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潮起乌江风帆劲

政务   2024-09-30 14:04   贵州  



75载栉风沐雨,75载春华秋实。黔东大地,山河披锦绣。乌江河畔,奋斗正当时。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上下同心协力,乘着改革东风,破浪前行,城乡风景日新月异,现代农业百花齐放,和美乡村强村富民,多领域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千村百业万象更新,中国式现代化的沿河篇章气象万千。







从偏远落后到四通八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沿河自治县是乌江流经贵州的最后一个县。乌江流经沿河境内132公里,将县城分隔为东西两个城区,县城依山而建,沿江而立。

曾经的“黄金水运”通达,一度让这座大山间的小县城名声大噪。但滚滚乌江,一度成为阻碍城市发展建设的天堑。

1976年,沿河首座横跨两个城区的乌江大桥正式投建,将“险渡”变坦途。自此,打破交通困境的步伐步稳蹄疾。2007年,乌江二桥建成通车;2021年,乌江三桥建成通车;随后,沿河县城及周边相继修建了5座乌江大桥……

一座座乌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打通发展“梗阻”,掀开城乡建设发展新篇章。牢牢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沿河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河东、河西片区棚户区改造全速推进,都市化小县城里高楼挺立,城市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四大工程”全面推进。

如今,沿河县城常住人口由过去不足1万人增加到11万人,城镇化率达42.78%。沿河先后入选全国卫生县城、全国少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全省文明城市、贵州省森林城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70多年前,我们河东就像一个大的落后村子,晴天灰尘满天飞,雨天出门满身泥,晚上一团漆黑,吃水靠挑,只有两家饭店。”说到县城变化,沿河自治县团结街道燎原社区72岁的张加邦记忆深刻,“现在路宽了,房高了,人多了,到处干干净净,空气更清新,河东的县城也由村变成了现代化城镇。”

潮起乌江,风帆正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高速、国道、省道、县道一条条交通“大动脉”纵横交错,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同时,作为“毛细血管”的乡村交通也在“十三五”期间迎来改头换面的巨变,为沿河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助力。

“要想富先修路。”沙子街道南庄村村民黎刚深有体会。

30多年前,黎刚靠着家门口的一条乡道交通优势,开了全村首家农家乐,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也让不少人羡慕不已。

沿河自治县地处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其中,石旮旯里的南庄村石漠化尤为严重,而交通路网建设打通了乡村发展的“经脉”。

“以前,我们家门口的这条乡道,是我们乡进县城的唯一公路,从泥巴路到沙子路,再到水泥路,路的变化见证了村子的发展,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目前随着路网改建和乡村改造,已经‘退居’为通村路。”黎刚说,现在他还拓展了小卖部、民宿业务、空心李等产业,每年收入超30万元。

如今,南庄村凭借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和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小洋房鳞次栉比,休闲文旅配套建设不断完善,以空心李农旅融合的4A级景区建设初显成效,李花节、空心李节等精彩活动不断,每年吸引10多万人次旅游,农家乐、特色民宿生意火爆,乡村物流助力电商经济兴起,石旮旯里的小村庄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名村。

路通百业兴。乡乡通、村村通、组组通、产业路……“四好农村路”路网越织越密,方便乡村生活的同时,带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日渐完善,乡村幸福路越走越宽。

“十三五”以来,该县累计建成县乡道63.5公里、通村公路916.5公里、通组公路850公里、路面提升改善工程377公里,全面实现了100%乡镇(街道)通柏油路、100%行政村通水泥路、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

据悉,今年10月初,贯穿沿河南北的酉彭高速即将通车,这将为沿河北部城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沿河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布局基本完善,4条过境高速,4条省道,密布的乡村公路交通网络逐步形成,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从小农生产到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连日来,笔者走进沿河自治县中界镇的西南牛城项目园区,基地建设正如火如荼。

“我们的项目包括牛羊交易中心、现代化肉牛养殖示范基地、饲草收储中心、牲畜洗消中心、饲草种植示范基地和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园,以及50个年出栏300头规模的镇(村)合作社育肥场、种植5万亩高产饲草,形成全产业链肉牛产业布局。”贵州西南牛城牧业有限公司CEO刘红辉介绍,西南牛城项目建成后将是沿河最大的肉牛养殖场,迈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肉牛产业发展步伐。

肉牛作为沿河传统产业,曾经小而散不成规模,产业整体效益不高。为带动更多群众增收,促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沿河将肉牛产业列入“一主两辅”发展重点,引进龙头企业,通过以销带产、以企带农、以村带户,高标准布局肉牛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肉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并开展养牛示范镇、示范村、示范户创建,带动农户参与产业链协作共享,实现联农、惠农、富农。

“去年年底以来,我一共卖了有100多头牛,收入约200万元,现在把这些牛卖完准备又购进150头牛。”官舟镇飞洪肉牛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项飞说,以前村里各家散养规模小,缺乏专业知识,只能是小打小闹,赚不到钱。

过去几年,在相关激励政策的支持下,像项飞这样的家庭养殖场,已经发展到了900多家。

目前,沿河全县已成立肉牛养殖企业27家,合作社195家,家庭农场905家,存栏12.6万头牛。2023年,全县肉牛综合产值6.48亿元。

肉牛产业的发展,是沿河深入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之一。

沿河自治县委书记罗洪祥介绍,沿河发挥比较优势,聚焦特色资源,重点围绕生态畜牧、生态果蔬、生态茶,主抓“一主两辅”产业,逐步打造肉牛、空心李、生态茶为主导的县域经济拳头招牌。与此同时,借助深化东西部协作,不断推进黔货出山,借力区域联动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产生带动效应。

一棵空心李,带富一方人。沿河优化培育本地特有百年空心李品种,将发展空心李与石漠化治理相结合,通过采取政府推动、群众主动、市场带动、基层联动等方式,种植提质增效,延长产业链条,健全物流配套,搭建电商销售平台,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如今,沿河空心李种植面积达9.28万亩,覆盖189个村,投产面积5.5万亩,每年产值达8.8亿元。

一片“小茶叶”,长成致富大产业。2018年,浙江安吉36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翻越千山万水落户沿河中寨镇,万亩荒山变茶山,建成1200亩茶园。

近年来,借助“白叶一号”影响力,沿河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壮大经营主体,扩大种植面积,建成沿河首个“智慧茶园”,优质茶产品已进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该县已培育茶叶经营主体86家,加工经营主体56家。沿河茶园面积达20万亩,实现产值13.5亿元。

从提篮小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沿河特色农业产业“百花齐放”。空心李、白山羊入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沿河先后获“中国空心李之乡”“中国白山羊之乡”等称号。

如今,沿河自治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好“农业+”文章,加快构建起“主导突出、规模扩大、链条健全、竞争力强”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同时以“强村富民”行动为抓手,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盘活利用,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新硕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从脏乱差难到和谐有序,和美乡村有颜有品


9月20日,笔者来到沿河自治县黑水镇杨寨社区。通村路蜿蜒入村,一栋栋农家小楼分列道旁,整洁的庭院里正晾晒着丰收的稻谷、玉米。

杨寨社区居委会楼前宽敞的广场,健身设施样样齐备,宣传弘扬文明礼仪、孝道传承等新风尚的文化墙色彩艳丽、主题鲜明。

“你看,这些照片记录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我们村光篮球场就有3个,其中有2个是我们村干部和村民自发筹钱建设的哩。球队多,一个篮球场不够。”65岁的杨寨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田代凡很自豪,“别小看篮球场,因为有了这个文化阵地,篮球、花灯、唱歌、广场舞,村民参加活动多了,喝酒打牌的少了。”

谈起村里的变化,田代凡颇有感触:过去村里穷,走到哪都是扯皮吵架,喝酒赌博,风气特别不好。最夸张的就是滥办酒席、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以前每逢年节,酒席不断,在外辛苦一年的血汗钱,基本全搭在吃酒打牌里面了。

杨寨社区党支部书记杨胜勇介绍,为革除陋习,村里不断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用好“院坝协商会”,制定村规民约,推行全民积分制,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整治滥办酒席、高价彩礼、薄养厚葬,弘扬孝道文化,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培育新时代文明新风尚,同时提升基层治理机制和效能,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塑形铸魂”工程。

“院坝协商”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是沿河自治县在农村一线,以院坝、凉亭、长廊等亲民休闲场所为载体,组织群众就地就近、务实有效开展的基层民主协商活动。

“通过开展‘院坝协商·为爱减负’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丧事时间降下来、酒席名目降下来、高额彩礼降下来、操办规模降下来,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婚俗风俗观念,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切实减轻婚丧事务带来的过重负担。”杨胜勇介绍,目前该基层治理模式在全县推广运用。

村村亮新招,处处有新貌。如今,不仅是杨寨社区,在该县各地村落文娱设施、亭台长廊样样配齐,喜闻乐见的活动多了,扯皮纠纷少了,生活也更舒坦了,文明新风吹进心田,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沿河自治县是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被誉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近年来,为了让群众精神更富足,生活更有品质,沿河自治县一方面移风易俗,一方面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乡村氛围和谐有序,村民生活充满活力。

在20℃的岩洞里打“洞篮”火爆网络;奋楫争先的沿河龙舟激荡人心;老少皆喜的跳花灯、舞龙灯引人注目……多项举措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各类文娱活动频频出圈,解锁文明城乡生活的“幸福密码”。

建设宜居生活空间,提升乡村生活品质。沿河自治县还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特色小寨建设为着力点,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层治理,整治人居环境,开展绿色惠民工程,打造特色小寨,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目前,沿河自治县建成“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特色小寨示范试点100余个,建成县、乡、村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470个。






作       者:吴采丽

编       辑:汪   纯

二       审:肖   玲

班编:黄   烨

    班:王能方



微铜仁
传递好声音 讲述好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