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北大医学院教授49岁的熊卓为因腰椎轻度滑脱,在自己工作的北大医院手术,手术一星期后死亡,背后的真相让人意想不到。
2005年,北大医学院心血管研究所、外籍教授熊卓为因为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腰椎疼痛,于是在自己工作的医院挂了骨科,进行检查。
骨科主治医师李淳德诊断为腰椎第4、5节轻度滑脱,医生给出建议是手术治疗。
熊卓为当时正在进行一项研究,生怕时间耽搁太长,李淳德的答复是4天就可以下地行走。
这让熊卓为大为高兴,只要不耽搁她的研究就行,然后,这个决定成了她人生的终点。
1月24日早上,护士通知熊卓为,25日早上空腹做检查,然后手术。
结果,当天下午,护士通知熊卓为做手术前的检查,手术安排在25日早上。
熊卓为只想着尽快手术完好去完成自己的研究,也没多想,答应并顺利做完了手术前的检查。
25日,熊卓为自己签署了手术同意书。
然而,手术后,熊卓为并没有觉得疼痛减轻,反而觉得加重了。
手术第6天,熊卓为出现了呼吸困难,值班医生于峥嵘为熊卓为进行了吸氧处理,吸了一会氧气,熊卓为有些烦躁,她想下床站一会,然而她刚穿上鞋子就晕倒在了床前。
王建国急忙叫来了医生,把熊卓为被送进了抢救室,让王建国没想到的是,这一去,成为她和妻子的永别。
王建国焦急地急救室外当待着,他心里在默念:老天啊,救救她,不要带走她。
王建国夫妻俩感情很好,无儿无女,他们彼此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
当急救室的门再次打开时,王建国看到的是医生带着遗憾的通知他病人因抢救无效死亡的消息。
王建国瞬间就崩溃了,他号啕大哭,他在世上最亲的亲人离开了,他今后要怎么办?
王建国就这样浑浑噩噩办完了妻子的后事,当一切后事处理完毕时,王建国越想越觉得妻子的死有蹊跷。
王建国奇怪,为什么一个小手术为会要了妻子的命?他实在想不通?
妻子过世后这个同学曾对王建国说:如果当时做好几件事,哪怕一件,妻子都还有希望。只是王建国当时太过悲伤,并没有注意到这些话。
现在回想,妻子的这个同学似乎在提示什么?于是,王建国决定先把妻子的病历复印后,找专业人士看看。
当王建国复印病历时,他发现病历有修改痕迹,而当时在抢救时,妻子有三根肋骨骨折,病历上并没有看到,妻子的死亡时间被修改了3次,分别为:1月31日3:30、4:50、6:53,他对妻子的死因产生了怀疑。
他请了专业医生看病历,得出的结论让他崩溃:妻子脚疼痛,是术后并发症,出血产生了栓塞,这种情况概率极低,但不是不会发生;如果及时用抗凝药物,应该有生还希望;抢救时,按压力度过大,致使肋骨骨折刺伤内脏出血,最终因出血止不住死亡。
他决定请律师和医院打官司,搞清楚妻子的真正死因。
然而当他和律师决定先从值班医生入手,询问当时抢救的情况,意外发现抢救医生在执业医生网站上竟然查不到。
于是,他开始明查暗访,几个月下来让他吃惊,医院有很大一部分医生是实习或见习医生,这些人都是在校未毕业的医学院学生,他们还没有取得执业资格证,只能在具有执业资格证的指导老师的允许下写病历或开药,最终必须由指导医生确认后盖章。
而当天抢救妻子的段鸿洲、于峥嵘、肖建涛三人还是在校学生,没有取得执业资格证。
2006年,北大医院被王建国告上了法庭,这个时候距离熊卓为的死已经过去3年7个月,才在北京市西城区法院进行审理,最终判决,医院赔偿王建国及其家属75万元。
双方都不服,各执一词,提起了上诉,2009年北京市高院二审,由于案情复杂,只做了庭外调查,并没有当庭判决。
这不是一起简单医疗事件,为什么医患问题屡屡发生,这是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患者并没有处在平等的地位,医生作为专业人士,他们更能客观给出意见,可以说他们是把握病人生死的人,而大多数病人也会接受医生的建议。
可是,这种建议如果是真的站在病人角度考虑,我想大部分人应该没有意见。
但是,如果这种建议是和个人利益挂钩,这种建议就失去了他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小病变大病,如果一切顺利,也许这件事就过去了,但是如果出意外,有能力、有条件、不怕麻烦的人也许会认真到底,那么有地位、没人脉的社会底层人民呢?他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