不错。”
“以前我一直在外面打工,现在村里搞起了菊花种植,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我当然愿意回来,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家人也支持我。”村民焦素英乐呵呵地说。
据了解,山西兮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现有9栋菊花大棚,占地约1.4万平方米,有白善、金诚、优香三个白菊品种和金菊、关玉两个黄菊品种,亩产量约13万枝。
在西冯城村的星宇生态农场食用菌种植基地,蘑菇大棚温室内,堆得像小土包一样的菌包已经长出了一片片肥厚的蘑菇。据悉,该种植基地成立于2022年,由村里的“能人”南亮星负责具体事务。
“我自小在这里长大,对农业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南亮星说,在考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后,他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家乡,带着村民一起增收致富。目前,有5座大棚种植蘑菇,主要以香菇、平菇、鸡腿菇、黄金菇为主。年销售额约10万元,带动周边20余人增收致富。
“经过1年的发展,食用菌种植技术逐渐成熟。我正在号召更多村民一起种植食用菌,且免费提供技术支持。”下一步,南亮星计划再增建几个高标准大棚,开发食用菌深加工及保鲜储存、冷链物流业务,进一步扩大规模,壮大食用菌特色产业。
近年来,西冯城村党支部牢固树立“围绕振兴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振兴”的发展理念,积极盘活土地资源,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村委会通过土地流转,引进特色农业种植,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西冯城村党支部书记王富军表示,村里将大力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目前,已和中化集团达成初步意向,已流转3000亩土地,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充实“菜篮子”工程,帮助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张志远 郝佼玉)
在忻府区部落村,“香甜的部落香瓜”已成为带动一方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伴随着一株株瓜苗移栽入田,一幅“瓜甜、民富、村美”的乡村幸福新画卷正在部落村的沃野上徐徐展开。
2024年,部落村香瓜种植面积达到200亩,瓜农户均收入达到20万元。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忻府区部落村兴起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做强一个产业,带动一方致富。
部落村地势平坦、土地松软肥沃、昼夜温差大。该村结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带领种植大户种植特色香瓜,并通过蜜蜂科学授粉增产提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该村村民杨变单,由于年龄偏大无法外出打工,便就近在香瓜种植基地的大棚里务工。“我来基地工作快四年了,工资是一天80元,能够保障生活支出,不出村还可以照看孙子上学,这个工作很适合我。”杨变单说。
村民杨栋梁介绍说:“近些年,部落香瓜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价格逐年提高,种植香瓜帮我们拓宽了增收渠道。去年我种了两大棚香瓜,收入20多万,今年扩大了种植面积,预计收益能达30余万元。”谈到现在的生活,杨栋梁脸上挂满笑容,感叹如今政策好,农民尝甜头、有盼头,不仅手里有钱了,而且腰杆也硬了。
在杨栋梁的育苗大棚里,育苗床上一株株种苗绽绿吐翠、长势喜人。杨栋梁告诉记者,他种植香瓜将近10个年头了,今年育了5万棵苗,准备种植三大棚香瓜。现在育苗马上就能移栽了,10月份点籽,11月份移栽,按照去年的行情,纯利润能达到8万元以上。
据悉,部落村松软的沙土地为香瓜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皮薄肉厚、香甜脆嫩、多汁爽口的部落香瓜畅销北京市、上海市及加拿大等地,广受世界各地消费者的好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后,我们将持续围绕做优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特色转变为优势,扎实有效推进产业富农、质量立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该村党支部书记杨成和说。(张志远 郭俊英)
忻府区是蔬菜生产大区,近年来,该区结合本地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因村施策,由传统蔬菜种植向标准化大棚蔬菜种植方向转型,并及时做好种植品种和种植期的调整,真正做到了蔬菜的全年生产、四季供应。
“再拿10个菜筐来!大伙儿加把劲,送菜进城就要赶个新鲜!”初冬时节,天气渐凉。一大早,忻府区廿里铺农业产业园蔬菜种植大户赵志荣就忙碌起来,在生态蔬菜基地调度务工村民采收芹菜。
位于云中河畔的廿里村,耕地肥沃,有良好的种植瓜果蔬菜基础条件,在现有的特色养殖园和成片农家大棚基础上,以廿里铺“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为主,通过抓好土地流转,打造集温室大棚种植蔬果、采摘等高效农业等于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体验示范区,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大棚蔬菜,助推农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让大棚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新引擎。同时实现村集体经济稳步增收,预计今年集体经济收入达46万元。
“今年收成咋样?”冯国红钻进溢满芹菜清香的大棚询问。“一个大棚4亩田,一年四季都生钱。今年赚个10万元没问题。”种植户李大爷快人快语。一旁正将蔬菜装筐的村民郭印兰也笑着搭话:“谢谢冯书记介绍我到这里来打工,现在我们不出村就能挣到钱了!”
沿着道路前行,记者很快来到村民卢帅宁的现代农业大棚。冯国红介绍,由于忻府区昼夜温差较大,导致蔬菜产能较低,建设智能化温室大棚突破了气候等自然因素限制,提升了蔬菜产量。在卢帅宁的智能蔬菜大棚内,记者看到,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对大棚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智能水肥一体机等物联网设备进行全程远程操控。这些自动化控制装置“镶嵌”在大棚中,不仅让农业生产科技范儿十足,还能精准控制“光、肥、水”等生产要素,只需点下按键,就可以实现水泵运行、内外遮阳,方便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卢帅宁告诉记者:“这些现代化农业种植设备,都是村委会组织我们种植大户到西北林业大学考察后采购的新设备。目前正在准备育苗,头茬想种植黄瓜,赶在过年时上市,一棚预计收入6万块。”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村民的腰包更鼓、村里的家底更厚、百姓的日子更甜。”冯国红信心满怀地说。(张志远 王利明)
摄影:张存良
本期编辑: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