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南中轴 | 寻找百年前的中轴线(10.27场)

文摘   文化   2024-10-17 20:05   北京  

一条中轴线,一部北京史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

南北起伏,东西相望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城建城三千余年,建都八百余年,

其气象、景观、格局,

无一不派生于这条统领城市空间的线

无一不融入进这条跨越历史长河的线

——北京中轴线

图源: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


以紫禁城为界

中轴线又分为南中轴和北中轴

北京南中轴线,从前门经过天桥,到达永定门

再经过大红门、南苑地区,向南延伸至永定河水系

这是一条北京古老的历史文脉

如今也正改头换面,华丽转身


关于这条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你知道多少?

让我们通过一张张新老照片的对比

翻开这份历史画卷……

(作者:刘阳)

老珠市口大街


从前门楼子正南往南走,是北京城中轴线南端最为重要的一段儿,走一里余地后遇到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便是珠市口。这里早年间是京城外城最热闹繁华的地界儿,有京城“金十字”之称。


如今的珠市口,最显著的标志,是坐落在两广大街南侧的那座哥特式建筑的基督教堂——珠市口教堂。虽然它的名气没有北京最著名的四所天主教堂大,但历史却同样丰富。


珠市口教堂旧照


这座教堂虽不起眼,但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初建于1904年,是美国卫理公会开设的八座教堂的第一座,1921年又进行了扩建,基本形成了今天三层的建筑格局,也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样子。


或许你会好奇,经过了连年的战火、革命,以及现代以来市区重新规划和拆迁,这所教堂还照旧保留下来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在这百年间,它经过了数次加固、修缮,却依然矗立于原地。



在经过三次大规模加固、维修后,珠市口教堂成为京城唯一具有哥特式风格外貌的基督教堂。文革时期,珠市口教堂和其他教堂一样皆被关闭,并被挪作他用。1988年,北京基督教会将其回收,并且在同年及1996年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修缮。


可能您又有疑问了——我记得十多年前两广路大街不是扩建了吗?加上那边建了七号线地铁,珠市口的老建筑拆了不少才对?


您说得没错,可珠市口教堂却保留了下来,周围的建筑被拆除了,剩它孤零零矗立在路中央,就像图中那样。



当时间来到21世纪,2001年,随着两广路大街的扩建修复,外加地铁7号线的开工建设,珠市口周遭的老胡同,老院子,被拆掉了不少。处于沿线的珠市口教堂位置尴尬。


为了不影响教堂,政府专门在其南北修建了延伸辅路,使珠市口教堂原地不动,成为两广路与前门外大街上的一个小环岛,又对教堂作了维护修缮,使它显得更加醒目和独特。如今这座教堂成为了一座孤岛,略显突兀。尽管缺失了原本与周遭建筑和谐的美感,但它能得以保留,供后人观赏与追忆过去的历史,不失为一件幸事。


如今的珠市口教堂


从珠市口再往南走,不多会就会抵达天桥


天桥地区,作为北京南中轴线的路段,曾经是北京最大的市井娱乐中心。“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样杂耍和百样吃食”,就是对它一个形象的描写。


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时,此处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只是清朝、民国时期经过多次改建后,桥址不复存在。


老北京天桥的牌楼


老北京天桥,或许是民国初年老北京的一个代名词。走街串巷的吆喝声,夕阳中城楼下的骆驼队,还有在街道间穿梭往来的洋车夫……在中轴线上,如果说,紫禁城是代表着皇家贵族的京城,那么天桥,便是代表着平民百姓的京城。


早年间天桥的艺人与摊贩


酒旗戏骨天桥事,多少游人不忆家。”这是清末民初著名诗人顾顺鼎《天桥曲》的诗句。曾经有无数历代身怀绝技的各行业的民间艺人在天桥施展自己的艺术绝技,这样的景象在今天虽再难一见,但被现在天桥区域这些“天桥八大怪”的雕像保存了下来。



著名学者齐如山给天桥这片乐园所下的定义是,北京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憩息,休养生息之意,什么是百姓的休养生息?就是柴米油盐,日出日落,就是喜怒哀乐,就是顺其自然。尽管如今的天桥一带,早已变得现代化、城市化,但坐落于此的天桥艺术中心、天桥剧场、德云社等地,仍让现在的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到精彩的表演与休闲时光。老天桥的生命气息,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的天桥一带


而下面这张老照片,不知各位读者可能认出,或可有印象?



熟悉天桥一带的朋友们或许可以一眼认出——没错,这就是四面钟。无论是民国时期的老天桥、还是如今的新天桥,四面钟都能算上是真正的地标。


四面钟,是民国初期宣南一带四大“现代化建筑”之一。说起它的修建,得追溯到1920年前后。



当年的天桥可谓是民间艺术荟萃之地,大多露天表演,自由竞争。后来有人在旁建了一座新世界游乐园和一个城南游艺园,想要分一杯羹。后者的商家还聘请西洋设计师,设计建造了一座钟楼,矗立在城南游艺园一角。


四面钟与传统钟楼大不相同,不是挂那种中国传统的铜钟,而是在顶部四面镶嵌了四个西洋钟,所以叫四面钟;更与老的钟楼天差地别,是典型的西洋风格,它高大,显眼,不仅成为城南游艺园的招牌,更俨然成为天桥一带的地标。


四面钟今貌


令人惋惜的是,数年后,新世界因遭逢火灾后宣告倒闭。国民政府南迁,时局动荡,城南游艺园也紧随其后破产歇业。解放后不久,四面钟也因附近一带整修路面而遭拆除。昔日的城南胜景不复存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当历史的时钟指向2003年时,天桥南大街西侧,一座四面有钟的单体建筑再度矗立——四面钟得以异地复建。老天桥的地标胜景得以重现,这座古老的建筑再度焕发青春,它与天桥剧场相望,成为南中轴线上一道亮丽的街边风景。



天桥的西南面就是先农坛。先农坛太岁殿、神仓、神厨、具服殿、观耕台、先农神坛、庆成宫等建筑是北京市难得的历史遗存。观耕台东有谡田13亩,为皇帝耕之处。每年农历三月上亥日,皇帝率众官来此先祭先农坛,然后到具服殿更衣,换下礼服,到谡田躬耕,由三王九卿从耕。13亩分为12畦,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明代往返4趟,清代3趟,然后从西阶上观耕台,观耕终了,由东阶下台。  



沿着中轴线继续往南,下一站便是外城的南城门——永定门,一座令人百感交集的城门。这座外城中最大的城门,似乎永远也修不完。北京作为都城八百余年历史中,这栋城门修了近200年才算完工。


永定门外的集市


其实,永定门在建立之初只是一座朴素的小城楼。但是随着明朝国力由盛转衰,蒙古大军多次兵临城下,皇帝迫不得已才在永定门外增修了瓮城。所谓瓮城,即城门外加筑的小城。


永定门瓮城内部


二百年后的清朝,在1750年,又于永定门增修了箭楼。箭楼,顾名思义,就是射箭的楼。下图的照片摄于上世纪20年代,从中可以看到瓮城与箭楼。而最外侧的城楼有许多窗口,那就是给弩手和侦察兵瞭望和射箭用的小窗。



随着时间的推移,永定门也经历了多次重修、拆毁、增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永定门是在2004年修复重建的,你能发现下面的图和一百年前的永定门有什么区别吗?



没错,永定门在2004年复建只保留了原来城楼的基本样貌,箭楼和瓮城属于历史上的永定门。


城门洞之上会有石匾,将城门的大名刻于其上。现在的永定门城楼门洞上方有一块石匾,楷书“永定门”三字,苍劲雄健,是仿照明代原配石匾雕刻的。永定之意,是江山永固的意思。这份美好的寄托虽然没能抹去明、清两代的动荡与战乱,但好在今天的生活,算是安定稳固。


永定门石匾


一张张新老照片的对比

由北往南,按图索骥

我们完成了一次城市与历史的漫游

如今天气晴好时

站在永定门城楼上向北望去

中轴线上一个个节点

将古都风貌完整展现

也诉说着百年的沧桑


旧照片与新风貌

背后的故事与历史 

我们来带你探寻


报名方式及注意事项



主题:按图索骥——寻找百年前的中轴线


行走路线:天桥-先农坛-永定门


讲师:刘阳老师,《北京中轴百年影像》作者。北京历史文化及圆明园、教堂建筑专家。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已著《谁收藏了圆明园》《老北京的门墩》《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园》《朕的圆明园》和《圆明园旧影》等历史文化著作。


时间:10月27日  下午 13:30-16:30


形式:亲子课程(小学二年级-初中的同学),单飞孩子年龄建议10岁以上。8家成团,12家满团。


扫码预约报名


 

咨询添加行走-小助手微信:

咨询添加闹闹老师微信:


微信二维码👆

退费原则(不含门票):

活动开始前48小时可以100%退费;48-24小时退费,返还60%;24小时内退费返还40%或申请同价位课程补课一次。


行走的课堂 walkiclass
引入专家团队,设计和开展深度研学活动,策划自然和文博教育专题,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实地走访结合的方式,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有品质的课程,做有温度的教育!
 最新文章