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 | 钟山区渡口村:历史与现代交响 文明与生态并进

政务   2024-09-12 16:51   贵州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开栏的话】
今年,我省启动“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钟山融媒致力于“为乡村述史,为乡愁立心”,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发掘村史村事,记录展示钟山厚重丰富的乡村文化和发展成果,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为加快建设幸福六盘水·魅力新钟山赋能。9月12日起,钟山融媒推出“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专题专栏,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勾勒村落自然“面貌”、描绘村落历史“足迹”、记录村落特别“故事”,展现村落独特“神韵”,共同探寻丰茂的乡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钟山区渡口村


在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有一个地处乌江上游三岔河畔的美丽山村,以其丰富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理优势、显著的生态文明成就和蓬勃的经济发展,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典范,它就是渡口村。近年来,渡口村依托自身优势,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极具渡口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渡口村历史




渡口村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曾分属水西宣慰使、水城厅常平里三甲辖地。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渡口村最终在1993年隶属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村名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村民自制木船摆渡,逐渐形成渡口,久而久之,此地便得名渡口村。村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勒河的传说最为引人入胜。

“现在这里叫大河,以前这里叫以勒河,来历源于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没有河,只有一个村寨,村里有阿布一家,龙王女儿逃婚出来,就和阿布在一起了,龙王很不乐意,要让女儿嫁给黑蛟龙,以解决水龙宫缺水情况,阿布一家就用定情物金梳划了一条河出来,阿布也是大禹的后代,后来这条河就以阿布他们俩的孩子的名字命名,阿以、阿勒,就叫以勒河。钟山区大河镇渡口村七组村民张青华娓娓道来。

渡口村的名称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村子被三岔河所隔,又没有桥梁通行,加之水大河深,河两边居民谁家有事都来往不便。于是,家住余家湾塘河边的一户村民就自制一条木船,用于摆渡两岸村民。村民为感谢这位不收摆渡费好心人的善举,隔三岔五都会去他家送点东西,以此建立感情,意欲让之长期摆渡。

一来二往,到余家湾塘河边摆渡的村民越来越多,这里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人来人往的渡口,那时,约伴过河的人常会问:“你从哪里过河?”答的人顺口就回:“到渡口村摆渡!”时间一长,外村人就直接叫这里为渡口村,村子里的人听顺耳了,也就这样叫了。




交通改变




之前,渡口村村民渡河受三岔河河水阻隔,颇为不便。两岸村民过河办事,吃酒压席,只能找一处水浅的地方,脱了鞋子和衣裤过河,据说在旺水季节,常有村民被河水冲走的事,造成伤亡。直到1951年,为了方便村民两岸通行往来,余家湾塘河边开始有人摆渡。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村民开始向政府反映过河难问题,建议政府在渡口村修建桥梁,彻底解决过河难的问题。当地政府采纳了村民的建议,于1974年,开始筹集资金,携手村民在渡口村河道最窄处的打石厂,修建了渡口三岔河段历史上第一座铁板桥,从此结束了村民过河靠摆渡的历史。

1966年10月开工建设水(水城)大(大湾)支线,水大支线经过渡口境内,1969年9月竣工,1971年7月1日通车,1972年7月31日正式交付营运,水大支线在水城西区段站与贵昆线接轨。水大支线建成后,成为大河边渡口村等煤炭产品外运的主要运输线。

1959年开始建设水(水城)赫(赫章)公路,同样经过渡口境内。由原水城县城西水威公路连接,经大河边渡口村等进入赫章县境珠市乡境。1959年水赫公路始建,陆续修筑部分路段,直至1984年才全线贯通,其中,水城至汪家寨段途经渡口村,由贵州省交通厅投资按简易公路修建,1959年建成。1985年起又对部分含渡口境域路段进行改造,至2008年全线基本改造完成,为二、三级柏油路。2015年修建大(大垭口)大(大河边渡口)公路,双向六车道,2017年建成通车,为渡口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运输便利。

渡口村位于钟山区北面,距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仅12公里,交通便利是其一大亮点。水大铁路、水赫公路、大大公路、大连公路穿村而过,全村7个村民组、16个自然寨均已实现通电、通车,5G通信实现全覆盖。便捷的交通不仅方便了村民的日常出行,更为渡口村的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村辖区内煤炭、页岩建材等资源丰富,以煤炭开采、加工、运输为龙头的民营企业在这里蓬勃发展,带动了二、三产业的迅速崛起,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这些年来,公路、铁路越修越多,企业也越来越多,我们务工、养殖、种植、做生意赚钱也越来越方便,村庄整体环境卫生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钟山区大河镇渡口村三组村民王玲表示。




生态变化




曾经的渡口村,山清水秀,生态环境极佳。然而,在煤炭资源大肆开采的年代,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面对满目疮痍,渡口村痛定思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走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型之路。自1999年开始,渡口村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保护天然林,关闭不符合规定的小煤窑,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恢复。在几年时间内,全村共关掉小煤窑12口,100多人摒弃“靠煤吃饭”的旧观念,投入到生态建设的大潮中,昔日的挖煤人如今变成了种树人。

如今,渡口村森林覆盖率达67%,一年四季,渡口村均是满眼翠绿,生机勃勃,重现“春天桃花红似火,秋天摘梨几万箩”的美丽风光,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钟山区大河镇渡口村村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耿礼云说:“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们这个地方就是以煤为主,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河水就是漆黑一片。后来通过退耕还林,现在环境逐步恢复。




乡村振兴




近年来,渡口村始终将文明创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自1950年渡口村党支部成立以来,每一任党支部书记都致力于推动文明创建工作,使渡口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如今,渡口村在创建“全国文明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民素质,营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走进渡口村,不仅村容村貌整洁优雅,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渡口村创建全国文明村,主要是围绕修订村规民约,引导宣传,发动群众,改变移风易俗,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创建,那么在围绕一风艺术方面,比如说我们原来的群众在南办酒席方面比较普遍,后来通过创建全国名称了以后,我们宣传发动群众。很多村在有不同程度的家庭,他要办婚丧嫁娶以外的酒席,那么通过我们村干部上门打招呼,宣传发动后,群众也就没有办酒了,这样通过这么几年的呢?现在我们本村没有任何烂办酒席的现象啊。钟山区大河镇渡口村村支书、村主任邵大林介绍道。

“不吃羊肉粉,枉来渡口行。”这是渡口人常挂于嘴边的一句口头禅。渡口村的美食文化同样令人称道,“红油米粉拌平常,招手请君尝故香。三寸舌吞麻辣味,销魂一碗九回肠。”这是贵州诗词学会会员、钟山诗词楹联学会原会长罗学平赋诗《大河羊肉粉》。而大河尤其以大河明旺羊肉粉让人念念不忘,它以独特的口感吸引了八方食客,这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小餐馆,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五六百平方米面积、解决二十余人就业的饮食企业,成为大河镇乃至钟山区一张靓丽的美食名片。

渡口村的时代变迁,仅仅只是六盘水乃至贵州省乡村振兴的一个侧面。走进渡口村,记者眼中看到的是一个传统村落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一个曾经遭受生态破坏的村庄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涅槃重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乡村未来,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图卷正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缓缓展开。渡口村,这颗镶嵌在乌江河畔的璀璨明珠,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钟山区大河镇渡口村党务工作者青年代表赵钦英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渡口村将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决心,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未来,渡口村将继续依托自身优势,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



编撰:何维江 施昱 杜婷 | 记者:罗定冯 赵勖英 陆选聪 白坤


总监制 | 张丽
监制 | 丁毅
编审 | 彭玉曦
责编 | 甘婷
编辑 | 岳阳

往期推荐

事关学生军训!拟规定→

2024-09-12

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看这里!网络安全法律知识划重点啦!

2024-09-11

延迟退休改革决定提请审议,怎么看?

2024-09-11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有哪些变化?专家解读→

2024-09-11


微钟山
负责钟山区各类政务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