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田县湖美乡元安村,一座三层建筑内刨花纷飞、木香四溢,机器轰鸣声中,一张张精美的古琴正在被匠心打造。这便是乡贤颜建程回乡创办的制琴厂。近年来,颜建程带着他的制琴技艺回到家乡,不仅让元安村与古琴结下了不解之缘,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颜建程学的是电子专业,最初在深圳从事网络技术、电子信息相关工作。在深圳闯荡多年后,凭借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古琴艺术的追求,创办起了中国古曲网,收获了一大批民乐爱好者的关注和支持。为了“做一张拨动自己心弦的琴”,颜建程开始深入学习斫琴技术。他拜访名师、查阅古籍,不断摸索和实践。最终,他在深圳办起了自己的制琴厂,实现了从爱好者到制琴师的华丽转身。2017年,是颜建程人生轨迹的重要转折点。当湖美乡干部到深圳走访乡贤,鼓励他回乡创业时,他看到了回归家乡、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机会。老家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更低的用地和雇工成本、适合制作古琴的老杉木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都让他心动不已。于是,他毅然决定回乡,把深圳的琴厂“搬”回了元安村,并在大田县城区打造了直播间,售卖古琴、二胡、笛子、葫芦丝等民族乐器。虽然离开了专业领域,但颜建程的“程序员思维”没丢。“每一张琴都有自己的编号,就像它们独特的‘身份证’。”颜建程说道。他会详细记录下每一个制作过程的数据,从琴身的厚度、长度,到每一道工序的具体参数,无一遗漏,都被存储进数据库中。“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不断探索,力求找到能让古琴发出最美音色的最佳状态。”颜建程说着,眼神中透露出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您发一个弹琴的视频给我,我帮您挑选适合的琴。”一张古琴的制作至少需要2年时间,为每位顾客私人定制很难实现。但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售出的每把琴,颜建程都会了解顾客的喜好、手劲、性格,帮他们精心挑选,无数顾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把“知音”。这种微定制的服务方式赢得了顾客们的信任和好评。
琴厂的落成,如同一盏明灯,为元安村村民照亮了新的就业方向。“我们夫妻都在这儿上班,离家近,能照顾家里老人,收入也不错。”正在制作古琴的颜振辉说道。而他的妻子在电商团队进行产品分拣的工作。像颜振辉这样的家庭在元安村并非个例,30多位村民在颜建程的琴厂和电商团队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许多原本以种地为生或在家带孩子的村民,如今成为了斫琴能手。“每个月出货的物流费就有十几万元,销量还不错。”颜建程自豪地说。从深圳到元安村,他打造的“大音文化”乐器品牌受到市场认可,产品供不应求。随着琴厂的发展,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琴厂对面,新建的展厅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民族乐器,即将完工的音乐演奏厅也让人充满期待。“我希望以后能定期举办公益古琴雅集和传统文化汇演,将这里打造成为面向中小学生的研学基地。”颜建程满怀憧憬地描绘着未来的蓝图。此外,他还计划建设以“绿色生活,音乐疗愈”为主题的音乐康养基地,希望能将元安村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古琴小镇。
颜建程在三明市区创办的“有琴堂”,是许多古琴爱好者学琴的地方,悠扬的古琴声时时回荡在堂中。64岁的张宝仙正专注地弹奏着古琴,她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深受睡醒手麻的困扰,“被朋友带来学琴,原本只是抱着来玩的心态,没想到才学了三周,手麻的毛病就消失了。现在我已经学琴三年多了,每天弹弹琴,心情特别舒畅。”张宝仙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颜建程的琴厂也时时播放着古琴曲,许多员工都爱上了这种传统乐器,颜振辉就是其中之一。“我以前听不来古琴,觉得枯燥乏味,现在却会主动找一些曲子听,还要听着琴音入睡。”颜振辉说。村民黄行涛在爱上古琴之后,多年鲜少看书的他,竟开始翻看起古籍来。“我开始意识到,古琴不仅仅是音乐的载体,它背后承载的是千年的文化与智慧。于是,我渴望通过阅读古籍,更深入地理解这份源自先人的宝贵遗产,让自己的心灵与古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黄行涛动情地说。元安村的傍晚时分,低沉婉转、浑厚悠远的琴声常常传来。一些村民们趁着闲暇,抚弄着自己心爱的古琴,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如今的元安村,因琴而变,因琴而兴。古老的村庄在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融合中焕发勃勃生机,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